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惯为主题的硬笔书法作品(从戳破纸话)

从“戳破纸”话“入木三分”的书法笔力

近来看到一些具有表演性质的书法小视频,表演演在书写过程中,手舞足蹈,甚至把纸的戳破了。对于这种现象,竟然还有人叫好,实在感到一些费解。

以习惯为主题的硬笔书法作品(从戳破纸话)(1)

以习惯为主题的硬笔书法作品(从戳破纸话)(2)

古人谈书法有“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之说,都是讲书法家的笔力深厚的功夫表现的,难道戳破纸也是书法的基本功夫之一吗?仔细琢磨了一番发现,戳破纸和力透纸背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入门三分”的故事发生在王羲之的身上,据说在东晋明帝要到京都建康北郊覆舟山祭祀土地神,就让王羲之把祭文写在木制的祝板上,任然让木工雕刻。刻者把木头剔去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墨迹竟然渗进木板深处,直到剔去三分厚才见白底!刻者感叹说:“竟入木三分!”一方面说明了王羲之书法功夫扎实深厚,笔力雄劲。“入木三分”从此以后成为形容书法家功力好的一个成语,并引申为比喻分析问题透彻的一个成语。显然“入笔三分”是指的笔力沉劲入骨的功夫,而所谓的“戳破纸”的与笔力无关,因为“戳破纸”的“戳”字有“用力使长条形物体的顶端向前触动或穿过另一物体”。

注意这里说的是“用力”,而且要具备“穿过”的结果,显然和书法的力“笔力”不一样。

毛笔的运笔是绝对不能用力去“穿越”的,虽然需要逆势涩行。那毛笔的运笔是一种审美状态呢?是一种毛笔的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度,这个力度非常微妙,既要与纸面保持一定的摩擦力度,甚至逆向的力度,同时又要在纸面滑行,有些像行驶中汽车的车轮与路面的关系,而没有向纸面之下的力,可以说是一种滑行的状态。

“入门三分”的书法线条是如何实现的呢?

一、与娴熟的笔法技巧有关

书法中的笔力与大力士的力量无关,与书法家多书法的临摹功夫和自身修养有关,从笔法技技巧上看要突出一个“实”字,也就是书法家运笔过程中,毛笔与纸面的触动要实,从起笔、行笔、收笔的整个过程,都要实,甚至收笔处有不能发飘,力一定要送到。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点画或字形胸有成竹;用笔技法娴熟。

书法的点画线条是书写,不是盲目的书写,每一点画都要预先做到心中有数 ,不是头脑一片空白的涂抹。在书法的“法”字内,是先有法而后在借助毛笔的表达。因为用心,所以每一点画的整个时间轴上,都是有具体内容的。非书法的书写的往往是甩出去的,甚至没有具体的目标和方向,纸上的痕迹是没有规律和法度的。实际上,我们从开始临摹学习书法之始,就进入了笔力的训练。特别是书法临摹过程中的背临训练,就是锻炼笔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以习惯为主题的硬笔书法作品(从戳破纸话)(3)

一切出于心裁。

要将心中的字形能够完美的表现出来,需要娴熟的用笔技法和书法功夫。

对于初学书法者来说,一定有如此的体验,虽然我们通过读帖,对范字已经有所心得,可是,毛笔一落纸,完全有是另外一回事了。心与手都被毛笔控制了,而不是心与手密切配合下的控笔动作。出现如此问题,就是因为我们技法不说,由于书法技法的复杂与微妙,使得我们原本就不熟的情况下,捉肘见襟。技法不熟,运笔带来的不仅仅是迟涩,而是点画线条的形质的拙、污、滞、虚,断。

二、与用笔的速度节奏有关。

点画线条能够有入门三分的质感,也与用笔的速度有关,书法用笔速度属于书法技法的一个元素 。但用笔的速度或者说节奏有有独立存在的重要作用。严格意义说,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的书写速度是不一样的。从一篇作品看,书写速度也与一个平稳,高潮,复归平稳的阶段,如《祭侄文稿》。从一个字或者说一个基本的点画线条上,同样,也存在不同的速度与节奏问题。比如点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阶段的书写速度就不同。一般来说,中段运笔不太复杂,用笔宜快一些。对于点画运笔的速度问题,也与书法家的技法功夫和性情以及书写的书体、字体有非常大的区别。

运笔的速度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标准:稳健。无论在如何状态下是书写,运笔过程都要以稳健为主,就是写草书作品同样需要稳健。如果达不到这和标准,所书写的点画线条的形质就会虚、飘、浮滑,线条无力。

以习惯为主题的硬笔书法作品(从戳破纸话)(4)

用笔的稳健与对书写内容字形与表达技法的层次与关。需要我们技法娴熟和胸有成竹。郑板桥有一首叫《竹石》竹石的诗写得好: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只要心中有法度,就能够指挥若定,有条不紊,因而,占的一个“稳”字。能够稳,而用笔技法娴熟自然,笔润笔健。

三、与人的学问修养有关。

这是一个与审美与关的问题。不同审美取向的书法家,其书法作品的线条与空间所呈现的神采与情感有非常大的不同。不过这种修养主要是后天获得的,固然先天的充分不可忽视。比如不同性情的人,其行为作风有非常大的区别,有的沉稳,有的虚浮,这种性格在书法作品中就会有所表达。学问越高或者说生命阅历越丰富,书法的线条表达越容易见“入木三分”的形质。

王献之少年时代有一个“饮尽八缸水,始得龙凤飞”的故事。王献之跟着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有一段时间了,自认为自己已经写的非常好了,于是就写了一个“大”字拿给父亲看,父亲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在“大”字中加了一个点,让王献之拿给母亲看。母亲看后说:只有一点似父亲。王献之发现自己与父亲的书法还有非常大的距离。这个故事真伪不论,但其中有一个信息,不同年龄和书法功夫的人都书法作品的境界是有区别的。之所以王献之有母亲能够看出一点不同,显然与点画的笔力有关。因为王献之有临摹学习,是直接师法与其父亲王羲之的写象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因为王献之有条件直接看到王羲之书写作品的整个过程,能够感受到王羲之的品性,而书法的笔力功夫却不是靠形准就能够掌握的,需要具备相对应的功夫才能掌握,并在自己的作品中的一点一画中表现出来。

以习惯为主题的硬笔书法作品(从戳破纸话)(5)

以习惯为主题的硬笔书法作品(从戳破纸话)(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