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引量最高的论文(观点高被引率)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公布,国内高被引科学家人数激增。学术影响力固然值得重视,也不应忽视科研文献中的"睡美人"。

撰文/张田勘(专栏作者)

编辑/吉菁菁 新媒体编辑/房永珍

2019年11月19日,科睿唯安本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公布,遴选出全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顶尖人才。入榜这份名单的自然和社会科学家均发表了多篇高被引论文,其被引频次位于同学科前1%,彰显了他们在同行之中的重要学术影响力。

这次统计的一个令人关注之处是,2019年中国内地科学家上榜人数达636人(2018年这一数字为482人次),加上港澳地区,2019年中国共有735人次入榜"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从全球范围看,有60个国家的来自各领域的6216人次入榜高被引科学家。其中,美国高被引科学家的数量依然遥遥领先,共计2737人次入选,占名单总人数44%。其中,哈佛大学共有203人次上榜,是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人数最多的机构。

被引量最高的论文(观点高被引率)(1)

▲中国内地上榜人数本年度激增至636人次,2018年这一数字为482人次。2014年以来,在21个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学科领域中,中国内地学者的上榜人数增加了3倍。(图片来自网络)

尽管还赶不上美国的高被引科学家的人数,但中国高被引科学家的上榜人数已经在逐年增加,这是一个好现象。高被引科学家的意义在于,他们的研究成果会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既有可能获得各类科学大奖,尤其是诺贝尔奖,也容易获得研发经费的青睐,而且更重要的是,最终能让科研成果早日转化为产品,造福社会,推进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科学家追求自己的论文高被引是一种好的现象,这既要求他们的论文质量要高,也要求其科研的选题具有战略眼光,而非像股市那样追高杀低。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因为,很多研究能出一点结果并发表出来就很不容易了,因此,才有"不发表就死亡"或"不发表就出局"(publish or perish)之说。

但是,科研当中论文发表还有另外一些情况。一是即便论文发表了,也有可能出局,因为没有人关注。因此,这类论文现也可以称为少被引或不被引论文(科学家)。二是论文发表后,产生"睡美人论文"现象,是指论文发表后很多年都没有人引用和关注,但是,在沉寂多年后突然被发现非常重要并呈现井喷式的引用。

2004年,荷兰莱顿大学文献计量学家安东尼·拉安(Anthony van Raan)首次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并提出"睡美人论文"概念。后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研究复杂网络的研究员拉迪奇(Filippo Radicchi)等人研究分析了2200万篇科学论文,希望从中找出有多少"睡美人论文",并试图发现那些最具传奇色彩的"睡美人论文"。

根据这篇文章设计的"睡美人系数"(B),如果一篇论文的引用数量随时间线性增长,则其"睡美人系数"为0。如果一篇文章在沉寂了100年后才突然被大量引用并出名,其"睡美人系数"的值会在10000以上。也就是说,系数越大,"睡美人现象"越显著,"睡美人"沉睡的时间越久,沉睡得越深。

被引量最高的论文(观点高被引率)(2)

▲拉迪奇(Filippo Radicchi)等人在《PNAS》上发表的论文中列举了"睡美人系数"(B value)排名靠前的论文。(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列举了沉睡时间最长、沉睡系数最大的15篇论文,其中,"睡美人系数"(沉睡最深)的是德国化学家赫伯特·弗伦德里希(Herbert Freundlich )于1906年发表在《物理化学》上的"关于溶液的吸附"(Concerning adsorption in solutions)的论文,直到2002年才醒来,其B值为11600。

另外,沉睡时间最长的是1901年皮尔逊(Karl Pearson)发表在《哲学杂志》的立体几何文章,"最接近空间点系统的直线和平面",醒来时已经是2002年,B值为3978。此外,引人注目的还有1935年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发表的量子力学论文,"物理现实的量子力学描述是否可被认为是完整的?",排在第14位,直到1994年才醒来,B值为2258。

一般而言,一篇论文的引用率在经过初期一段时间的增长后会下降,文章的命运往往是在其发表后的前5年内的引用率决定。拉迪奇的结论是,"睡美人论文"大约占论文总数的6.5%。如果论文10年没有被引用,"我猜测它将继续无人理睬,直到永远。"

被引量最高的论文(观点高被引率)(3)

▲"睡美人现象"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他当年的"植物杂交实验论文(1866)"被历史尘封了34年引用率为0,直到1900年才重新引起重视。

这个结论既可能是客观的,也比较悲观。但是,也并非是没有人关注和很少有人引用就意味着科研成果不重要,真正要看的是,一项研究是否有创新和真正的高水平,以及是否为社会所需要。如果是,则即便当初引用少或不被引用,到后来也会成为高被引论文,并产生重大的经济成果和社会影响。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裔美籍科学家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当初,他关于蓝光LED的主要论文发表在《日本应用物理杂志》(JJAP)上,后来也有文章发表在美国的《应用物理快报》上,这个杂志目前在中国的有关评价系统中被列入不入流的II或III区SCI杂志。与CNS(细胞、自然、科学,Cell、Nature、Science)这些高大上的杂志不在一个档次。因为CNS的影响因子高,最容易被引用和关注。因此,中村修二的文章早期岂止是没有人引用,就连关注都几乎没有。

被引量最高的论文(观点高被引率)(4)

▲现任挪威皇家科学与文学院院士的中村修二专注于半导体技术领域研究,因发明高效蓝光发光二极管而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图片来自网络)

变化是发生在中村修二研发的蓝光LED并获得专利,他供职的公司日亚化学从中村修二的专利中获得了上百亿美元的利润,同时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成长为行业巨头。为此,中村修二在2001年起诉日亚化学公司,最终2005年1月11日,东京高等法院裁定日亚化学公司向中村修二支付200亿日元(约1.82亿美元)。此时,这场官司和巨大的经济成果才让人开始围观中村修二,顺理成章地随后也关注和引用他的文章。

这个时间段是在2000年中村修二去了美国之后,他先后出版了一些备受关注的论著,其中2000年出版的《蓝光激光二极管的完整故事》被引用最多,累计被引5300余次。但是,这只是一个科学著作,而非论文,诺贝尔奖评定的主要标准是论文。

被引量最高的论文(观点高被引率)(5)

▲2000年由Springer出版社出版的《蓝光激光二极管的完整故事》(The Blue Laser Diode:The Complete Story)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在有人引用他的科学著作后,他的科学论文也得到引用。如他发表于1994年的《应用物理快报》上的论文"坎德拉级高亮度InGaN/AlGaN双异质结构的蓝色发光二极管"共被引用3100多次。他在2000年出版的《激光二极管》(Laser Diodes)专著也被转换引用2200多次,以及他1991年和1995年发表的2篇论文都被引用1000次以上。

由此,中村修二在2002年获得了汤森路透颁发的"引文桂冠奖",获奖原因是人们大量引用他在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发现。结果,"引文桂冠奖"猜中了,中村修二在2014年与赤崎勇和天野宽志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还有一项研究显示的是,即便较少引用的论文,也有可能获得奖励和转换成成果。2012年发表在《工程教育与实践专业期刊》上的一篇文章统计了1978年-2002年25年间荣获美国土木工程学会(ASCE)最佳论文的情况。对SCI数据库引文统计发现,获奖的论文中25%的论文一次引用都未有,30%的论文只被引用一次。

追求高被引论文当然是研究人员在进行科研时需要认真分析和慎重选择的,并且是一种理性行为,即让研究结果的意义最大化。另一方面,即便是"睡美人论文"和较少被引用的论文也并非没有意义,关键是,论文的研究结果是否为社会所需,是否重要,是否水平高。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其结果就会像中村修二一样。

被引量最高的论文(观点高被引率)(6)

参考文献

1.2019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公布,中国内地上榜人数激增,科技日报,2019年11月20日

https://tech.sina.com.cn/d/i/2019-11-20/doc-iihnzahi2062456.shtml

2.Qing Ke, Emilio Ferrara, Filippo Radicchi, and Alessandro Flammini,Defining and identifying Sleeping Beauties in science,PNAS June 16, 2015 112 (24) 7426-7431

3.Rajan Sen, F.ASCE; and Purvik Patel,Citation Rates of Award-Winning ASCE Papers,Journal of Professional Issu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Practice,Volume 138 Issue 2 - April 2012

被引量最高的论文(观点高被引率)(7)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朋友圈转发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

请发邮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阅读更多权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动,请下载“科学加”客户端。苹果用户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学加”下载安装,安卓用户可以在应用宝、360手机助手、豌豆荚、华为、小米等应用市场搜索“科学加”下载安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