生态转型看黄石(努力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样板)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年1月5日,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提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生态转型看黄石?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态转型看黄石(努力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样板)

生态转型看黄石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年1月5日,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提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湖北省黄石市认真学习贯彻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扛起责任、主动作为,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工作。

坚持“四个转变”系统推进,努力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局中找到新方向

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由自我探索、自我治理向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系统治理转变。黄石市正确处理“五大关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三篇文章”。

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由分散、单个项目治理向全域统筹治理转变。黄石市将沿江综合整治作为“一号工程”来实施,按照山水林田湖路堤村城系统治理、岸上岸下一体推进的思路,实施岸线绿化美化、国土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绿色码头矿山创建、水生态治理、绿色发展示范等“六大工程”,擦亮黄石“半城山色半城湖”的自然本底。

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由只管当前向既管当前又利长远转变。黄石市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出台《黄石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规划》《黄石市沿江综合整治规划》《黄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黄石港总体规划》等规划,健全长江大保护规划体系,发挥规划引领管控作用。

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由单纯环境保护治标向绿色发展治本的标本兼治转变。黄石市加快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交通,建设绿色城市,产业转型蓄力成势,发展动能显著提升,发展格局全面拉开,城市能级显著提升。黄石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受到国务院“双表彰”,进入全国城市竞争力百强、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

坚持“四治工程”扭在一起抓,努力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践中寻求新突破

扎实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山,坚决打赢碧水蓝天净土青山保卫战,着力打造长江生态修复治理“黄石样本”。

突出治水,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黄石市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统筹“五水共治”,推进重点水体水环境质量改善。在拆除沿江非法码头泊位123个,“关改搬转”化工企业23家的基础上,完成112座码头复绿、新改建21个建制乡镇的污水处理厂,2016年以来累计新建或改造城区污水管网850余公里,地级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实现“长制久清”。

突出治气,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黄石市统筹推进治山、治地、治路、治车、治店、治厂,设立重点污染源点位“点长”,以点带面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十三五”期间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下降15.96%、14.4%、24%、25%,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突出治土,坚决打赢净土保卫战。黄石市以“查、防、管、治、建”为主线,紧紧围绕源头预防、风险防控、治理修复、监管能力建设探索实践,实施了东钢土壤修复一期二期、长乐山土壤修复等一批重点项目,修复土壤1.2万亩,黄石“治土”经验被全国推广。

突出治山,坚决打赢青山保卫战。黄石市大力实施露天矿山整治、绿色矿山创建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努力修复和完善城区生态屏障区、生态带、园林生态景观,关闭露天采石场131家,全面完成沿江27家开山塘口治理,16家大中型矿山入选全国或省级绿色矿山名录库。

坚持“四化举措”同步推进,努力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中探寻新路径

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黄石市以打造先进制造之城为目标,坚持改旧、育新“两手抓”,5年累计投入技改资金过千亿元,形成华新公司“变废为宝”等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建成电子元器件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和有色金属、特钢两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产业链条越拉越长、越来越壮。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三年倍增,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23%、居全省第2位,科技创新发展指数进入全国百强。

推进港口发展现代化。黄石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一城一港”战略,全力推进黄石新港园区建设,成功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和综合保税区,建成长江中游第一条公铁水多式联运示范线路,货运吞吐量达6000万吨、实现五年翻番,成为长江中游最大单体港,“四港联动”发展优势持续显现,黄石入选全国第二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

推进园区发展循环化。按照“一核多点”思路,围绕下陆长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以多个尾矿库为试点,探索尾矿、粉煤灰、冶金渣、工业废弃物、建筑垃圾、农林废弃物、废弃锂电池等多种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的新途径,先后吸引光大、荆冶湘、绿邦等项目落户,产业链进一步延伸,集聚效应进一步发挥,黄石成功获批全国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

推动城市发展园林化。黄石市以建设生态宜居之城为抓手,大踏步跨越黄荆山、挺进大冶湖,开发区·铁山区一体化改革稳步实施,建成“三园三馆三中心”,大冶湖核心区骨架基本形成。完善城市功能,改造老旧小区155个,新增奥体公园等生态绿地53处,黄石、大冶跻身中国宜居宜业城市榜。高标准建成一批A级景区,“山水园林市、最美工业城”的品牌进一步擦亮。

坚持“四个保障”共同发力,努力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工作中展现新作为

强化政治保障。提高政治站位,始终做到“三个第一”,对关于长江大保护的系列讲话、上级政策和文件,做到第一时间传达学习。对中央、省巡查发现的问题和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反馈问题,做到第一时间抓整改销号。对省委、省政府、省长江办交办的任务,做到第一时间抓贯彻落实。

强化项目保障。紧紧围绕谋划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四个一批”要求,黄石市按下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加速键”,推进总投资1740亿元的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项目加快实施,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评和环评审查制度,从审批源头否决了一大批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坚持问由、问据、问源、问效“四问原则”,实行项目ABC分类管理,全面推进总投资201亿元长江综合整治工程。

强化资金保障。黄石市采取对上争取一点、平台注入一点、财政补贴一点、社会融资一点“四个一点”的办法,破解生态环境资金投入瓶颈制约。在抓好中央预算内警示片问题整改资金基础上,黄石市政府与长江三峡环保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正在深度谋划一批长江大保护重大项目。

强化法治保障。黄石市严格执行省人大《关于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决定》,制定出台《黄石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黄石市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等地方法规,构建全方位法治屏障。

短短6年,黄石市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光灰城市”的帽子彻底摘除,山水园林城市本色充分彰显,经济发展韧性增强。并且连续3年在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评估中获评优秀等次,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