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的三个境界(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

作者:杨本枢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系列文章之六十

老子道德经的三个境界(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1)

《道德经》全文充满了思辩哲学的身影,可以说,老子是中国思辩哲学之父。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老子、孔子纳入到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冯先生认为,《老子》一书是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自然世界的认知,对客观现实社会进行了抽象提取,形成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台湾学者陈鼓应先生认为老子是中国最早的具有哲学思想的大家。

辩证法一词源自西方,是舶来品。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是辩证法之父,他明确提出了辩证法的三大核心定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黑格尔将人类社会具有的辩证思维抽象化,提炼出既定的规则和方法,形成了辩证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否借鉴了《易经》和老子的思想,我们无从考据。但是,据相关资料记载,黑格尔一直认为在他之前的中国文化没有哲学,直到他看到了《易经》和《道德经》,他大为惊讶,完全没有想到中国的哲学思想竟然早于西方上千年。

三是基于事物本身具有的对立转化性质形成的辩证思维

《道德经》全文有许多生活常识类语言,类似于我们日常所用的谚语吧,是对生活的高度总结和提炼,其所包含的对立性以及相互转化的特点非常明显。

如第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第22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第26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老子提出的福祸相依的观点是对立转化的典型。老子说,“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历史上有名的“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的故事更加印证了老子福祸相依的观点。

本讲列举了大量的老子原文来说明老子的辩证思想,如有对原文不太理解的读者朋友可以参阅相关的解读。

第45章经文大意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表达的是极致,老子此章连用了七个“大”,旨在表达事物走向极端的时候通常会向其对立面转化。此句大意是完美的事物存在一点缺陷反而更妙。充盈的空间尽可能地虚空才不会枯竭。“冲”的含义同第4章的“道冲用之而不盈”的“冲”。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直到尽头就是弯曲,高超的技巧其实是天然的笨拙,真正能言善辩之人看似笨嘴拙舌。

台湾学者陈鼓应认为,这七个“大”表达的是一种处世哲学,做人应该低调内敛,不要极致地张扬,显山露水。我认为,从老子一直提倡的“无为”、“不争”的思想深思,这几句话还包含有无论做人还是做事不要追求极致和完美的观点。极致是很危险的高度,极致代表着尽头,极致代表着无法再前行,极致代表着将要走下坡路。人无完人表达的就是上述之意。

举个例子,每次看央视《挑战不可能》节目,总是心惊胆战,有些表演完全超越了人的极限,生怕那些演员一个闪失出现危险,傅园慧的洪荒之力用得很妙,妙在恰到好处,妙在有些瑕疵也很满足。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躁动和清净是一对对立的概念,“躁”本义是疾。快速的运动可以抵挡寒冷,内心的宁静可以抵消燥热。清净无为的态度应是做人做事的明智选择。

老子道德经的三个境界(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2)

45章通行本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老子《帛书》甲本原文

45.大成若缺,其用不幣(敝)。大盈若(沖),其用不(宭)。大直如詘(屈),大巧如拙,大贏如㶧。趮(躁)勝寒,靚(靜)勝炅(熱)。請(清)靚(靜),可以為天下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