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细如雨(春风细雨真君子)

诗人西川曾说:“在孙道临的身上,集合了一个时代的道德、修养、热情、才华。”作为中国影史最知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之一,孙道临所饰演的所有银幕形象,都散发着独特的知识分子气息,他用自己的学养和演技塑造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银幕形象,成为“五四”文化和当代知识分子的形象标志。他饰演的众多军人战士形象,更是打破了当时对军人形象的固化表现。

春风细如雨(春风细雨真君子)(1)

孙道临

1921-2007

出生地:北京

原名:孙以亮

工作单位:上海电影制片厂

独一无二的银幕知识分子

孙道临1921年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从比利时留学归来的工程师,希望他将来也能学工程。孙道临却与文艺结缘,1938年考入燕京大学哲学系。在此期间受到学友黄宗江的影响走上了戏剧演艺的道路,参演过《雷雨》《生死恋》等剧,还找过白俄罗斯的老师学习钢琴、德国老师学习声乐,成为了名扬全校的英俊小生。

1948年,孙道临从北京来到上海,拍摄黄宗江编剧的电影《大团圆》,从此走上了银幕。1949年,凭借电影《乌鸦与麻雀》获得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个人一等奖。

春风细如雨(春风细雨真君子)(2)

《早春二月》

1963年的电影《早春二月》里孙道临饰演肖涧秋,使得当时社会上掀起了“肖涧秋旋风”,男大学生们纷纷模仿起他的扮相,连片中他的豆绿色围巾都在百货商店被抢购一空,他也成为了潇洒和儒雅的代名词。合作的女主角谢芳曾回忆,孙道临是肖涧秋的不二人选,“外形、演技自不必说,就是那份学养和素质,坐在钢琴前就可以随意弹奏出曲目,那种潇洒自如没有第二个人能完成。”导演陈凯歌曾经说道:“单凭一部《早春二月》,他的表演已达艺术顶峰。”

除了文人形象外,孙道临还出演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军人角色,而他饰演的战士形象,有别于同时代一般军人角色粗糙、刚硬的表演方式,常有着温暖、细腻的独特印记,这也是他在军旅题材电影中同样大放光彩的原因。《南岛风云》中的游击队长,《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地下党员,《红色的种子》中的政委等,都是他的银幕“兵系列”。孙道临的妻子王文娟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当年她与孙道临刚开始谈恋爱,母亲得知女儿交往的对象是电影《渡江侦察记》中李连长的扮演者时,就先在心里默认了这个未来的女婿。

《雷雨》一直是他最爱的剧本

在孙道临的演艺生涯中,《雷雨》一直是他最爱的剧本之一。在燕京大学攻读哲学时,他就作为燕京剧社的成员出演了剧中的周冲。1984年,他自编自导了电影版《雷雨》,饰演周朴园,这也是孙道临第一次执导电影,对于故事背景的细节完善和演员选择全部精益求精,连曹禺先生都对此片赞赏有加。

春风细如雨(春风细雨真君子)(3)

《雷雨》

2003年,82岁高龄的孙道临应朋友之邀再次出演《家》中的高老太爷,由于台词很多,孙道临的记忆又已衰退,时隔四十多年后再次诠释这个角色,台词成了孙道临的难题。他坚持自己完成台词部分,一遍遍地反复背诵,直到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为止。这也是他生前出演的最后一部舞台剧。

孙道临曾为电影《王子复仇记》里的哈姆雷特配音,造就了电影配音史上无法超越的高峰,也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永远的“王子”。他配音版的哈姆雷特立刻成为了演艺界训练口音的标准教材,进而对全国人民从此以后的说话腔调都产生了潜在的影响。好友黄宗江曾说,要是劳伦斯·奥利弗到中国来听到孙道临为他扮演的哈姆雷特配音,他也会感到庆幸的。其后孙道临又应上海电影译制片厂之邀,为《基度山伯爵》《孤星泪》等多部外国影片配音,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经典。

朗诵是孙道临的另一项不懈追求。在他的自述文章《我与朗诵》中曾写道:“比起演戏来,朗诵需要和观众更直接的交流和相互感应,因而具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煽动力”,“朗诵艺术得到发展,成为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艳的花,是非常需要这样锲而不舍的努力的。”在从事朗诵近四十年后,孙道临依然觉得朗诵是自己的一项“业余”活动,觉得进行的研究和思索太少了。

在他心中艺术永远比金钱崇高

2007年孙道临在上海去世,挽联上写着“心系华夏德艺千古音韵永不消逝”,“魂牵银幕风范高洁形象光彩照人”,简洁的语句刻画了孙道临不平凡的一生。

1956年孙道临出演陈西禾导演的《家》时,导演因为时常被影片中年轻人的不幸命运所感染,久久沉浸在悲情当中,剧组大家给导演起外号叫“陈大悲”(中国现代戏剧先驱),另一个演员张辉则被叫“张恨水”(现代作家,著有《啼笑因缘》等)。而孙道临因为常常落泪在剧组的外号叫“孙大雨”(现代诗人)。孙道临时常怀念,“瞧瞧,当年工作氛围多么融洽,又是多么认真专注,三个外号都是巴金同时代的文化人,比喻得非常贴切、优雅。”

对待表演,孙道临也是同样认真专注。拍摄《渡江侦察记》是他第一次饰演军人形象,之前他多是扮知识分子,心里特别没底,总觉得自己不够刚硬,便自己在家走正步,一走就是好久,还让妻子王文娟随时提醒他的姿态,后来试戏时穿上军装,得到了导演的赞许,方才放下心来。

春风细如雨(春风细雨真君子)(4)

《渡江侦察记》

拍摄《永不消逝的电波》时,孙道临只花一个月时间就学习掌握了发电报的技巧,这样导演王苹就可以拍摄他的手部特写。在出演被敌人刑讯逼供的镜头时,主动要求体验酷刑老虎凳的感觉,加到第三块砖时,已经青筋暴露、大汗淋漓,几乎要晕厥,王苹赶紧喊停。在世界电影史上,为演戏,演员亲自体验老虎凳,恐怕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唯一一人。

春风细如雨(春风细雨真君子)(5)

《永不消逝的电波》

“在他心中,艺术是崇高的,分量很重,而金钱的分量很轻”,上海知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曾这样评价孙道临。曾有厂家以50万元为酬价,用他的形象做广告,得到的回答是“我绝不做艺商。”但在电影《屠城血证》中,孙道临做了精彩的总结性旁白,却没有收取一分钱酬劳,他说:“我是为每一个中国人念出这段旁白,也包括我自己。”

新京报记者 李妍

编辑 许乔洋 校对 薛京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