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饮一溪月坐拥一窗云(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对饮一溪月坐拥一窗云(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1)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先把这篇文章给大家翻译成白话文,方便您后边理解:

宋神宗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这天晚上,“我”也就是苏轼,正打算脱了衣服睡觉,忽然看到一缕月光照进了房间。一时来了兴致,站起身来就往外走。一边想着一边走着说,谁能够与我一起来分享这美好快乐的月光之夜呢?

“念无与为乐者”谁能够和我一起分享这个快乐呢?这头脑里边一边想着,脚底下步子都没停。实际上是脚跟着头脑,头脑跟着月光,一边走着,一边想。不自觉地就来到了黄州城内的承天寺。找谁呀?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睡,于是两个人一起在承天寺的这个中庭大院里边散步。

这时候月光照在庭院当中,好像流水一样的空灵,明亮而清澈。您说奇怪不奇怪?苏轼愣在这月光当中,看到水草了,他说有水藻、有荇菜相互交织。那他跟张怀 民不就变成两条鱼了吗?那简直就是庄子笔下的那两条鱼,“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其实这哪是什么水草啊,就是院子里边的竹子和松柏的影子。苏轼大发感慨,哪个晚上没月亮呢?都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呢?都有,不是稀罕物。但是为什么写在“我”的文章里头变得很稀罕了呢?因为全世界就我们两个闲人,我们两个没事深更半夜的不睡觉,爬起来迎着月光,俩人在寺院的这个院子里头散步。

对饮一溪月坐拥一窗云(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2)

你明白了,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白话版。大家可能觉得说了半天,文章又短,意思也短,看来也没什么,要不然咱们也不听了,洗洗睡吧。那不行,这篇文章非常的有意思。这天晚上作者本来是要睡了,你注意他本来是要睡,忽然一缕月光照进屋内,他为什么看见月亮他自己就欣然起行了呢?我跟您说,对于苏轼、李白、杜甫、王维这些诗人,那明月就是一种召唤,看到月光,就感到自己的心情,像这个美好的月夜一样,就想要与人分享。

李白那时候是没人跟他分享的,正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可就算这样,李白仍然“举怀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你说月光对他重要不重要?特别是作者苏轼这时候被贬黄州已经四、五年了,那月光已经成了他的老朋友了。他自己也说的好——虽然诗写在密州,但意思是一样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虽然自己欣然起行,月亮走我也走,可是具体的(感受)还是想跟一个人分享一下。能够在此刻深更半夜不睡觉,跟自己分享月光的人,应该是自己的一个知己。什么样的人会是他的知己?

首先,你想苏轼被贬谪到了黄州,那这知己必然也是一个被贬谪的人,才能对苏轼的遭际感同身受。第二,苏轼还是个有学问的人,有情怀有情思的人,那这被贬的人也得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情思那才成。这人是谁?作者且得想呢。他一边想着一边就走出去了,也许他脚迈出去的时候,这人还没想好。没事!苏轼咱有这自信,走着、走着就想出来了。他想到了,谁啊?就这文章里头点出的张怀民。

对饮一溪月坐拥一窗云(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3)

张怀民命也不好,是个官员,这一年刚刚被贬谪到黄州。他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住处,所以暂时就住在了承天寺。苏轼一想,张怀民真是绝佳人选。于是就奔着承天寺来了。可是这两样的可能:第一种可能是,苏轼到了承天寺,久扣寺门无人开,完全有可能。张怀民睡着了,而且睡得相当的死——“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落这么一结果。第二种可能是张怀民醒着,说太晚了,老苏咱们睡吧。这两种都是很不好的结果.所以苏轼来找张怀民,那也是一个推测,是存在风险的。

苏轼来到了承天寺,结果用了轻描淡写的短短五个字,就印证了自己的推测:“怀民亦未寝”。张怀民果然没有睡,不仅没有睡,而且张怀民显然也被这一缕月光给打动,也正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也许张怀民此刻也在想,到底谁能与我共享月光呢?这真是一拍即合,不谋而合!所以才有底下这一句:“相与步于中庭”。散散步,享受享受月光,说说自己的心里话,不容易。

今天晚上有知己,有月光,有承天寺,有承天寺的中庭,而且在承天寺的中庭里,月光已经幻化成了流水,流水当中还有很多的水藻,而苏轼和张怀民已经变成了这水中的两条快乐的相知相得的鱼儿。你说人世间哪还有这么美的事?在这一刻,苏轼早就忘了自己是被贬之臣。

作者写道:“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咱们听了这一句,不由得想到了朱自清先生写的《荷塘月色》,跟这篇文章遥隔八九百年,但是意境非常相似。朱自清先生写的,我觉得就是近千年之前的承天寺的月光,而苏轼在承天寺里写的这短文,也有点像近千年之后清华荷塘的那点月色。朱自清先生写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苏轼和张怀民的确没睡。

这一刻庭院里的月光好像平静的湖水。院中的竹柏在地上投射的影子,好像水草往来揺曳、曲折纵横。如此美景怎不令人神往?这俩人就像白居易说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苏东坡和张怀明之前是否相识,我们无从得知,但这根本不重要。就从十月十二号这个晚上开始,两个人之间有了情感的共鸣,成了永久的知己。作者说的好:“何夜无月?”,辽阔大地处处有明月;“何处无松柏?”,何处无竹柏呢,到处都有,都不稀罕,不是罕见之景,也不是罕见之物。

那么为什么我们觉得月色如此美好?为什么我们觉得月夜如此美丽?因为我们两个是“闲人”是没事的人。被贬谪之人,手头可能没事,但心中有事,如果你心中常常挂着这流放之事、贬谪之事,那你的心中一刻也不得闲,不得放松,又哪来的心情,欣赏这如流水般的月光呢?

所以我想,苏东坡在这说的“闲”并不是因为被贬谪没事闲得发慌而引发的自嘲,而是说呀我到了这个地方,“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我只有把我的心放得安定、安闲了,让我自己处在超然的状态,我才能真正洞见自己的本性,才能摆脱名利的诱惑,才能把这颗安静的心真正放下来,才能关注到身边那些以前看似细碎不关注实际却有着巨大美感的事物。

这就像王维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什么意思啊?不是人闲得发慌的时候花才调落,而是说人只有真正地静下心来,才能关注到花开花落这等等闲之事,才能意识到世间之美往往在于心静的这一刻。夜静下来了,春山才显得如此的空旷了。苏轼和张怀民的安闲当然是被迫的,不是他们主动的选择,但是即便是被动的选择,也要努力地、主动地在这安闲当中寻找一份美的情绪,享受这份安逸和安闲。这不正是苏轼的可爱之处吗?也正是我们喜欢他的地方。

苏轼在黄州当然不只是写了这么一篇极短的小文章,他曾经还写过一篇流水账,我给你讲一讲。这篇散文叫《记游定惠院》,写得特别啰嗦,他说自己在黄州定慧院的海棠花之下喝酒,喝完酒之后又去别人家里休息,躺在一个小板凳上听着客人在弹琴,听完他们弹琴之后,他又出了城东门买了个大木盆,想用这大木盆来洗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买了之后就拎着这个大木盆,沿着一个小沟渠,又跑到另外一家人的竹园里。

人家的在竹园子里边正打算建造一个庭堂,于是苏轼就在那竹荫下接着跟人喝酒,吃着人家家里的一种小吃,名叫“为甚酥”,就是为什么这么酥?这是苏轼给这饼起的名字,觉得味道很好,_边吃着大家一边再喝着酒,苏轼突然没了兴致想要回家.回家的路上又路过另外一处人家的园子,还要了一些橘树的种子,想着种在东坡的雪堂 边。

苏轼这一整天是挺忙的,走了东家走西家,走了西家走北家,走完北家走南家。这天很巧他有一位朋友要到外地去,大家都在一起聚会饮酒,为他祝福。大家都喝酒,其中有一位和尚也是大家的好朋友,不饮酒只喝枣汤,这就有点像我们现在说的枣沫糊。这篇文章的结尾就是说这个和尚不喝酒只喝枣汤。你说这不是流水账吗?这有什么美的?有什么好看?有什么好读的?

你还真别说,流水账里有真情,流水账里有美意,生活不就是一个流水账吗?问题的关键是,你得在这很随意的、很琐碎的流水账里边,找出那些特别好玩的、有意思的、有趣味的细节,这些细节就是诗意的人生。

元丰六年十月的晚上,苏轼写了短短的《记承天寺夜游》。一年之后,元丰七年的三月写了刚才那篇流水账《记游定惠院》。苏轼为什么写这些短小的、有点罗嗦的流水账呢?因为这个时候在黄州的苏轼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最平常的生活就是最真实的生活,过好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那才是洒脱。

通过这些文章,我们看到苏轼虽然遭遇了贬谪这样非常痛苦的难过的人生的经历,但是我们也能看得出来,在这个过程当中,苏轼内心里边的困惑和纠结逐渐的放下,他开始学着享受普通的生活,从这普通的生活当中发现一点一点的美,而且把这一点一点的美写出来跟大家分享。这才成就了一个我们大家心目当中共同的一个富有魅力的苏轼,苏东坡。

毫无疑问,被贬黄州是苏轼政治生涯当中的一个低谷,但也是他的精神经历当中一次艰难的升华的一个节点。在黄州这远离政治中心的江边的小城里,苏轼一面积极地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一面反思他自己个性上的弱点。闭塞的环境,反而成就了他开放的心灵,于是黄州也成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圣地。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水,面对高悬夜空当中的明月,他回想世事的变迁、宦海的沉浮,把这一切的感悟都用一篇一篇像《记承天寺夜游》这样的小文章表达出来,流传至今,成就了流传千古的大文章,抚慰着无数躁动而不安的心灵。今天我们大家一块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小文章,我想听完之后,也许我们的眼界能更宽广一点,我们的心胸能够广大一点。

【拓展知识点】

一、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优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

二、诗文解析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燃: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考虑,想到。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寝:睡,卧。

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但,只。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