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楼历史介绍(大观楼长联的历史故事)

云南自古以来就与中原内地紧密联系,自秦始开“五尺道”开始,云南与中原内地就逐渐开始了交往和联系。西汉时,汉武帝开西南夷,进一步地加强了内地与云南地区的文化、经济的往来,先后开通的商道使云南的经济贸易和文化得以更快发展。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征云南,滇王降汉,汉武帝在其故地设益州郡,封古滇王国国王为“滇王”,并赐金印“滇王之印”一枚。

大观楼历史介绍(大观楼长联的历史故事)(1)

五尺道

大观楼历史介绍(大观楼长联的历史故事)(2)

五尺道

大观楼历史介绍(大观楼长联的历史故事)(3)

盐津豆沙关

大观楼历史介绍(大观楼长联的历史故事)(4)

滇王之印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征云南地区,使得大量的汉族移民到云南地区,加速了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两晋时期,虽然时局动荡,但世家大族和豪门大姓的兴起,一方面在云南地区设置诸多的羁糜郡县,另一方面中原的商贾和氏族逐渐进入云南与云南地区开展贸易和文化交流。唐宋时期,随着先后建立的南诏国和大理国在西南地区的崛起,尽管与中原王朝时战时和,但也不影响云南与中原王朝之间的文化交往。元明清时期,特别是元朝伊始,云南正式被划入中原王朝的版图之中——云南行省建立,使得中华民族的疆域得以扩大,中华民族大一统格局逐渐成熟。元明清时期,唐宋羁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土司制度的建立,以及明朝大移民形势的影响,大规模的汉族移民迁往云南,使得内地与云南的关系更加密切,云南各方面的发展均得以提高。

在与中原王朝的交往过程中,由于云南地处整个中华民族大一统格局的大后方,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和意义,始终是中原王朝必须加以控制和利用的地方。因此,在历史上云南地方势力与中原王朝多是时战时和,但整体的统一格局还是存在的。从西汉开始的羁縻制度到清末的土司制度,虽几经变化,且在唐宋时期出现了南诏国和大理国,但云南始终处在大一统的格局之下,故而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始终与中原王朝关系紧密。

在历史上,云南与中原王朝之间的战和状态,其主要的历史事件可以在大观楼长联中略窥一二。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说这四个重要历史事件之前,不得不提大观楼和大观楼长联。

昆明大观楼

大观楼,古称“近华浦”,位于云南昆明市近华浦南面,是一座三重檐琉璃戗角木结构建筑。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由巡抚王继文组织修建。乾隆年间,孙髯翁为其撰写一百八十字长联,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由名士陆树堂书写刊刻,毛泽东评价其“从古未有,别创一格”,大观楼因长联而成为与黄鹤楼、岳阳楼、鹳雀楼齐名的中国四大名楼。道光八年(1828)修葺大观楼,增建为三层阁楼。咸丰三年(1853)咸丰帝题“拔浪千层”匾,咸丰七年(1857)长联与楼毁于兵燹。同治五年(1866)重建,复遭大水,光绪九年(1883)再修。光绪十四年(1888)名士赵藩重以楷书刊刻长联,又复胜名。

大观楼历史介绍(大观楼长联的历史故事)(5)

大观楼历史介绍(大观楼长联的历史故事)(6)

大观楼历史介绍(大观楼长联的历史故事)(7)

大观楼历史介绍(大观楼长联的历史故事)(8)

大观楼因“天下第一长联”而更负盛名,大观楼长联为乾隆年间滇中名士、诗人孙髯翁所撰,联语洋洋百八十字,上联写滇池绵延五百里之壮丽美景,下联则咏史兴怀。整则联语即写景亦咏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对仗工整。《滇南楹联丛钞·跋》说它是“大气磅礴,光耀宇宙,海内长联,应推第一”,为当之无愧的“古今第一长联”。

大观楼历史介绍(大观楼长联的历史故事)(9)

孙髯翁

大观楼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大观楼历史介绍(大观楼长联的历史故事)(10)

孙髯翁撰 赵藩书“大观楼长联”

  • “汉习楼船”与云南

由于西南地区独特的地理、民族原因,“至滇,滇王当羌乃留为求道。四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汉朝的使臣到了洱海地区,便被当地的昆明族阻挡四年多,始终没能寻找到通往印度的通道。汉武帝于是在长安按照洱海的形状,大修“昆明池”。当时西南地区的夜郎、南越等还没有统一,大修昆明池有另一个原因“是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逐”。为了与南越民族对抗,所以“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练习水军,为了打通洱海地区通往印度的商路。之后汉武帝用水军,从北盘江南下,平定南越,又平定夜郎,“夜郎遂入朝,上以为夜郎王”。后又平定云南,“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滇王投降并受到汉朝的赐封,并授滇王印,汉武帝终于完成了打通西南通往印度的通道。

大观楼历史介绍(大观楼长联的历史故事)(11)

  • “唐标铁柱”与云南

唐朝景龙元年(公元707年)“诏灵武监军右察御史唐九征为姚巂道讨击使,率兵击之”。在唐九征的带领下,摧毁漾水、濞水(今大理漾濞江)上的两座铁桥,截断了通往西洱河地区(今洱海地区、泛指大理)的交通线,并且还修筑了城楼进行驻守,将吐蕃阻止在洱海地区以外,“九征毁絙夷城,建铁柱于滇池(今洱海)以勒功”,将漾濞江上的铁索铸成铁柱立在了洱海边上,“表明唐王朝对洱海地区的直接统治权”,并且“唐廷声称对洱海地区行使着有效统治,而且列举证据时就一再提到唐九征的铁柱”,对后来的南诏与唐朝的“天宝之战”有一定的影响。

大观楼历史介绍(大观楼长联的历史故事)(12)

  • “宋挥玉斧”与云南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赵匡胤自陈桥兵变以来,在完成统一中原的计划中,首先是统一南方。当时西川孟昶为防止宋军入川,加紧布防。宋太祖以此为借口,以王全斌为统帅,平定西川的后蜀,从出兵到孟昶投降,经过66天的征战,公元960年王全斌平定后蜀,并以此想乘机大举进攻大理国。将当时的地图献给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鉴于多方面的考虑,果断地用玉斧将大渡河划作了边界。当时玉斧为文房之宝,更是一种权势的象征。说道“此外非吾有也”,成都平原以西的大渡河,就成了宋朝与大理国的天然边界。宋军乘胜收兵,此时的北宋以及后来的南宋政权,更有精力去对付北方的地方势力,从而很好地处理了西南地区的战事。杨慎《滇载记》云:自宋太祖以大渡河为界后,“由是云南三百年不通中国”,经方国瑜学者考证:这是到了南宋时期,文人捏造的,根本就没有事实依据。其实宋朝与大理国的关系甚好,没有军事上的冲突。政治上,大理国多次上书,宋朝终将大理国视为异邦,政治上有疏远的地方,但在经济上的交往却十分密切。其主要是通过“茶马互市”,特别是南宋时期,宋朝的战马多从大理国获。

大观楼历史介绍(大观楼长联的历史故事)(13)

  • “元跨革囊”与云南

公元1206年,蒙古族领袖铁木真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蒙古军并出兵先后征服了南宋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鉴于长江天堑,蒙古军无法彻底消灭南宋,于是采取迂回包抄,先征服西南诸蕃,再在"西南各民族中汲取人力物力,然后自西南出动一支军队,与自北方南下的蒙古兵两面夹攻南宋"的军事策略。所以蒙古帝国为了征服南宋,必须应先征服大理国。为了征服大理国,在山高路远的征途中,长江上游的金沙江边,演绎了一场用革囊渡过长江的历史性革命。蒙古族是有名的游牧民族,知道完整牛、羊皮的用处,使用北方习惯使用的渡河工具——革囊,一举渡过了金沙江天险。占领三赕(今丽江),并乘势南下,绕道苍山西坡,对大理国都城羊苴咩城发起进攻,俘获大理国相国高泰祥,至此大理国灭亡。

大观楼历史介绍(大观楼长联的历史故事)(14)

大观楼历史介绍(大观楼长联的历史故事)(15)

革囊渡遗址(待考)

大观楼历史介绍(大观楼长联的历史故事)(16)

黄河边上的羊皮筏——革囊

云南与内地的关系是伴随战争和政治势力的变化而变化的,政治与战事的产生也在影响着文化和经济的变化,尽管从孙髯的楹联中我们只是看到了标志从汉朝至宋朝的一些大的战事和政治事件的变化,但是一个方面反映了云南在历史上内地关系,或者说摩擦不断,但是也能从中看出,云南始终是中原王朝不得不给予重视的地区。正因此,才有在经济上,自汉伊始先后开通的西南夷道、蜀身毒道、西南丝绸之路以及茶马古道等等,极大的便利了内地了经济上的互通有无,贸易往来。而在文化上无论是我们说的汉文化的深入或者是夷文化的交融,归根结底,双方促进交流,更加丰富和发展了各自所处环境和时代的文化能量。而在政治上,“羁糜”应该可以笼统的将其贯穿云南与内地联系的始终,尽管这样的形制最终以土司制度的形式延续和消亡,但是,不难发现,闭塞的地理环境,和羸弱的经济势力在中原王朝和云南之间,他的变化不言而喻。战事显然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都是人民不愿看到的,但是缺乏和平统一思想的古代人想要在疆域上动心思,唯一能够解决的方式,恐怕也只有战争。

大观楼历史介绍(大观楼长联的历史故事)(17)

大观楼历史介绍(大观楼长联的历史故事)(18)

蜀身毒道

大观楼历史介绍(大观楼长联的历史故事)(19)

蜀身毒道——霁虹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