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暗示的8个理论(心理学自证预言)

心理学暗示的8个理论(心理学自证预言)(1)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朗达·拜恩写的《秘密》,作者提出的“吸引力法则”,让无数读者为之兴奋。

吸引力法则,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他吸引而来。

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肯定有过类似的经历:

当你进行着一件极具有挑战的事情时,则会变得毫无信心,以至于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总认为自己不行,不能够办到。

即使你身边有很多人依旧鼓舞你,不断的给你信心,还是觉得自己做不到。

等事情结束后,如你所料失败了,你懊恼道:“我就知道这样不行,我就知道我做不好。”

然而,对于绝大部分而言,这件事情完成不了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你觉得自身能力不足,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心理学暗示的8个理论(心理学自证预言)(2)

一般来说,我们的感觉有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这五种。

这些感知通道会根据我们的自身直接联系外界,然后将外界的信息输入至我们的大脑,进行进一步的信息加工处理,最后被我们的大脑所知觉到。

在某种层面上导致你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是你自身能力不足,而是你最开始的对于自己的某种心理暗示,你“预言”自己会行动失败,并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语言”。

心理学暗示的8个理论(心理学自证预言)(3)

这种心理上的自我暗示,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自证预言效应”,也被称作“自我应验预言”,主要是因为那些先入为主的信息让整件事情的结果产生一系列的导向。

自证预言(SFP)是一种在心理学上常见的症状,意指人会不自觉的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

假若你自认不是读书的料,即便你有时间来温习功课,因为你认为学了也不会学懂,结果考试一塌糊涂,然后你对自己说:“果然我不是一个读书的料。”

后来有人提出,我们的第六种感觉,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是一种类似于“直觉”的心理感觉,也叫做超感官知觉。

通俗来讲就是,我们越相信什么,就越会发生什么。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心理学暗示的8个理论(心理学自证预言)(4)

事实上,事情之所以会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是因为人们的自我观念或期待给自己催眠,并直接影响到行为,行为会影响着结果,最终印证了最初的想法。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

比如,一个正在找工作的人,收到面试邀请时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不会被录取,那么他在面试中就更容易紧张、失误,结果表现不佳,没有被录取。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他向某所小学的教师汇报了他认为会在新学期中取得比较明显进步的学生名单,在八个月后再次对这些制定的学生进行测验,发现这些学生的成绩确实有了明显进步,教师也对他们有较高的评价。

事实上,这个名单上的学生是他随机给出的,并无任何依据。

在上述实验中,由于老师有了“这些孩子有进步潜力”的观念,因而对他们更为关注或是更加赋予期待,学生在接收到这种“高期待”信号之后,也会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最终真的取得了学业上的进步。

心理学暗示的8个理论(心理学自证预言)(5)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含了一些原始冲动,例如性冲动。

之后,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荣格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

他将潜意识称为“无意识”,即我们自己难以意识到的部分,但是这种无意识却能给我们提供一些信息,并影响着我们的思考与决策。

我们对于某些事情的直觉,往往都来自于我们头脑中无意识的作用。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知道“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都会对我们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么我们在生活学习中,如何利用这类心理效应给自己带来积极影响呢?

心理学暗示的8个理论(心理学自证预言)(6)

当我们在做一件具有挑战的事情时,先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肯定能够做到。

多用积极的语言给自己正面上的引导,哪怕是面对艰巨的困难,也多给自己说些激励勇气的话,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有时,假装自己能够成功,直到自己获得真正的成功为止。

对于很多人来说,普世规律或许有些陌生,但这是一种对现实的洞察率。

当我们懂得并运用这类法则,无论是在生活还在工作中,我们都能通过这一规律给自己塑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自然而然也会心想事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