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都中轴线在哪(中外记者探访北京中轴线)

从永定门到钟鼓楼、长约7.8公里的传统中轴线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标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组织中外媒体记者,沿北京中轴线开展“揽胜中轴气象,品韵古都风华”参观采访活动。

中轴线不仅是北京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对象,更承担着北京以之为支点实现新发展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北京有序推进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将致力于把中轴线推向遗产保护的世界平台。

当日,记者们走进北京市钟鼓楼文物保管所、三里河公园和永定门等地,欣赏永定门御道遗存及中轴线绿色空间景观,感受胡同、院落与三里河“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好意境,体验颜料会馆活化利用,参观钟鼓楼及“时间的故事”展览等,领略北京神韵的回归与升华。

北京古都中轴线在哪(中外记者探访北京中轴线)(1)

10月12日,记者们在永定门城楼上拍摄中轴线风景。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活态保护,历史文脉获强劲动力

“晨钟暮鼓,皇城文道”,如何将其承载的历史文脉保护并传承下去,是中轴线保护与发展的关键。放眼全球经验,立足中国实际,活态保护无疑是北京中轴线保护的最佳路径。

位于中轴线最北端的北京钟鼓楼,曾是明、清两代城市管理设施,为北京城报时600余年。作为一组高大巍峨的“时间建筑”,它既是扼守“紫禁后护”的重要城市地标,也是“号令全城”的首都报时中心,始终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

走进古色古香的鼓楼,“时间的故事”数字沉浸展正在展出。钟鼓楼文保所所长李荫心介绍,2019年11月,为了更好地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北京鼓楼保护展示工程启动,如今已正式对外开放。此次展览通过文字、图像、声像、光影等多种形式,带领观众聆听“暮鼓晨钟”的历史回响,见证钟鼓楼的计时智慧、历史变迁,感受北京中轴线的时光流逝,体会跨越古今的情感共鸣。

北京古都中轴线在哪(中外记者探访北京中轴线)(2)

10月12日,记者们在鼓楼外取景拍摄。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在现场,记者还通过沉浸式影片了解钟鼓楼周边地区的民俗与商贸,通过击鼓、撞钟等互动装置体验钟鼓楼的钟鼓之声,通过声音装置听一听曾经响彻街头巷尾的老北京叫卖声。

据记者了解,为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北京市东城区利用科技手段给文物做“体检”,共完成18处文物修缮,打造智珠寺、曹雪芹故居等一批文物活化利用示范标杆,不但推进了文物保护修缮工作,也让居民亲身感受到了文化的独特魅力。

北京古都中轴线在哪(中外记者探访北京中轴线)(3)

10月12日,钟楼一层展厅,记者在体验VR实景。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洗去烟尘,古都文化再增“顶梁柱”

沿着中轴线从南向北,记者们来到游人如织的前门三里河公园,这座全新的景观公园换了新装:几弯小桥流水,数处青砖灰瓦,一处四合小院。当地居民不禁感慨:“三里河水绕前门,老北京味回来了,乡愁也找到了!”

三里河原本是北京南城的一条泄洪渠。居民沿河而居,戏楼、会馆聚集于此,颇具江南水乡韵致。到了清末,新的泄洪通道形成,加之人口增加,三里河逐渐被填平,以致最后消失。北京市东城区在改造三里河的过程中,注重文脉传承,强调老城整体保护,历时8个月的环境整治、房屋修缮和景观配套设施完善,2017年4月,三里河重见天日。

看到前来采访的记者,当地居民胡大爷一路紧随,力邀记者多宣传宣传三里河。他说,希望能够把“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丽景象通过报纸、网络展现给更多人。

在百米之外的另一处,青云胡同颜料会馆,一个以“会馆有戏”为特色的前门演艺生态圈初现雏形。绛州鼓乐《牛斗虎》、京剧与民乐《贵妃醉酒》、杂技与民乐《新十面埋伏》、民乐与舞蹈《春江花月夜》等经典名段一一唱响,让记者们大饱眼福。

北京古都中轴线在哪(中外记者探访北京中轴线)(4)

10月12日,记者在颜料会馆外取景拍摄。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天街集团副总经理吴睿娜说,根据旧址建筑和空间特点,颜料会馆量身定制了一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的“会馆有戏”系列演出节目,汇聚了北京演艺集团各院团的优秀中青年力量,以民乐为主,融合京剧、舞蹈、器乐演奏等演出形式,对传统经典进行全新诠释,定期为市民朋友带来惠民演出。

事实上,“会馆有戏”只是会馆资源活化利用的第一步。近日,北京市东城区发布《关于进一步焕发东城区会馆文化活力的若干措施》。作为北京首个聚焦会馆片区建设的创新政策,文件提出立足会馆特色,拓展活化利用途径,搭建地域文化交流展示平台,建设城市文化新场景,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体验。

焕发容光,中轴线孕育发展增长极

在永定门,记者们登上城楼,远眺北京城市景观。

复建后的中轴线南起点——永定门成功再现了古城中轴线的历史景观。城楼总高26米,面阔五间,三重檐歇山顶。清淤之后的护城河整修一新,碧波荡漾,成为北京新的醉人一景。

北京古都中轴线在哪(中外记者探访北京中轴线)(5)

10月12日,记者在用手机拍摄永定门城楼。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穿过城门,沿青砖御道前行,仿佛踏入历史长河。御道上的石材用料、铺设方式和道路尺度都按老规矩复原。石板上的凹槽由人工一条条凿出,体现“修旧如旧”的匠心。顺着城楼往南的一片开阔地带,是永定门城楼公园,如今已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作为北京中轴线上的一处重要遗产点,中轴线南段御道的打通,不仅改善了南中轴线的整体景观风貌和环境,更吸引了市民们走到这里,了解这条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

“这是一趟非常丰富的文化历史之旅,走在其中,有仿佛穿越历史般的感觉,非常震撼。”来自香港中国评论通讯社的记者林艳拍了很多照片,她说,希望通过她的报道,能够让更多港澳台青年也一同感受北京千年古都的魅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随着北京中轴线空间景观保护提质增效,中轴线周边环境品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选择来此领略古都神韵,感受中轴线风采。”北京市东城区文物研究中心综合部部长田雯雯说。

新京报记者 刘美君

编辑 陈静 校对 李立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