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系安全带严查 今年以来本市查处不系安全带4.4万起

未系安全带严查 今年以来本市查处不系安全带4.4万起(1)

近年来,随着公安交警部门在日常执法管理和宣传教育中反复强调,本市汽车驾驶人使用安全带的安全意识大为提高,开车系安全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是,部分乘客尤其是后排乘客对系安全带却不够重视,当发生交通事故时,容易发生碰撞车窗、车顶、座椅靠背甚至被甩出车外。结合正在开展的夏季整治“百日行动”,本市公安交警部门把对“不系好安全带”的执法检查延伸至后排乘客。据统计,2022年以来,本市公安交警部门共教育、处罚机动车司乘人员未按规定使用安全带4.4万起。

对“未系安全带”的检查向后排延伸

在近年来本市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中,汽车驾驶人使用安全带后事故死亡率降幅达52%,乘车人使用安全带后事故死亡率降幅达54%。数据表明,无论是驾驶人还是乘车人,正确使用安全带十分重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乘车人认为“系安全带”是驾驶人的事,乘车人系不系安全带不要紧;有的乘车人认为系安全带太麻烦,捆在身上又不舒服;还有的乘车人心存侥幸,认为不会发生危险。

事实上,根据交通法规规定,开车时除了驾驶人必须系安全带外,车上的其他乘客也应系安全带。《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人、乘坐人应当按规定使用安全带。《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机动车乘坐人在配有安全带的座位就座时,应当使用安全带。

但是,公安交警部门在日常执法中发现,仍有乘客将这根生命“保护带”当成摆设。近年来,本市公安交警加大对不正确使用安全带的检查力度,包括后排乘客。在长途客运场站、客流集散中心、高架高速等大巴车必经路段,加大对客运车辆乘客佩戴安全带的查处力度,同时,民警现场讲解按规定使用安全带的重要性,并重点提醒驾驶人要切实担负安全责任,做好安全带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

“后排须系安全带”应成为一种“共识”

汽车安全带是汽车发生碰撞过程中保护驾乘人员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安全装置。从交通事故的情况来看,在发生正面碰撞时,如果系了安全带,可使死亡率降低57%;在发生侧面碰撞时,如果系了安全带,可使死亡率降低44%;在发生翻车事故时,如果系了安全带,可使死亡率降低80%。

未系安全带严查 今年以来本市查处不系安全带4.4万起(2)

未系安全带严查 今年以来本市查处不系安全带4.4万起(3)

未系安全带严查 今年以来本市查处不系安全带4.4万起(4)

而不系安全带,后果不堪设想,每年在公路上都有因未系安全带而被甩出车外造成人员伤亡的悲剧发生。

特别是常常被忽视的后排安全带。如果后排乘客没系安全带,一旦车辆发生剧烈碰撞事故,身体由于惯性的作用,会保持原有的坐姿直接撞到前排座椅或前挡风玻璃上,容易使人颈部折断或头部受伤,甚至还可能撞破玻璃被甩出车外,同时会对前排乘客和驾驶人形成极大的冲击力,使前排乘客和驾驶人的死亡概率增加5倍。

2021年4月7日下午,吴某某驾驶牌号为沪C号牌小型轿车沿崇明区陈滧公路由北向南行驶至草港公路时,撞及由东向西行驶的张某某驾驶的沪L号牌小型汽车,造成车辆损坏,沪L号牌小型汽车后排二人尹某某、高某某未系安全带掉落车外,受伤后进医院抢救后无效死亡。

驾乘车辆

无论前排还是后排

一定都要系好安全带

发生意外或事故时

可以有效防止发生伤亡

在此提醒,事故的发生往往都在一瞬间,根本来不及反应,只能借助安全带将驾驶人和乘客牢牢固定在座位上,防止人体与车窗玻璃、车体发生碰撞或被甩出车外造成伤害。因此,无论您是开车还是乘车,请养成一上车就系好安全带的好习惯,全程、全员正确使用安全带,真正将“安全带=生命带”落到实处。同时,作为驾驶人,除了自己要自觉系好安全带外,也应及时提醒乘客要系好安全带,确保一路平安。

违法典型案例

1

沪BQQ***

未系安全带严查 今年以来本市查处不系安全带4.4万起(5)

未系安全带严查 今年以来本市查处不系安全带4.4万起(6)

▲2022年8月3日15时10分,号牌为沪BQQ***的小型轿车在中环路内圈古浪路下匝道路段,实施了“在城市快速路上行驶时,驾驶人未按规定使用安全带的”违法行为。

处罚:罚款100元,记1分

2

沪ERP***

未系安全带严查 今年以来本市查处不系安全带4.4万起(7)

未系安全带严查 今年以来本市查处不系安全带4.4万起(8)

▲2022年8月3日15时19分,号牌为沪ERP***的小型轿车在嘉闵高架东侧建虹高架路虹桥枢纽出口,实施了“在城市快速路上行驶时,驾驶人未按规定使用安全带的”违法行为。

处罚:罚款100元,记1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