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祥纪实文学(刘继祥冰雪辞典)

第三章 冰雪·人居

刘继祥纪实文学(刘继祥冰雪辞典)(1)


第三节 成长梦想的火炕

刘继祥纪实文学(刘继祥冰雪辞典)(2)


近年有关火炕的起源众说纷纭,以致关涉到民族情感,中日韩专家对此也正在进一步探讨之中。据考古发现,在2 000年前火炕就已被居住在北方寒地的沃沮族所使用。考古学家在黑龙江省东宁县团结村的沃沮族遗址中,就挖掘出被称作“低火墙”或“烟道大墙式”的就是早期的火炕。现俄罗斯沿海洲的克拉斯基诺地区,同为2 000多年前的沃沮族古屋遗址中也曾发现了9座火炕,可以说长期当时活动在我国北方的沃沮族,至少是早期使用火炕的民族之一。在吉林省通化市万发拨子遗址发掘出三座魏晋时期的火炕遗迹,隋唐之际,渤海人和高丽人也已开始陆续普遍使用“长坑(炕)”,如《新唐书·高丽传》记载:“冬月皆作长坑。下燃煴火以取暖。”可见火炕在早期的时候就已经被逐渐流传,这与我国北方古代民族随着不断的迁徙,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有着一定的关联。但火炕在我国北方真正的发扬光大,女真人则是功不可没。

辽金时期女真人从穴居走到地面,火炕的普遍使用是关键,它解决了困扰东北先民数千年以来取暖驱寒的大问题,对后世满族的住宅奠定了基础,是东北冰雪居住文明的推进器。对寒冷地区的居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意义之重大不可估量,甚至对满族先人完颜部的崛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女真人称火炕为“纳罕”,前苏联学者沙弗库诺夫对女真人的居住曾描述道:“火炕是12世纪后半期所有女真房址的特征,一般都设有三条炕洞,炕洞上面铺砌大块平板石。烟囱设在室外,正对后墙中部。”据史书记载:女真人的房屋多为依山而筑,用木头作房墙和房盖,用草拌泥抹在墙和棚上,冬天将窗户堵严。当时的屋门都背阴面阳,是为了取暖、采光,也寓意了当时人们崇拜太阳和光明的宗教心理。而这种住房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火炕,在《三朝北盟会编》卷三记载道:“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火炕,又取其暖。”人们不仅在火炕上睡眠、休息,而且吃饭、聊天,甚至会友也都在炕上进行。


刘继祥纪实文学(刘继祥冰雪辞典)(3)


金代时期,贵族与平民的所住的房子虽然已经有明显的差异,但火炕却都同为使用。《大金国志》有记:“其殿宇绕壁尽置火炕,平居无事则锁之,或时开钥,则与臣下杂坐于炕。君臣晏然之际,携手握臂,咬头扭耳,至于同歌共舞,莫分尊卑而无间。”这炕头上的君臣无间、水乳交融的情景,会引发人的许多感动。相比于君主殿堂高坐,臣子殿角拘谨而立,更有一种让人感觉震撼的凝聚力。安邦治国的韬略大计或许也就是在这火炕上运谋而成,可见女真族之强大并非是偶然。

史书中金人在火炕上的活动多有记载,如“金主聚诸将共食,则于炕上用矮台子或木盘相接。”“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火炕,又取其暖。”在火炕上摆上一短腿饭桌,家人围坐一处,桌上是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等美味东北炖菜,这一于火炕上吃饭、会友的习俗至今仍在东北农村所普遍流传。客人请炕头坐,也还是东北乡下人家迎宾待客的重要礼仪。女真诗人完颜寿曾吟道“炕暖窗明有书册”,这种惬意的感受须有切身的经历,才能确实的体会道那暖炕读书的妙处。由此可知,火炕在女真人时期,于人们生活中,有着现今城市居家里客厅、饭厅乃至书房的多重作用了。当然对于寒冷的北方来讲,火炕最大的功效还是取暖驱寒,当时曾有人赋诗到:“御冬貂裘弊,一炕且藹伏。”说的是冬天大雪,貂皮衣服也不行,一伏在火炕上,全身觉得暖洋洋的,这位被金人强留做官的宋人朱弁本来是南方人,一口气下了《炕寝三十韵》。到十六世纪明朝期间,女真人房内的火炕从四壁之下皆设长炕,变为南西北相连的环炕,锅灶通内炕,已接近今日满洲族火炕了。

在满族火炕中,万字炕最为常见,在朱履中《龙江杂咏》中描述道:“两家僦共一家房,日日烟薰隔矮墙。况是一庐三面炕,客来就暖也无妨。”(作者自注:屋内三面皆炕,两家僦居一屋,且常留客借宿,城乡类然。)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中对此也有所描述:“北人以土为床而空其下以发火,谓火炕……”

万字炕为“丌”字形大土坯炕,民间俗称为“弯子炕”,或“蔓枝炕”。室内的南北炕与屋的长度相等,俗称“连二炕”或“连三炕”, 又叫“南北大炕”或“对面炕”,炕面宽五尺多。早期的火炕是由土坯(现改为红砖)砌成,由炕面、炕席、炕洞、炕墙及木质的炕沿组成。砌炕是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最难的是烟道的设计要合理,否则会发生串烟或不热的问题。其次是炕面要平整、结实,以免坐的时间长了,会出现坑陷,或被在上面蹦着玩的孩子把炕蹦塌了。那时的孩子,最经常挨大人说的话。就是“别蹦了,把炕都蹦塌了。”有的人家来串门的人多,炕就比别人家坑陷的快,但也有修换的办法,就是把坑陷的地方换上新的土坯或砖。但现在在农村住火炕的人都很少了,搭炕的技艺估计也要失传了。

炕里的一面为房屋外墙,炕外的一面则砌有一道80厘米高的炕墙。外墙与炕墙之间是横向可通烟火的炕洞,炕洞上由土坯挨排横铺而成炕面。炕面由层薄泥抹成,平坦光滑,在上面铺就由苇子编成的炕席,近些年则多被刷油的牛皮纸或炕革所代替。炕面与炕墙交接处砌有一个20公分左右宽的木方,叫做炕沿。有的人家在炕沿下还会开设一个小洞,赶上特别寒冷的冬夜,在下面点柴火由火道通入炕下。平日则用与土炕、火墙相连的灶台,做饭的同时也就烧热了炕。夏天的时候,土炕自然不生火,一般都会在院内或仓房临时搭建锅灶,而弃用与炕相连的灶台。烧炕是很有说法的,烧不好会倒烟,而且浪费干柴。要先用易燃的软柴,如苞米秸、麦秸、豆秸等。将干柴点燃后,续以木柈子。木柈子都是事先用干木头劈好的,早期的时候还有个别人家用干牛粪来压火,是为了让灶火的温度能保持长久一些,但味道却实在让人不好忍受,后来有煤了,就加上煤。深夜压火需要非常的注意,压得太实,容易压灭,压得太软,又容易很快就燃尽,甚至会发生煤烟中毒的事情。每年冬天都有煤烟中毒的事情发生,因此丧命的也不很少见。

南北大炕的东端接厨房炉灶,满人的起居坐卧等日常室内活动均在这两铺炕上进行。由于南炕在冬季可接受充沛的阳光,比较暖和,在过去老少同居一室的家庭中,是长辈居住之处。靠近连炕锅灶一侧的炕头是火炕最热乎儿的位置,是家中辈分最高或尊贵的客人寝卧所在。在《呼兰县志》中对在火炕上睡觉的位置有着清晰的记载:“夜寝老者之席距火洞近(炕头儿),次为稚幼,以热度强弱之差为尊敬之别。”在南炕梢一般放一件长卧柜,俗称“炕琴”或“炕柜”,在其上面人多搁放被褥。柜长可容纳一个半大孩子,自然就会成为孩子淘气的地方。北炕梢陈设一只与炕同宽的长木箱,俗称檀箱,内放衣物、被褥等。在北炕上也会常放一张小炕桌,冬天冷的时候,会常放一只泥制或铁制的火盆用来取暖。在处于正面的西炕虽然较窄,但对于满人家庭却最为重要,因为在西炕墙上端供着神圣的“窝萨库”——祖宗板,所以不用说一般人,就是连贵宾挚友也不能坐,更不许在上面随意放置杂物,否则便是对祖宗不敬和亵渎神灵。祖宗匣子是被视为神圣,一般不准人看,匣中藏有本族祖先和民族英雄像;还有18位尊神,其中13位是索罗条子,5位是高丽纸。再就是宗谱和记载本家族兴衰及先人功绩的史册。


刘继祥纪实文学(刘继祥冰雪辞典)(4)


不过后来大多东北乡下人家,每个屋子里就只有一铺炕了,全家大小全都睡在一铺炕上。聂绀弩先生在东北农场的时候就写过这种情景:“此夜四窗皆白昼,全家一炕共奇温。”(《嘲王子夫妇怕冷》)。在民间还有着“媳妇穿错公公鞋”的趣闻,不过这趣闻的背后隐藏着很多辛酸的故事。而在炕上睡觉位置顺序的排列就很有讲究了,往往是家中地位最低的睡在炕梢。看来睡火炕也能体现华夏文化固有的尊卑秩序,即使是满人也不例外。

清代诗人对火炕多有咏诵,如清代方观承的《卜魁竹枝词》中有“门闭饮烟暖御风,家家灶火炕头红。客来更拨泥盆焰,羊狎餐食炙马通。”(马通即马粪)。清代刘凤诰的“炕诗”则描述的较为详细,在其《炕五十韵》中道:“炕弗称于古,名初著甓床。谁传增灶令,遍习避寒方……土门先凿窍,木格半阑匡。叠墼 宁厚,融沙砑必光,四周通火巷,三面界泥墙……得气春回早,攻心策擅长。曲而伸直体,外岂测中藏……欢颜同厦庇,促膝宛箕张……燔肉邀神降,熬茶劝客尝。礼犹知尚右,位本协迎阳 ……簇簇炭欢喜,轰轰爆吉祥。欲齐蕃汉俗,一例祀黄羊。”诗的前边写炕的制作规制,中间描写炕对居住者的感受,最后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东北民间有一民谣则生动了记载了火炕在东北人生活中的场景。 “大大来了,请上炕。姥姥来了,请上炕。小姨来了,请上炕。 外甥来了,请上炕。 吃饭了, 请上炕。 玩麻将,推牌九,小孩玩扑克请上炕。妇女老人唠嗑都上炕。”无论屋里多么寒酸,多么简陋,只要有铺火炕,那就是一户人家,就是热腾腾的生活。它帮助千万人家阻挡了年年岁岁的风欺雪虐,它给人们带来了无数的欢乐与和美的生活。正是“风雪飘摇何畏惧,有铺火炕就是家。”


刘继祥纪实文学(刘继祥冰雪辞典)(5)


在过去寒冷的东北地区,除了火炕,还有火墙子、地炕等采暖建筑设施。火墙子位于火炕与厨房炉灶之间,墙内有火道,人坐在炕头,背靠火墙子,通体都暖洋洋的。为了冬季御寒,有的人家把室内地面下也修成烟道,称之为“火地”或“地炕”,在特别冷的季节加烧地炕可以提高室内的温度。尽管室外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屋里炕面、地面、火墙一起散发热量,仍然是温暖如春。

每到北风飘飘,大雪纷飞的寒冬,对于东北人来讲,猫冬的季节来临了。这时的东北大炕就更像是一个小舞台,无论是自家的一家人,还是外来的客人冬天来串门,都在炕上进行一切的沟通与交流。但一般的客人只能坐在炕沿上,只有尊贵的客人才会在主人的盛情邀请下脱鞋上炕。在炕上会摆上炕桌,男人喝酒、打牌、看书、写信;女人一边做针线活,一边和来串门的客人张家长、李家短。饭盆大的旱烟笸箩也是好多人家不可缺少的,给客人装上一个烟炮,或卷上一棵旱烟,是对客人尊重的表示。有的大姑娘也会叼上烟袋锅,吸上几口,东北三大怪,“十八岁姑娘叼着大烟袋”嘛,说的一点也不假。但这种现象在如今的东北可是几乎绝迹了,毕竟实在有些不雅。

睡过土炕的人,无论走到哪里,火炕那硬挺而温暖的记忆,总会不时于寂静的夜里涌上来。往昔的岁月中,有很多已经模糊的无法辨认,但这火炕却总会愈发的清晰。记得自己第一次睡上绵软的席梦思时,说不出有多么的激动,而且认为将永远不会去想念那硬邦邦的火炕,认为那是一种从农村到城市的身份转变。当我和与我一样从乡下走到城市里的人聊到,把还在乡下的老父亲、老母亲接进城的事情时,我们总会共同遇到一个问题,老人嫌弃我们城里的家没有火炕,睡着不安稳。即使提出给老人准备目前很流行的韩国电火炕,他们也会说,那不是一回事。面对老人这样的要求,我们不仅找不出办法去满足,也一时很质疑。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也渐渐的理解了老人的想法,因为儿时的岁月在我们的内心里正有着一种回归,或许我们已经无法再适应那即使很温暖的火炕了,可还是有一无法割舍,也永远割舍不断的东西在内心中无声的成长,那到底是什么呢?是乡思?还是对过往时光的留恋……


刘继祥纪实文学(刘继祥冰雪辞典)(6)


(原创版权,引用、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作者简介

刘继祥,系国家旅游景区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库专家,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文化旅游专家组专家,黑龙江省旅游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有知青、军旅和党政机关公务员经历。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写作背诵,创作出版了多部长篇小说《乌云深处的灯火》《心泣》《蕙兰》《水彩画》《山远人远》《女匪首》《指导员》《中队》《黄金部队》,文化旅游著作《盛于久远》《龙江之珠》《太阳岛传》《冰雪谱》等。追求“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坚信“读而有作,作而出新”就是创造就是贡献。

报告文学《一块纯金》获《解放军报》一等奖,纪实文学《黄金魂》被当作黄金部队艰苦奋斗的教育教材,长篇小说《山野人生》《守望灵魂》分获“武警文艺奖”一等奖二等奖,长篇小说《穷人》获第九届“天鹅文艺大奖”,短篇小说《杀夜》获《海燕》杂志人气奖银奖,长篇小说《心泣》被中国当代文学馆收藏,《冰雪谱》成为冰雪文化旅游工具书。

多次在“龙江讲坛”、“哈尔滨讲坛”讲座,关于真善美等方面的演讲在国家机关工委和部队获一、二等奖,策划撰稿制作的电视风光片《龙江之珠》《江雪》获全国文化旅游博览会一等奖。


刘继祥纪实文学(刘继祥冰雪辞典)(7)


#哈尔滨##我要上##冬日生活打卡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