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米果最新吃法(清明时节又到了采艾叶)

艾叶米果最新吃法(清明时节又到了采艾叶)(1)

每年清明前夕,客家人有制作清明果的习俗。

清明果,也叫艾米果、青团,以鼠曲草和米粉作为原料,目的是“以压时气”。

历史上,客家人由北方迁徙至江浙沪闽一带,沿海气候湿热,新来的移民们水土不服,经常患痢疾。清明果因此而诞生。

艾叶米果最新吃法(清明时节又到了采艾叶)(2)

绿色的清明果,是客家人在清明节的时候作为节日祭拜祖先的食物。

做清明果,得用糯米。糯米浸泡后,磨成浆,再用细白布袋子吊起,沥干水分,这样磨出来的糯米粉,非常细白。

做清明果,都得细白的米粉。

艾叶米果最新吃法(清明时节又到了采艾叶)(3)

客家妇女相帮着磨米粉,吩咐姑娘们提着篮子,到田间地头摘艾草。

三月,路旁溪边,一小丛一小丛的艾叶嫩绿而茂密。

豆蔻年华的小姐妹们挎蓝提篓,追逐在溪旁路边,在早春的阳光和寒风里笑着闹着,一边手不停的摘艾草。

天热了,一个妹子脱下外衣当盖头,蒙着脸,学哭新娘。

“日头一出晒鸡厩 ,爱姐婆打银髻。日头出来晒天井,爱姐婆打银簪。”

这是她昨天晚上偷听到的姐姐学“哭新娘”的唱词,大意是说父母打银簪,送女出嫁。

准备出嫁的姐姐羞红了脸,嗔她一句:“你着死哇”,一团泥打了过去。

小妹越发唱得有劲,边跑边哭唱:“壁背种竹竹根多,咁高咁大你妹冇轿坐。走了一段又一塅,咁高咁大你妹行到唔好看。走了一坑又一坑,咁高咁大你妹行到冇名声。”

客家女子出嫁时,要拖着娘家的竹子,走山路去婆家。这段大意是说新娘出嫁时的样子。

女孩子们追逐打闹的哄笑声在艾草的气息里荡漾,以一种自然的方式传承了客家女子对出嫁的向往。

艾叶米果最新吃法(清明时节又到了采艾叶)(4)

采足了艾叶,回到家,洗净艾叶,赶紧烧大火。

把艾叶在滚烫的开水中稍煮一下,揉搓,去除苦味后,按一比一的比例,配上细白的糯米粉。

把艾叶掺进糯米粉中,使劲揉,直到揉得艾叶与糯米粉完全融合了,就拿去蒸。

蒸熟后,将米团分成小剂子,压扁,做成一个个小圆饼,再上锅蒸。这是最简单的艾米果。

还可以将米饼擀开,成面片状,给里面包馅料。

馅料大多是用鲜肉或腊肉、笋、大蒜等配料制作的,做成艾米包包,形状一般为饺子状。放在锅里蒸熟,也可以油炸。

还有一种做法,是用鲜艾叶加碱,煮至烂熟,滤干水,捣成艾泥,再以一比一的比例,配上干糯米粉,揉匀,然后分成小坯,包馅,上蒸笼。

蒸笼底下要铺上大白菜叶子,然后旺火蒸熟,或用油炸。

艾叶米果最新吃法(清明时节又到了采艾叶)(5)

蒸米果的时候,整个山村都弥漫在浓香之中。

蒸腾的热气,将艾草与糯米的香气弥漫开来,从门窗,从灶间的瓦缝里弥散到整个屋场。

灶头边拥着几个迫不及待的小孩,流着哈喇子,从这个灶头挤着看着又到那个灶头,急不可耐地想吃米果。

艾叶米果最新吃法(清明时节又到了采艾叶)(6)

等清明果蒸熟了,掀开锅盖,先用小碗盛米果敬灶神,再用几个蓝碗装十几个一家家的送。

送清明果是小孩最喜欢的事,双手端着热气蒸腾的艾米果,笑眯眯地照着大人的交待说:“尝一尝,做得不好吃!”

傍晚的时候,几乎家家的米果都好了,每家的米果大家都尝了,屋场外,小孩穿梭般的送,再带回说“好吃”。在家忙碌的妇女们都笑眯眯的,一脸的高兴。

清明祭祖时,等客人来了,妇女们端上清明果,就着滚烫滚烫的陈年冬酒,一屋子盈盈的热气里洋溢一片的祥和。

艾叶米果最新吃法(清明时节又到了采艾叶)(7)

做熟的清明果,表皮光滑,色泽翠绿,清香扑鼻,甘中带苦,能温肺暖脾,散寒除湿,有防病保健。是客家人清明时节最爱的小吃。

清明果还能调理脾胃,理气血,去湿寒,更能促进骨骼和牙齿发育。

但糯米并不利于消化,一次不能吃食过多。

清明果的属性为凉性,坐月子的产妇是可以吃的,但最好加热后再吃,不宜吃过多。

艾叶米果最新吃法(清明时节又到了采艾叶)(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