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关系)

战国末期,中国历史已经迈入了封建制度的时代。虽然迈入了封建时代,但是社会仍旧处于诸侯割据和混战的局面。战国七雄经过战国中期的变法改革,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转变。

战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关系)(1)

迈入封建社会后,社会的主要矛盾从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转变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新的剥削机制和旧奴隶制剥削方式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一般的农民都有了自己独立的经济,生活条件相对奴隶制有了很大的改善。

根据《汉书》记载,当时的一个五口之家,大概可以耕种百亩田(合现在的31亩左右),能收大概150石左右的粮食,刨去要缴纳的谁外,能留下一百三十五石,基本上够全家一年的生活所需了。但是在战国末年,农民阶级的生活还是很苦的,但是地主阶级跟农民阶级的矛盾还没有彻底激化,这远比春秋时期奴隶主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缓和的多了。

战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关系)(2)

​在战国时期,已经转变为封建制度的诸侯国和正向社会转变的周边少数部族之间开始矛盾激化。中原的华夏族和周边的少数部族都在向前发展,两者之间的文化、政治、经济也在不断的相互交融,随着接触的增多,矛盾也逐渐开始显化。尤其是已经强大起来的匈奴、东胡等少数部族,经常南下侵袭燕国、赵国、秦国等国的边境。

同时,经过发展已经强大起来的中原诸国,为了开疆拓土,也不断地把自己的势力范围向周边的少数部族推进。因此,少数部族和中原诸国之间的矛盾不断的激化、秦、赵、燕等国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都大量的修建长城,而且派重兵驻守;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大败楼烦、林胡,辟地千里;李牧大破十万匈奴骑兵,解除匈奴对赵国的威胁;还有燕国秦开也大破东胡;秦国则征服了关中、巴、蜀地区;楚国则兼并了越国。

战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关系)(3)

随着社会关系和社会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新生的封建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诸侯分立的政治状况产生了矛盾激化,这也就是秦国和东方六国之间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数百年,到了战国末期,诸国之间的战争已经从春秋时期的争霸到战国的兼并,演化成了封建统一战争。

在日益强大的秦国面前,关东六国中许多有远见的人已经认识到,只有合纵抗秦才是他们能够延续下去的根本。为此,关东六国发动了数次合纵抗秦的战争。但是六国之间矛盾已久,是在是难以合作,甚至仍旧相互混战。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面前,六国又不能齐心协力,加上秦国的连横干预,合纵抗秦的计划都没能取得成功。

战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关系)(4)

从战国初期开始,关东逐渐的形成了齐、魏、楚、燕、赵、韩六大强国。齐、楚、魏、赵四国的实力最强,都可以和秦国抗衡。但是由于封建改革都不如秦国完善,加上长期混战,都日益的衰败下去。到了战国末期,“六国皆弱,唯秦独强”,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已成为定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