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是什么(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相敌对)

“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四卷即《剩余价值论》中提出的,原话是举例说明施托尔希对精神生产物质生产关系的理解过于简单化。马克思的这一命题是为批判施托尔希的“文明论”提出来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只是马克思为论证而举出的一个例子,是否完全正确还有思考的余地。原话是:

而且,这种生产关系本身也完全不象他原先设想的那样简单。例如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不考虑这些,就会坠入莱辛巧妙地嘲笑过的十八世纪法国人的幻想。

既然我们在力学等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古代人,为什么我们不能也创作出自己的史诗来呢?于是出现了《亨利亚特》来代替《伊利亚特》。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是什么(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相敌对)(1)

当然,首先必须承认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相敌对”是有其历史依据的正确推论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是一种异化劳动,这这种异化条件下劳动者与他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相异化。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对人的肯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美,并感到幸福快乐。

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的本质发生异化:工人的劳动不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量;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不幸;工人在劳动中消耗的体力、智力成了对他自己的肉体的、精神的折磨。劳动仅成为一种维持生存的手段,人失掉了使之为人的人的机能,只保持着一种动物式的生存方式。

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产生了智慧,但是给工人产生了愚钝和痴呆。

表面上看是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行为相敌对,但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与劳动相敌对。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不例外:

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精神生产的一般规律是与经济基础相一致的(当然马克思也提到存在不平衡现象),“与资本主义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历史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分析了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艺术生产的一般规律是艺术的发展要受到同时期经济基础的决定。而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经济基础,必然是与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经济,因而与之相适应的是同样的追逐金钱利益的艺术生产: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建立起的严格的利益链条之中,“一切职能都是为资本家服务的,为资本家谋“福利”,连最高的精神生产,也只是由于被描绘为、被错误的解释为物质财富的直接生产者,才得到承认,在资产者眼中才成为可以原谅的。”

为了在资本利益的链条中谋得生存,劳动异化,人被异化,艺术也就不可避免的被异化。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来看,劳动创造了美,作为美的代表的艺术是以审美对象而存在的。但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下,一切事物的衡量标准是它是否能够带来价值、利益或者说资本的增加,如果不能它将不被资本主义社会所认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是什么(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相敌对)(2)

马克思指出以利益为目的的艺术是不能够称之为艺术的,关于这点马克思给了这样的一个例子:

弥尔顿创作《失乐园》得到5镑,他是非生产劳动者。相反,为书商提供工厂式劳动的作家,则是生产劳动者。弥尔顿出于春蚕吐丝一样的必要而创作《失乐园》,那是他的天性的能动表现。后来他把作品卖了5镑。

但是,在书商指示下编写的书籍(例如政治经济学大纲)的莱比锡的一位无产者作家却是生产劳动者,因为他的产品从一开始就从属于资本,只是为了增加资本的价值才完成的。一个自行卖唱的歌女是非生产劳动者。但是,同一个歌女,被剧院老板雇佣,老板为了赚钱而让他去唱歌,她就是生产劳动者,因为她生产资本”。

马克思的这段论述是从创作的目的来说的,在他看来艺术或者说诗歌的创造应该是出于天性使然,在天性的指导下本能需要的创造才能是非生产的精神上的创作。而以追求利益为最终目的,以市场需求、销售为导向的创造,在马克思看来是不能称之为艺术创作的。

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异化的劳动关系、以资本的增值为目的的生产方式,是同艺术创作要求的审美性,出自作家天性的完全背离的,也可以说是相敌对的。

艺术,特别是诗歌,强调的是一种精神审美感受,是非功利性的。黑格尔提出“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康德也认为“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超功利性是艺术的公认特性。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功利性才是资本家追逐的目标,也正是如此非功利的艺术很难生存。

巴尔扎克在《幻灭》揭示了纯粹的诗人在资本主义生产环境的无法生存。《幻灭》的主人公吕西安从乡村来到巴黎,本来想凭借自己的才华在巴黎出人头地,但现实是他带着自己的诗集跑了几家出版社都没有人愿意帮他出版,梦想被现实击得粉碎,到后来靠着帮人写一些宴会的玩乐诗给情人办葬礼。

一个自视才华横溢的诗人就堕落为被雇的写手。当然这与他自身的意志不坚定,受不住环境的诱惑有关,但也足够说明单纯的艺术无法在资本主义环境下生存。艺术的纯净被金钱利益腐蚀,因此才有了后来“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的出现。

资本生产与艺术的敌对不仅是在创造目的上,同时在个人潜在艺术才能的发展上:

由于分工, 艺术天才完全集中在个别人身上, 因而广大群众的艺术天才受到压抑。

资本主义的这种异化生产方式,使得劳动者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甚至在大机器生产条件下劳动者只是机械的重复简单的动作。思想与行动便渐渐模式化、机械化了。

比较形象的例子是美国艺术家查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电影主角查理是一个普通的工厂工人,在节奏异常紧张的流水线上疯狂工作。毫无间歇的劳作终于让他发了疯,一见到圆形的东西,就忍不住要用扳子上紧。电影的表现可能稍微有些夸张,但里面所反映的事实正是如此。分工越细导致技术知识的专门化,这种专门化机械化到一定程度就导致人们思想的僵化,创造力、想象力的丧失。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是什么(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相敌对)(3)

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与某些精神生产部门相敌对,大致就是从资本主义利益至上价值观导致的精神生产的动机的不纯洁,社会分工带来的艺术才能在社会范围内的消退。

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与某些精神生产部门相敌对”,这一命题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资本主义生产”与“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总是敌对的,也就是说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敌对同时也还有促进文艺发展的一面。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资产阶级按照自由竞争的原则建立起他自己的市场经济,同时也建立起金钱本位的价值体系,一切的美好的情感被金钱的洪水淹没,亲情、友情、爱情都建立的金钱关系之上,人与人之间只剩下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利益至上的环境下游滋生出种种罪恶。

即:艺术虽然是审美的,但社会上的恶有时也能成为艺术发展的源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