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饰风格变化(从3种常用制衣材料谈起)

从3种常用制衣材料谈起,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衣服”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自古就有“人是衣裳马是鞍”,“衣品如人品”、“先敬衣后敬人”的俗语。从这些观点中可以很明确的了解到,衣服对个人整体形象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现代作家老舍曾说:“真正美丽的人是不多施脂粉,不乱穿衣服”,这与俗语“好饭吃个合适,好衣穿个服贴”不谋而合。

笔者认为衣服最初的作用只是蔽体御寒,自从“上衣下裳”服饰形制问世之后,才被赋予了更多人生哲理与智慧。

古代服饰风格变化(从3种常用制衣材料谈起)(1)

“冷不择衣,饥不择食”说的是环境对人生的影响;而“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则道出了真挚的友谊之情;“不见儿长,只见衣短”描述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盼;“衣贵洁,不贵华”讲的则是做人的道理,不慕富贵、不嫌贫穷才能干净做人。

正所谓“惜衣有衣穿,惜饭有饭吃”,“家有万担,不脱补衣,不丢剩饭”。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千万不要华丽而低俗,因为从衣服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

这其实都是在告诫世人从一个人的穿衣打扮,就可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古代服饰风格变化(从3种常用制衣材料谈起)(2)

无论中国俗语还是世界名言,都将一种极富人生哲理的思想观,付诸于大家平时再熟悉不过的衣服中。其实,都在反复诉说着同样一个道理,服饰文化在人类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从最开始的蔽体御寒到时尚潮流,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

从原始社会开始华夏祖先就在逐渐走向文明,同时也在创造文明的进程中砥砺前行。笔者认为最能代表古代人意识到文明重要性的标志,应该是使用树叶、枯草、兽皮缝制衣服遮羞。至此人们也懂得了美丑在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古代服饰风格变化(从3种常用制衣材料谈起)(3)

别具一格自成一体的古代服饰文化

一.古代服饰文化形成

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人形成穿衣意识之后,同时也预示着华夏民族开始由蒙昧走向文明。服饰文化作为古代文化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反映出了古代人意识觉醒。同时,从古代服饰发展与演变中也可以看到,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历程。

笔者认为从“上衣下裳”服饰形制诞生之日起,古代社会中的服饰文化发展,就与政治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服饰文化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为古代发展需求而改变。简而言之就是不是文化的发展,必须朝着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方向行进。

古代服饰风格变化(从3种常用制衣材料谈起)(4)

实际上从这个服饰文化特点中可以看出,由于古代政治基本上都以严肃、刻板为主。所以服饰文化的发展也非常缺乏个性风采,尤其是对古代男式服装的发展限制更大。但如果从另一个方面去看同时也反映出了,古代社会中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内涵。

简单说就是王公贵族服饰与普通平民服装,不仅从材料、工艺等方面有很大差距。同时,从装饰、佩饰中也可以体现出尊卑贵贱。尤其是在儒家学派屹立于世之时,这种服饰文化中的等级观念更为浓郁。

古代服饰风格变化(从3种常用制衣材料谈起)(5)

二、古代服饰文化的象征意义

如果从古代服饰文化发展大方向去看,笔者认为古代人日常穿戴的服饰,其实就是在刻意体现出阶级对立,进而反衬出处于上层社会王公贵族的权力象征。当然不可否则的是古代服饰文中,也有代表吉祥、平安等象征意义的元素。

要想更加直观的了解古代服饰文化,亦或是尽力还原古代服装样式。其实除了可以从古代典籍中进行了解之外,也可以从各种诗词作品中感受到,衣袂飘飘、仙气十足的古代服饰形制。生活在古代社会身穿古装的男女,都仿佛是从画卷中走出来的人物。

古代服饰风格变化(从3种常用制衣材料谈起)(6)

三、古代服饰文化内涵

服饰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从古至今一直都在发挥着遮体避羞,御寒保暖、彰显身份、装饰美丽的作用。无论男女在社会生活中都应该注意着装礼仪,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别具一格的魅力。

但是在古代社会服饰文化的影响之下,人们不仅要遵守服饰制度,同时还要深刻注意服饰礼仪。一旦出现了逾越礼制的现象,轻则会受到社会谴责重则甚至会掉脑袋。笔者认为服饰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可以最大程度上满足物质生活需求。

古代服饰风格变化(从3种常用制衣材料谈起)(7)

同时它作为华夏文明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整个古代历史发展中都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尤其是在上层社会中的作用更为重要。

据《白虎通义》记载:“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

实际上从这段史料和内涵上去分析,可以发现古代社会中服饰的主要作用,其实就是蔽形遮羞、表扬功德、勉励为善,最后一个则是区分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地位。虽然古代服饰文化的含义十分深刻,但是却表达出了尊卑有别的主旨。

古代服饰风格变化(从3种常用制衣材料谈起)(8)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每一个社会阶级都有其固定的服饰形制。处于统治地位的上层人士无论是衣服材质,样式、纹饰、佩饰、颜色、工艺,都要比普通百姓的服饰更加名贵。

祭服、朝服、公服、常服,都要按照礼制规定各有区分。但是随着时代不断变迁古代人穿的服装,也会随着政治制度、思想意识、穿着场合而不断变化。

别人认为这种变化的基本原则,就是地位越高的人穿着的衣服样式和颜色越丰富。

古代服饰风格变化(从3种常用制衣材料谈起)(9)

这一点其实在北宋诗人张俞名作,《蚕妇》一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养蚕人亦或是普通平民虽然每天纺织“罗绮”,但是却只能卖给城市中的达官贵人,而自己则仅能穿着粗布麻衣。

四、古代服饰文化之服装材质

按照古代社会礼制规定只有“上等人”,才能身着质地优良、色泽光鲜的绫罗绸缎,而处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则只能穿粗布麻衣。这种以封建礼教束缚为依据的服饰文化,不仅体现出了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同时也彰显出了“贵人”与“贱人”之间的不公正待遇。

古代服饰风格变化(从3种常用制衣材料谈起)(10)

1.古代贵族服饰材质绫罗绸缎

如果要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绫罗绸缎,一般情况下都是泛指各种精美的丝织品。但如果将其细致划分之后可以发现,绫、罗、绸、缎又分别代指不同布料。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比较落后,精美的丝织品相对来说也比较少,所以只有王公贵族才能穿着这种材质的衣服。

“绫”一般是指代轻薄透光的丝织品;“罗”与“绫”有类似之处但更加轻盈;“绸” 就是大家平时知道的绸子,这种布料质地均匀细腻柔软;而“缎”现代社会中已经很少听到,它是一种编织而成的纹络清晰的精美丝织品。

古代服饰风格变化(从3种常用制衣材料谈起)(11)

在古代社会中这些品质上乘的布料,由于产量比较低所以价格特别高昂。这其实也是普通老百姓无力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另外一个非常值得大家关注的原因,其实就是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之下,古人在穿衣打扮方面也会受到限制。

“丝帛”也是一种从蚕茧中抽取出来的丝织物,相比较于其他材质来说丝帛更轻柔。而且在古代社会中主要用于制作贵族女性夏衣或手帕。大家可以试想一下经过多道工序,最终抽丝剥茧形成的“丝帛”,古代老百姓根本没有能力负担它的价格。

古代服饰风格变化(从3种常用制衣材料谈起)(12)

“纱”是蚕茧中最难获取的原材料之一,作为所有丝织品中质量最佳的的布料,主要的作用也是制成夏衣不仅轻薄透气,而且还会给人留下一种若隐若现的朦胧感。“素纱禅衣”就是用纱做成的衣服,据说它也就大约几张纸的重量。

2.古代平民服饰材质

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老百姓,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物质生活,都无法与王公贵族相提并论。他们日常生活中穿着粗布麻衣下地耕田,一日三餐多以粗茶淡饭果腹。他们干的最重的活穿着最差的衣服吃最差的饭,但是却为古代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服饰风格变化(从3种常用制衣材料谈起)(13)

由于老百姓拥有的社会财富相对来说比较少,所以他们平时的衣着也都比较廉价。虽然并没有出现衣不蔽体的现象,但是与身穿绫罗绸缎的王公贵族相比,他们落魄的生活状态就会立即显现出来。

(1)葛麻

葛麻又名葛根纤维是从植物葛根中提取出的一种纤维。葛麻作为古代社会中老百姓的主要制衣材料,在新时期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用葛麻制成的布匹被称为“葛布”,关于这种布料的记载可以从《诗经》中找到答案。

古代服饰风格变化(从3种常用制衣材料谈起)(14)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诗经》中中所记载的“葛之覃兮”,其实说的就是可以被制成“葛布”的“葛”。由于其质经久耐穿、清凉透气,所以一般都会被制成夏衣。

但由于“葛布”相对来说比较粗糙,而且提取工艺既简单又方便。再加上“葛布”的价格比较低廉,所以是一种非常适合古代老百姓的制衣布料。虽然这种粗布衣服并未然后,而且穿在身上还有一种摩擦感,但因其比较容易获取过一在平民阶层特别盛行。

古代服饰风格变化(从3种常用制衣材料谈起)(15)

(2)麻

《诗·王风·丘中有麻》中曾有“丘中有麻”字样;而《诗·陈风·东门之池》

中也曾有“可以沤麻”之句。后面一点来看“麻”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了老百姓的生活里。一般认为“麻”与“葛”出现的时间大致相同。

“麻”作为劳动人民的专属制衣材料,相比较于“葛”来说价格更为低廉。所以在秦汉以后“麻” 逐渐代替了“葛”, 成为了古代老百姓最常见的服饰之一。比如,“粗布麻衣”或“布衣”等,也称为了老百姓的代名词。

古代服饰风格变化(从3种常用制衣材料谈起)(16)

(3)棉布

现在人穿衣服讲究舒适大方、时尚得体,所以人们在购买衣服的时候都会选择纯棉材质。因为他们认为纯棉质地的衣服穿起来不仅柔软舒适,而且在炎热的夏季还具有吸汗的作用。事实上在古代社会中棉布就已经成为了,制作成衣的重要材质之一。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棉布其实指的是用棉纱纺织而成的布,同时也是各类棉纺织品的总称。在古代社会“棉”主要采自草棉和木棉,这两种植物的果实看起来与蚕茧十分相似。人们通过比较原始的纺织技术,可以从中抽出棉丝制成“棉花”并纺织成布。

古代服饰风格变化(从3种常用制衣材料谈起)(17)

棉布的种类,可以用琳琅满目来形容,飞花布、尤敦、眉公布等,多可以制成低价质高的衣服。所以古代老百姓才会争先恐后的穿棉布衣服,即使是一些身份比较尊贵的王公贵族,也因为穿棉布衣服特别舒服,而在一年四季穿着“布衣”。

事实上这些都是古代服饰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古代老百姓从植物中提取的原料,制成的各式各样的衣服其实就是服饰文化最灿烂的元素之一。虽然在古代社会将每个人分成三六九等,而且在穿衣服的时候也有等级和尊卑差别。

但是不得不承认古代人发明的服饰文化,不仅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后世服饰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笔者认为无论是棉麻丝帛还是绫罗绸缎,其实都是古代人与大自然抗争之后的智慧结晶。

古代诗词中描摹的服饰就像艺术品

一、《诗经》中记述的古代服饰文化

大家如果想更加直观的了解古代服饰文化,其实完全可以通过唐宋诗人创作的诗词中,去感受那些美轮美奂的古代服饰之美。可以说从《诗经》开始一直到唐诗、宋词,古代文学家们都会不遗余力的,为世人描绘极具古代文化与智慧的服饰精神。

《小雅·斯干》中有“其泣喹喹,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从这三句诗中可以发现先秦时期,“室家君王”所穿的衣服以红色为尊。这一点可以从《曹风·候人》中得到证实,“彼其之子,三百赤芾”说的就是红色衣服才是尊贵之象。

《豳风·七月》中就曾写道:“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柔软的蚕丝制成的衣服只贵族公子才能穿,而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则只能穿麻、葛等材质制成的衣服。这其实也体现出了古代服饰文化中的等级制度。

二、汉乐府诗中的女性服饰

汉乐府《陌上桑》一诗中曾有:“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首诗中提到的“缃绮”与“紫绮”,也都是古代社会中比较名贵的布料。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这位古代女子,绝对是一位非富即贵的大小姐。

汉乐府《羽林郎》中也描述了古代女子服饰,“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这位性格刚烈、容貌俱佳的胡人女子,从其身着精美而贵重的服饰来看,她俨然是一位贵族千金。

笔者认为古代服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融入了历朝历代的服饰理念,同时也曾出现过汉族服饰与少数民族服饰杂糅的历史现象。

虽然在古代政治体制以及封建宗教的束缚之下,不是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烙上了尊卑贵贱应尽,但不可否认的是一直在向前发展。

结 语

各具神韵的古代服饰以及源远流长的服饰文化,不仅构建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古代众生相,同时也为现代人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必要契机。一直与古代历史发展进程齐头并进的服饰文化,其实也可以体现出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风貌。

【参考文献】

杨蕾《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的符号与象征》

伍魏《政治制度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胡晓靖《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秦永洲《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与现代服饰观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