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才有的水果(特产水果你知道有哪些)

又到杨梅成熟时

潮汕才有的水果(特产水果你知道有哪些)(1)

进入初夏,是杨梅成熟季节。这种水果不仅形态可人、色泽怡人,且营养与药用价值高。潮汕地区的杨梅种植历史悠久,据清光绪甲申年(1884)《潮阳县志》,唐代段公路撰《北户录》载,“杨梅叶如龙眼,树如冬青,形小味酸,惟细核者味极酸甘”,其中潮阳的西胪镇、金灶镇尤为出名,品种以乌酥杨梅为最优,多次获奖。

  杨梅成熟季节一般在五月到七月,采摘杨梅的时间在端午节前后,潮汕民谚有云:“杨梅不出五月节(即端午节)。”杨梅果实颜色鲜艳,而杨梅花却是低调,花开在三更,即开即谢,花开得静悄悄,潮汕有“杨梅开花无人知”的歌谣。还有流传于潮汕民间凄美的“姑嫂鸟”传说。相传古时相依为命的姑嫂二人,姑仔为观察杨梅花的形状以绣花,深夜上山,遭遇老虎,不幸遇害。嫂嫂随后遍山寻找,发现姑仔被害后惨呼“姑虎、姑虎”,终化为鸟。此后,每年杨梅成熟季节,必有“姑嫂鸟”飞至杨梅山上,发出“姑虎、姑虎……”的鸣音。

解放战争时期,我地下交通员郑潮木(汕头市潮南区井都镇神山居委人,入伍时化名郑木)利用杨梅作掩护,成功送出一批枪支的故事也在当地传为佳话。话说初夏的一天上午,郑潮木接到上级党组织的指示,要他从普宁某根据地运送一批手枪到潮阳。郑潮木接受任务后,脑子里寻思着怎样才能顺利通过沿途国民党军队的检查站。当时正值初夏,杨梅已经上市了,郑潮木便灵机一动。他从水果市场上买来两篮子烂杨梅,然后将那些手枪藏在烂杨梅下面。准备停当之后,郑潮木便挑着担子启程了。当他挑着担子来到潮阳沙陇(今潮南区沙陇镇)地界的检查站时,两个宪兵见有人挑着担子过来,急忙出来进行检查。一见来人挑着两篮子杨梅,顿时口水直流,忙上前去抢杨梅。细看又尽是些烂杨梅,气得大骂道:“妈的!都是些烂杨梅,还不快滚!”“是是。”郑潮木不慌不忙地挑着两篮子烂杨梅走了。机智勇敢的郑潮木终于把那批手枪顺利送到潮阳地下党组织的手中。

每年的端午节前后,就是杨梅丰收的日子。走进果园,一股股清香就扑鼻而来,红润的外表,饱满的果肉,紫莹莹、水灵灵的杨梅如黑珍珠般镶嵌在枝叶上。让人一见就直流口水,放进嘴里,鲜红的果汁立刻流了进来,那酸酸甜甜的味道直沁肺腑,慢慢地渗进了你的心里,使人感到细腻而柔软。杨梅同样食药两用,具有止咳、生津、消食、止呕、利尿、解毒、驱寒等功效。杨梅采摘后易变质,聪明的潮汕人便将新鲜的杨梅制成杨梅酒、杨梅酱、杨梅干等加工食品。

潮汕许珍时:摘尽枇杷一树金

潮汕才有的水果(特产水果你知道有哪些)(2)

在潮汕,有一种水果,属南方所独有,它娇气不耐存,挂在树上却似串串金珠。它在深秋初冬开花,果子在春天至初夏成熟,比其它水果都早,因此,它也被称是“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它用独具一格的酸甜韵味征服了口味刁钻的潮汕人,让大家多了些味蕾体验,生活变得更加有滋味。这种水果,就是被誉为“果之冠”的枇杷。

潮安县文祠镇的赤水村,每逢枇杷成熟的季节,漫山遍野的枇杷树,暗缘厚实的叶子,在枝头簇拥出一朵朵枇杷金果,在明媚的阳光下,果叶掩映,闪烁出金碧辉煌的光华,使山村这幅“金果图”更添上绚丽的色彩。潮汕地区种植枇杷的产区。主要有潮安县的文祠镇、归湖镇和饶平县中、北部的山区镇。

枇杷营养丰富,果肉含有蛋白质、维生素、胡萝卜素等。在潮汕地区,清明前后枇杷便陆续上市,枇杷盛产期则是3月中至4月底。对喜欢吃新鲜的潮汕人来说,是一种深受群众欢迎的应时水果。枇杷因产地不同,总的来说,可分为白沙枇杷、红沙枇杷两种。白沙枇杷皮薄肉白、汁多无渣,味甜似蜜;红沙枇杷果肉橙黄、味道酸甜,爽口健神。因气候和水土的关系,潮汕地区种植的枇杷多为味道较酸的红沙枇杷。

枇杷当水果食用,具有止渴、润燥、清肺、宁嗽、止咳、和胃、降逆之功效。在潮州菜中,潮菜厨师还经常把枇杷作为烹制菜肴的原料。

枇杷的用处远不仅于此,枇杷树高3-5米,叶子更是大而长,还有个好听度名字叫做“无忧扇”,在部分城市也作为行道树栽种,枇杷花所采之“枇杷蜜”,属蜜中上品。这样一种浑身是宝的植物,也着实不负它采日月精华,享四时之气。

虽然枇杷受地域限制,多见于南方,但早在西汉时期就在中国种植,更是在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早早出镜,流传千年。而关于枇杷的名称是因为它的叶子像乐器琵琶,还是乐器琵琶像水果枇杷一直颇具争议,毕竟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时间都颇为接近,而长相也确实相似。

说到这琵琶和枇杷的谐音梗,不得不说古人也是傻傻分不清楚,《雅谑》中相传,明代有位知县很爱吃枇杷,正逢乡人送来了一筐,并派人先把帖子呈上。知县一看,帖子上写着:“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很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随后东西送到,知县一看,原来是一筐光鲜的枇杷。知县笑了笑,从兜里掏出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顺口吟道:“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下面的词儿一时想不起来了,正巧有位座上宾,见景生情,续了两句:“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知县听了,拍案叫绝。可见谐音梗也是古来有之。

潮汕许珍时:果中之宝——黄皮

潮汕才有的水果(特产水果你知道有哪些)(3)

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曾于王霸坛祭神,看到祭坛旁有一种不知名的黄色浆果,遂以“王坛子”命名。王坛子就是广东人家喻户晓的黄皮。

盛夏黄皮上市,圆鼓鼓的黄皮果连着一小截枝叶,捆成一束束售卖。果黄叶绿,甚是惹人欢喜。成熟的黄皮果皮色泽金黄、光洁耀目,甜酸适口、汁液丰富,带有橘柚的清香,提神开胃。

正如《岭南杂记》所述:“果大如龙眼,又名黄弹,皮黄白有微毛,囊白如猪脑,夏末结果”。黄皮果形上圆下尖,果核浅绿,皮薄多汁,营养价值高,在民间被奉为“果中之宝”。

每到黄皮成熟季,一株株低矮的黄皮树散布在果园中,一串串金灿灿的黄皮果迎风招展,在满眼青翠里异常醒目。

走近一看,每簇黄皮果的表皮上都自然布满黑色的小斑点。成熟度高的黄皮果与大拇指相当,颜色呈深棕色;而成熟度较低的黄皮果只有尾指头大小,颜色黄中带绿。

俗话说得好,“黄皮树鹩哥,唔熟唔食”,看到哪个已经有了金灿灿的外表,乡人就立马爬上树摘哪个吃,毕竟“鲜鲜食着知知好吃”。

广东人盛赞黄皮正气,老少咸宜,多食无妨。黄皮果实、叶和种子都可入药,一身都是宝。据吴修仁编撰的《潮汕植物志要》称:黄皮果实入肝、脾、胃经,有促进消化的效用,果核治疝气,树叶治流行性感冒和疟疾。

暑天出外旅行,遇到口干舌燥、头昏脑胀、闷热不适时,可以吃几个黄皮,既能生津、止渴,也可预防中暑。

有老人家说,将黄皮的果皮、果肉和果核放在口中嚼碎,连渣带汁一并吞下,可以减轻胃脘饱胀、消化不良等食积不化的胃肠消化问题。

黄皮果除了鲜食外,还可以用来加工蜜饯、果脯、果酱、饮料等,或者入菜。

自宋代以来潮汕乡民就用黄皮果加工制成凉果——黄皮豉。

黄皮豉味甘酸浓郁,口含咀嚼,开水冲服,均有奇特风味和香气。用黄皮豉泡成茶汤,能够开胃止渴,与酸梅汤的功效相仿。

黄皮豉具有消食健胃、驱风祛瘀、止咳消痰、生津解渴、行气止痛等功效,因其富含阻高黄金素小檗碱,故辅有助降三高的作用。

据《潮汕百科全书》载:黄皮豉于明代起就与潮汕其他珍贵蜜饯、凉果一起作为地方官员遴选的贡品献给朝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