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位名人历史故事(中轴线上的名人故事)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1983年,中国电影导演吴贻弓创作的电影《城南旧事》大获成功,在中外电影节上频频获奖。人们惊喜地发现,原来在北平破旧的胡同里,也有这样温馨感人的故事。从那时起,我们记住了这位作家的名字,她叫林海音,居住在台湾。但她的人生前半截,却是在北京城度过的。

108位名人历史故事(中轴线上的名人故事)(1)

电影《城南旧事》剧照

林家1923年移居北平,初来乍到,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东找西找,在北平城先后搬了九次家,最终在晋江会馆落脚。定居南城后,林徽因在厂甸师大附小读书。无忧无虑的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

1931年,林海音的叔叔林炳文,因抗日罪名被日本人虐死于大连监狱。父亲林焕文为兄弟收尸后不久,由于身心俱疲,导致肺病复发而逝于北京同仁医院,年仅44岁。那年,林海音13岁,刚好在师大附小毕业。

多少人说过,经历就是财富。假如没有国共这场战争,林海音也许会在北京住到老,也会在南长街的家中颐享天年。如此,也就少去了思乡的愁情;真的难以创作出《城南旧事》这样的优秀作品。那挥之不去的城南记忆,在“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的惆怅中,都将化作美好和甜蜜的回忆。

108位名人历史故事(中轴线上的名人故事)(2)

抗战结束后,林海音和丈夫夏承楹从婆家搬至南长街28号。夫妻二人的新家是一所小三合院,南边是夏承楹的书房,北边是卧房,西边是厨房。林海音在房间里布置了缎面沙发、硬木矮几、仿古花纹的窗帘,地上还铺着地毯,舒适宜人。新家的院子里还有棵大槐树,到了夏天正是个天然的大凉棚,树荫覆盖全院。在这小院中,林海音在树影婆娑的碧纱窗前伏案疾书。周末,林海音夫妇常带孩子到近在咫尺的中山公园去玩。

1948年,风云突变,林海音在台湾的亲人都希望她们赶紧逃离大陆,于是林海音和夏承楹决定,带着林海音的妈妈、弟弟、妹妹及他们的三个孩子回台湾。当飞机升空,林海音在悬窗俯瞰北平古城,黄色琉璃瓦的紫禁城,绿色琉璃瓦的协和医院,心中五味杂陈。原来北平古都的风貌,早已经深深刻入林海音的心里,化作挥之不去的思乡情结。

弹指一挥间,故园四十五年前。1993年,林海音赴北京参加《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新书发表会;因谢冰心、萧乾同为此套丛书顾问,林、谢二人得以在1935年初访58年之后,再度会晤,实在是一桩颇有纪念意义的“文坛佳话”。

1995年8月,林海音曾饶有兴味地忆述此次与谢冰心的重晤,她在《敬老四题》一文中这样写道:“回想我于1993年在北京去拜访她的那一幕,实在有趣,也认识这位幽默老人的可爱处。我到京的第二天便由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舒乙先生陪我去拜访四位老人(冰心、夏家老嫂子、老舍夫人、萧乾)。我和冰心说是初见,其实不然,半世纪前,我十几岁在北平《世界日报》做实习记者时就曾去访问过她,她那时正生小孩坐月子。

我提起这事,她完全忘记了,一直追问我,到底是何年何月?生哪个孩子?我怎么说得出呢,便只好说:“我也老了!”谁知她听了便拍着我大笑说:“你呀!小意思!”惹得全屋人都笑了,我这“小意思”和大陆文艺界称为“中国文坛老祖母”的九六老人(所谓“九六老人”,乃是指1995年林氏忆述时,谢冰心的虚岁年龄),大笑不止的时候,我的侄媳妇便给拍入镜头了……

108位名人历史故事(中轴线上的名人故事)(3)

作家 林海音

原来当年林海音在17岁时做实习记者,对当年35岁的著名女作家谢冰心进行采访。半个多世纪之后再度会面时,一位已是75岁的“台湾文学之母”,另一位更是93岁高龄的“中国文坛祖母”。此情此景,令人颇感岁月沧桑。

晋江会馆位于北京城南的一个胡同中,以前是给进京赴考的台湾人所居住的会所。有人说《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就是林海音的童年记忆。其实,每个人的童年都有留下深刻记忆的情节,只是更多的人埋在心里罢了。

2001年12月,林海音在台湾病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