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晨生命是一只香油瓶(用小说创造一座纸上)

阅读日

2018.06.10 星期日

王方晨:用小说创造一座纸上“济南城”

□ 钱欢青

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方晨长篇新作《老实街》,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封面一幅旧军门巷的速写,还有莫言先生题写的书名。小说十分独特,是由11个可独立成篇的章节构成,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虚构的一条济南老街——老实街上。

“我们老实街是老济南的心脏,青砖黛瓦,那些屋脊,山墙,影壁,斗拱,挂落,哪一样都让人看不够,哪一样都有讲究。”老实街上一群老实的凡夫俗子,上演着也许并非凡俗的悲喜人生。

壹-一条老街,几许回忆

王方晨生命是一只香油瓶(用小说创造一座纸上)(1)

轱辘把子街

“我们这些老实街的孩子,如今都已风流云散。老实街地处旧军门巷和狮子口街之间。当年,若论起老西门城墙根下那些老街巷的声望,无有能与之相匹敌者。老实街居民,历代以老实为立家之本。老实街的巨大声望,当源于此。”

这是《老实街》首篇《大马士革剃刀》的开头,不仅如此,丁宝桢故居、高都司巷、鞭指巷、泉城路等等济南人熟悉的地名都一一出现在小说中。王方晨告诉记者,“老实街”是一条虚构的济南老街,是济南所有老街的综合,最接近的应该是鞭指巷,“在设置好小说的地理框架后,我经常会去济南的老街看看,小说里的编竹店、纸扎店、胡琴铺,以及各种小门市部,那些街上的市井生活,很多都来自我的所见所闻。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有一次来济南,朋友带我去逛老街,就见到了一个剪纸的老头,聊天的时候,他们家的老太太说,‘文革’时她儿子才十四五岁,就被弄到嘉祥去,晚饭吃煮黑豆,用手抓着吃,手都烫烂了。我遇到的那个剪纸老头后来就成了小说里老实街上的老祁头。很多人逛老街巷不过是走马观花,但作为一个作家,始终要有警醒的、穿透的目光,别人可能是看在眼里,我是刻在心里。”

小说还有滋有味地写到了济南的众多老建筑,王方晨说,“济南老建筑的特点不像北京一样大富大贵,它的民间色彩比较突出,普通人家多。好一点的弄个金柱大门,一般就是如意门、随墙门。小说里写了这些济南老建筑的美,也没有规避问题。比如公私合营后,很多私人院落都成了大杂院,不少老房子就被人为破坏了。”

不仅如此,《老实街》还写到了老济南人的老实善良、宽厚谦逊、安分守己,写出了这座城市对传统齐鲁文化的传承与坚守。这些精准而有韵味的描写,勾起了很多老济南的回忆,不久前王方晨去山东政法学院作讲座,就有一个曾住老西门的读者,买了好几本书去找他签名,以留作纪念。

贰-城市之魂是人的魂

王方晨生命是一只香油瓶(用小说创造一座纸上)(2)

黑虎泉

谈起《老实街》的创作缘由,王方晨说,“济南在我心目中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这么好的资源就在眼前,当然要好好用起来。”

王方晨出生在山东金乡,如今已定居济南,“十几岁时同学叫我来济南玩,住燕子山下,第二天打开窗一看,青山上蓝天白云,跟画一样,觉得济南真美。那时我在曲阜读师范,写了第一篇小说就投给济南的杂志,随后又来济南上作家班。为了省钱,经常连公交车也不坐,就在大街上走,也经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当年我曾经写过一篇中篇,一个大学女教授厌倦了庸常的生活,想要离开这个地方,走在黎明的大街上,她听到了地层深处‘咕咚咕咚’泉水的声音。我让一座城市有了响声,也就有了某种韵味。济南在我眼里是灵动的。”

《老实街》虽然来自对济南老街的观察,“但绝不能为现实所拘囿,文学不是临摹、再现,而是表现,是要有通透感,要贯穿时空。”因此,尽管小说的重点写的是上世纪90年代一条老街上的济南风貌和济南人生活,但是,王方晨没有让笔触止步于老实街、停滞于那个年代,而是不断地前后贯穿,“最早写到了济南自开商埠,书中第五章《阿基米德的一天》就写了一个开埠前后比较有代表性的故事,还写到了传说中的艾小脚。一座城市的传统是很丰富的,很多人都说济南保守,和现代无关。这种说法是错的,济南怎么会不现代?一百多年前它就已自开商埠。”

一条虚构的老实街,最后在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中被拆了,老街和老街上的人,所有的传统文化因素都在时代的前进中受到考验。王方晨认为,“老实街的人在现代化变迁的大背景下,那种命运的漂泊感意义重大。他们都是凡夫俗子,老实厚道,也虚荣守旧、软弱胆怯。书中浓墨重彩写的鹅,有评论家说是个‘独一无二’的人物。我想通过这个人物,写在浓厚的道德氛围中,生命的一种自由精神。鹅是一个叛逆者,没结婚就生了孩子,而且自己带着孩子。可能有人会觉得她苦,有人会觉得她得降低条件找丈夫,但她挣脱了那种道德负累。她有一个理想,就是‘你青春我年少’的爱情,看似非常简单的,却已经无法实现。而她即便老了,即便最终独自一人,也没有改变自己。文学就是要把城市的文化和人性结合起来写。城市的魂在哪里?在人。城市的魂其实就是生活其中的人的魂。”

叁- “文学造大城”

王方晨生命是一只香油瓶(用小说创造一座纸上)(3)

王府池子

从2013年写完第一篇《大马士革剃刀》开始,王方晨用了整整四年时间完成《老实街》中的十一个章节,这些章节都分别在各大文学杂志独立发表。第一篇《大马士革剃刀》在《天涯》杂志发表后,就广获好评。有意思的是,上海有个老编辑,痴迷于这篇小说,因为解不开其中的迷惑,反复研读文本,甚至将小说带到泰国,寄希望受到佛祖的启迪。后来他不光写了一篇《大马士革剃刀演义》,还专门为此撰文,详述了自己破除执迷而发生顿悟的复杂的阅读过程。

“不得不说,这些故事都是由一把剃刀引起的。当美德遇到美德,并没人想象的那样简单。老实街的‘第一大老实’左老先生把自己收藏的一把旧剃刀馈赠给外来的剃头匠,却由此将自己的内心刨开了一道裂隙,并透露出淤积心底的幽暗。这道人性裂隙,一旦打开,就再也没有了边际。”《大马士革剃刀》的确让王方晨找到了不一样的写作感觉,“仿佛武侠小说中打通了任督二脉,灵感频现,心境也变得非常阔大。我想我要把握住这节奏,好好写一写老实街。”于是,四年时间,一个个人物从老实街走了出来,老实街的故事缓缓铺展,行文洒脱自如,“它因而拥有了足够的时空。它所展示的往昔、今生和来世,既令我喟叹,亦令我深思。”

凭借精湛的写作技艺,王方晨耐心打造出了《老实街》这样一张泉城济南的文学名片,对他而言,《老实街》“特别重要”。“从20岁发表处女作至今,我搞创作已经30年,一个作家需要不断地出作品,我也想通过《老实街》对自己的创作有个总结。”

他在小说后记说:“亲眼目睹一批批文学路上的同行者渐渐偃旗息鼓,或终归于平庸,在我看来,就是在生活的泥潭中浸淫太久的缘故。文学不应该成为我们人生的消耗,而应该给予我们一种从泥潭中拔出腿来,甚或腾空跳起的力量。我们看到的不应只是眼前这一点事情,文学一定能够体现出一个作家的眼界。”

“文学造大城”,说出了文学创作的实质,但王方晨觉得这更是一种文学理想。“借助这座浸润着时光旧渍的文学之城,我意在写出老实街形形色色的人物精神的共性,同时写出他们在猛烈的时代冲击之下的命运和不同的个性表现。社会结构的变化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并非当代如此,老实街的消亡预示了传统价值观的支离破碎,也预示着我们整个社会道德系统在新时代中的浴火重生。”

王方晨生命是一只香油瓶(用小说创造一座纸上)(4)

评论集锦:

王方晨的写作生涯中贯彻着焦灼而隐忍的雄心。十年一剑,腰横秋水,他始终确信自己会抵达一种雄奇阔大的境界。他只是在心中寻找那群人、那个地方、那个时代的经验与精神的交汇点。现在,他可能找到了,他的力量和锋刃于此尽展,这个地方就叫《老实街》。

——李敬泽(著名文学评论家)

王方晨对小说有一种本质性领悟,手中的笔锋被打磨得有棱有角。他的写作就是要握住实在的东西,握住有质地和有价值的东西。小说中的朴实纯粹、硬实明亮,有目共睹。他赋予老实街以独有的质地,让老街上的芸芸众生的精神发出了亮光。

——陈晓明(长江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博导)

小街巷,大世界。故国传统人物事件,笔下万千先锋气象。不仅勾画市井、琐碎、生存,而且开掘背面、深处、远方。对道德秩序的重建,对文化心理的浩叹,对未来中国的期许,对表现艺术的创制,使小说焕发出深沉恒久的力量,标举当代小说创作一种独特超拔文体的诞生。

——李一鸣(著名文学评论家)

王方晨把他的老街放在了我们生活的中心地带,却写出了它的天高地远,呈现出了世界的本相。他所精准描摹的老街故事,无不是帮你找回人生的分寸,进退之间,自带光华,其实是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代人的文化归属,同时也是去往。

——邱华栋(著名作家)

王方晨通过《老实街》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空间美学。他在中国乡村文化传统中解读中国城市,又在现代城市视角中观察都市里的村庄的沦陷与消亡,从而完成了具有多重语义的复调叙事。正因为如此,他得以摆脱陈旧而俗套的怀旧,又避开了冷漠而廉价的批判,使得这一空间能够保持原初丰富而自在的存在,成为一个可以反复打开和解剖的样本。小说在文体上有许多尝试,新的叙事腔调与节奏和对古老小说技术的复活,有意味的不仅是文本的形式,更在于它们契合了作品的叙述对象。毫无疑问,《老实街》是王方晨小说智慧的一次完美而充分的发挥。

——汪政(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老实街》的文字以虚化实、以静制动、以简求工,于平顺、朴拙间,剖解心灵深处的激越、冲荡,流泻出别一种深刻和繁华。

——李掖平(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王方晨的《老实街》是一部自我颠覆与解构特色非常鲜明的“反市井小说”,全方位地展现了作为典型市井社会的老实街面对来自于现代性的强势冲击而最终被迫无奈地土崩瓦解。

——王春林(山西大学教授)

《老实街》具有真实与开阔的艺术性,正在于能在作品中看到传统道德在现世的发展与转折,以及人性光辉背后的恶念和虚伪,看到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

——贺仲明(暨南大学教授、博导)

《老实街》书写城市,不仅关注城市景观,而且勾画出了城市之魂与生活其间的人们的心魂,通过城与人的互动,写出了城市的人气,也捕捉到了老实街的居民身上和心上的城市烙印。

——黄发有(山东大学教授)

局域中折射阔大,日常中感念恒久,温和中含有尖锐,真实存在与个性书写相互交融……王方晨的《老实街》是风物图志,是生活图志,是命运图志,更是具有赞歌与挽歌意味的精神图志,它折射出的繁杂丰富让人感吁,让人省思。我也极其赞誉王方晨的故事能力,作为写作者,我愿意从他的叙述中获得启示和妙趣。《老实街》,对我构成了吸引。

——李浩(著名作家)

王方晨的写作阐释了真正的“老实”精神,为自己赢得了尊严,为文学赢得了尊严。这样的写作,值得尊敬。

——鲁太光(著名文学评论家)

《老实街》携带着文学史的某种顽强的基因,既可以追溯到80年代的文化地理,也可以追溯到沈从文、老舍和师陀的传统,在比较文学的意义上,还可以与马尔克斯遥为呼应。王方晨发挥了其精雕细琢的功夫,将文学史的记忆雕刻为一个羊肠小街里面的景致与人物,在艺术的“剃刀”之下,担负着王方晨的独特生命体验和美学诉求。

——杨庆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王方晨有着宏大的文化意愿,他不仅要构建一条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老街老巷,还要探讨在现代进程中中国本土文化——儒家道德文化的命运与作用。

——刘传霞(济南大学教授)

王方晨把老实街的日常写出了禅意,把小说写出了意境,由于逃脱了简单、哀婉的“肤浅感伤主义”,其深入肌理的洞见让他的叙述始终具有一种反讽的张力。

——丛治辰(中央党校副教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