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背水一战汉王如何奖赏的(穷困潦倒的韩信)

韩信背水一战汉王如何奖赏的(穷困潦倒的韩信)(1)

“兵仙”韩信,其军事统帅能力一直为后人所推崇,正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刘邦称其为“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可问题是年轻时的韩信穷困潦倒、受尽白眼,这一身的能耐从何而来呢?

为了寻求这个答案,我们还是要去《史记》中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一、贫苦出身?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经商)。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同褥)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是韩信在《史记》中的出场画面。

当时还在淮阴老家的韩信,只不过是一介布衣,家庭贫穷、品行亦不出众,既不符合作吏的标准,又不能经商以谋生计。更重要的是他不但不自己种地以谋生,反而是“常从人寄食饮”,这个就比较奇怪了。


按理说,像韩信这样的人到谁家白吃饭都是绝对被拒绝的。穷成这个样子,还不自己想办法养活自己,正所谓“救急不救穷”,“长贫难顾”,谁又能一直这样养着他呢?但这些人还偏偏就给了韩信一口饭吃。更奇怪的是,还有一个下南乡昌亭长让韩信足足蹭了几个月的饭,直到他的妻子不再忍了,才提前吃完饭,等韩信到的时候,自然也就无饭可吃了。

韩信背水一战汉王如何奖赏的(穷困潦倒的韩信)(2)

韩信此时才“知其意,怒,竟绝去”。正常来说,韩信作为一个蹭饭的,总该有点蹭饭的觉悟,但是韩信却相反有一种骨子里的傲气。到了此时才“知其意”,是不是晚了点?而且韩信还非常生气地直接走了,再也不来蹭饭了。如果韩信从小就在穷人家长大的话,绝不会养成这种“好吃懒做”的毛病,而且还隐隐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环境窘迫却并未低下高贵的头颅。

依此可见,韩信应该是属于较为富裕的家庭的,甚至有可能是贵族家庭,只不过家道中落而已。韩信的父亲在当地应该是较有名望的,甚至有可能就是在淮阴一带做官吏的,所以曾经对一些人有恩,包括那个亭长在内,所以韩信才能够到这些家去蹭饭。

二、与众不同之处

然而,在《史记》之中,却并没有提及韩信的父亲,合理原因是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而死,如战死沙场;或者因出公差而一去不回,抑或客死他乡,不过对韩信的母亲倒是有一段记述。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的母亲去世的时候,韩信已经穷得没办法按礼节安葬了。可是韩信还是不信命,于是他找了一处又高又宽敞的地方给他的母亲做坟地,坟旁甚至可以放下千万户人家,韩信心志之高可见一斑。


韩信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他出门经常拿着一把剑,因此还引来了让他记一辈子的“胯下之辱”。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 蒲伏 (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到处蹭饭,在当地应该也是“小有名气”的,讨厌他的人也是不少,只不过看在他父母的面子上也不去和他置气。只是他这么穷,手里还经常拿把剑,自然就容易引来打抱不平的了。有一次,当地有个少年屠夫故意当众羞辱韩信,说“别看你长得高高大大的,还喜好刀剑,其实胆子小得很”,“你要是不怕死,就拿你的剑刺我;要不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背水一战汉王如何奖赏的(穷困潦倒的韩信)(3)

蹭饭都蹭得那么有骨气的韩信,此时却屈服了,直接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后来,韩信被封为楚王,衣锦还乡之时,还把这个屠夫找了出来,封了都尉,称其为“壮士”,并感慨正是因为有当日之辱,才有后来的成就。

韩信此言应是真心的,正是有漂母的“一饭之恩”和屠夫的“胯下之辱”,才真正打掉了韩信最后的自尊,使其心智发生了真正的蜕变,不再受曾经的惯性思维所束缚。所以,韩信后来才发自内心地感激他们,反而对那个让他蹭了几个月饭的亭长却并不那么在意。

三、才能从何而来?

韩信虽然天赋异禀,但是其基础的理论知识还是应该学过的。

前文说过,韩信出门常带着一把剑。后来,韩信追随项梁之时,甚至也带着一把剑。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史记.淮阴侯列传》

一个穷困潦倒之人,整天抱着他的宝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韩信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向往,是对他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的一种向往。

韩信背水一战汉王如何奖赏的(穷困潦倒的韩信)(4)

通过韩信表现出来的种种迹象来看,他也许并不算是六国贵族的后裔,但他却一定有一个曾经征战沙场的将军父亲。正是他的父亲,在他小的时候,给他讲了那么多战场上的故事,才让他从小就有一种向往;也正是他的父亲,留给了他兵书战策,才有了那些基础的军事理论知识;然而他的父亲最后却葬身于那片沙场、死于保卫国家的战斗之中。

如果说张良曾经的梦想是追随其祖父、父亲的脚步,成为韩国的丞相的话;那么韩信的梦想就是追随他父亲的脚步,成为一个征战沙场的将军。所以韩信表现出的状态,永远是与众不同的,因为他自己也知道他不属于现有的那片天地。他不屑于做卑微的人,因为他有着优秀的家族传承、远大的理想抱负,忍辱负重只为他日一飞冲天。


当项梁起兵的时候,韩信带着他的宝剑,义无反顾地追随了项梁,开始了他军事生涯。只不过,此时的他还不知道能力有几斤几两,尚且默默无闻而已。

四、认清自己

如果单纯是比拼武力的话,韩信应该没有那么强,倒也不至于太弱,因为他在项羽手下做过执戟郎,当然,也仅仅是执戟郎而已。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

——《史记.淮阴侯列传》

当然,真正体现韩信价值的却不是冲锋陷阵,而是领兵作战。作为执戟郎虽然官职不高,但是却可以近距离掌握第一手实践经验。韩信虽然读过兵书战策,但那毕竟都只是纸上谈兵,连他自己都不能看清自己的能力到底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

韩信背水一战汉王如何奖赏的(穷困潦倒的韩信)(5)

所以在他居于项梁、项羽麾下近两年的时间里,他不断地观察,项梁、项羽是如何作战的,尤其是跟随项羽打下人生中最关键的一场胜仗巨鹿之战后,韩信也终于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应该可以到达一个什么位置。他无意争王,只争其帅而已。

五、亡楚归汉

认清了自己实力的韩信,开始试着向项羽提建议,一策不行,再来一策;两策不行,再来第三策。只可惜,韩信向项羽提了数策,最终都未能打动项羽的心。高高在上的上将军又何必在意一个小小执戟郎的意见呢?最终,秦汉之交最能打的两个名将联手的希望彻底破灭了。

在项羽分封诸侯,刘邦受封汉王挥师入蜀之时,韩信也成为了汉王众多追随者中的一员。只不过,韩信在汉营的路也并不那么顺畅。

韩信背水一战汉王如何奖赏的(穷困潦倒的韩信)(6)

刚入汉营的韩信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粮仓的管理员。没过多久,他又同其他十三个犯罪一起,成为了待斩的罪犯。如果不是刘邦的首席“司机”夏侯婴“奇其言,壮其貌”,并向刘邦求情,韩信也就命丧当场了,还怎么可能升官做治粟都尉呢?刘邦这一生,最大的优点就是对他的这些铁哥们极为信任,夏侯婴一句话,就可以决定韩信的生死,升官还是贬官。

可韩信向往的却并不是这种管军粮的后勤工作,而是真正的战场。治粟都尉官职虽然不小,但却没有跟刘邦直接接触的机会,尚且不如当初的执戟郎,更容易让刘邦发现他的才能。所以韩信将希望寄托在了他的顶头上司萧何身上,只可惜,他的耐心已经远不像当初在项羽手下那么好了。终于,韩信还是等不及,逃亡了。

韩信背水一战汉王如何奖赏的(穷困潦倒的韩信)(7)

幸亏有“萧何月下追韩信”,才有后来的汉王刘邦登台拜将,以韩信为大将,统率三军。韩信也在后来的战争中,迅速成长为一代“兵仙”,“战必取,攻必胜”,垓下一战彻底将项羽打倒。只可叹“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一代“兵仙”最后落了个被族灭的下场。

水言水语

诚然,韩信是个天才。

但是,再顶级的天才也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项羽如此,韩信也是如此。

只不过,他们可以在战争中,不断将他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并不断创新,这才是他们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韩信背水一战汉王如何奖赏的(穷困潦倒的韩信)(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