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的大槐树(晋南洪洞大槐树)

晋南印象

千年风雨中一棵不老的树

你身边走过来我的先祖

不散的魂呀擎天的树

你的根须是我们共同的家谱

纷纷泪雨化露珠

片片落叶是史书

大槐树呀血脉里的书

你的浓荫覆盖九万里热土

千年风雨中一棵不倒的树

你的名字让我们泪眼模糊

乡愁的歌呀寻梦的路

谁在岁月里呼喊把根留住

纷纷泪雨化露珠

片片落叶是史书

大槐树呀血脉里的书

你的浓荫覆盖九万里热土

九万里热土

山西洪洞的大槐树(晋南洪洞大槐树)(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轻轻地吟诵,淡淡的哀伤。又到一年清明节,这是我一年中最伤感的节日......

车子行进在太行山山巅的高速上,我心情沉重,思绪万千,隔窗望去,雄伟壮丽的太行山,沟壑幽深,纵横交错,峭壁悬崖,层峦叠嶂,草木泛绿,山花烂漫。时而祥云缭绕期间,时而云雾清逸飘荡,时而山峰蜿蜒起伏,像一条巨龙卧伏在晋豫两省之间的大地上。太行山以豪迈的气势,见证着明初移民先祖不惧艰辛,步履维难翻越太行山的场景,见证着这块土地上的兴盛荣枯,见证着中华民族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采。

当乘坐的车子穿过太行山山脉,缓缓驶入洪洞境内的瞬间,我一路愉悦的心情顿时凝重起来,因为这是个特殊的日子和特殊的地方。眺望着远处田野里一座座插满鲜花的坟茔,一通通风雨剥落的墓碑,一条条花儿遮掩的马路,一幢幢高耸云间的居民楼。此时此刻,我心潮澎湃,只想敞开嗓门,大声呼一声:“今天我又回来了!这条来洪洞老家寻根的路我已走了整整31年啦!”

山西洪洞的大槐树(晋南洪洞大槐树)(2)

洪洞,你的厚重足以托起一段段民族的历史,你的博大足以覆盖九万里热土,你的名字让我泪眼模糊,你的根须是我们共同的家谱。大槐树你在千年风雨中不老、不倒,从你身边走过来我的先祖。你是我绵延不断的思念,你是我夜夜梦回的地方。当我用哽咽的喉嗓喊出你的名字,我的心里就落满了岁月的沧桑。乡愁的歌呀寻梦的路,谁在岁月里呼喊把根留住。你是我六百年前祖先生长的土地,更是我祖先落脚居住的地方。你是扎根在我心里的颜色,是我与梦同在的故乡。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原名郭定生,后来改名为郭立邦,最后又自己改名叫郭衣洞)在他的一本书中写道,现代的辉县人,尤其是居住县城东北六公里的常村郭姓居民,他们所有的记忆,最远追溯到五百年前那个令人悲戚的明王朝初年,兵乱、旱灾、蝗灾,使民聊生,饥饿的人们啃光了树叶,乃至大地上的一切具有叶绿素的东西,大地如焚,河水干枯,一片焦土。在山西洪洞县,一个郭姓大家族几乎被饥饿消灭,为生计活命,在洪洞,在一棵大槐树下,向东逃亡。开始了悲惨凄凉的旅程,中途幼儿夭折,老年人逝世,沿路写下悲苦的河南辉县先民移民史。他们在太行山东麓的辉县定居,他们的子孙一直传到现在。我柏杨,就是这支苦难先民的后裔。

洪洞,这是一片亘古不变的土地,见证着朝代的兴衰,命运的轮回,这里埋葬着帝王的梦想,垦荒祖先的尸骨。在这里可以听见先人们最古老的叹息,这里是生命不断繁衍生息的河床。这里也是古来征战的沙场,这里历经了多少刀光剑影,目睹了多少马背上的狼烟;英雄拔剑向天逐鹿中原。这里跌宕起伏的山梁和梯田,孕育着古槐的子民;这里的黄河以泥沙俱下的威力,惩罚的肆意妄为的君臣,用皇天后土的威严,将这一片荒芜的土地坚守了千年。这里成了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被称为“华人老家”。

滚滚红尘,繁华落尽,站在历史的硝烟里,笑看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洪洞因城南“洪崖”、城北“古洞”而得名,西周时洪洞为杨侯国,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洪洞为杨县,隋义宁二年改杨县为洪洞县,自隋朝设立县以来一直沿传至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造就了洪洞特有的风土人情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洪洞境内有250多处人文名胜及自然景观,从远古神话传说到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仅《中国历代名人词典》所列的26位远古人物中,有一半之多在洪洞都能找到其活动遗迹。尧王访贤,舜耕历山,娥皇女英,造父驾车,许由洗耳,师旷正音,叔向贺贫,相如遗族,千古佳话,至今流传。闻名华夏的大槐树,全国四大名塔之一的广胜寺琉璃飞虹塔,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监狱,都聚集在这里。侯村遗址出土的石铸、石斧等打制、磨制原始生产工具提供了有力证明了早在商周时期洪洞就有人类活动,繁衍生息。属晚商时期的上村遗址,晚商周初的坊堆遗址、永凝堡遗址、杨侯国古城遗址昭示着商周时期的古代文明,尤其是坊堆出土的周初甲骨文,是我国第一次发现的周初甲骨文。可以说,华夏大半部文明史在洪洞浓缩,在这里,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古老文明的液汁,难怪发生在洪洞这个神圣之邦的故事,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14世纪中叶,元朝统治者的野蛮征服和残暴统治极度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反抗四起,朱元璋为平定天下,连年征战,天灾人祸致使中原地区赤地千里,民不聊生。据史书记载,京、津、冀、豫、鲁、皖、苏等地之民十亡八九,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兵燹灾荒,涂炭了生灵,吞噬了中原。当一幕幕战争的悲剧在中原大地轮番上演时,三晋大地却是另一番景象,远离战祸的山西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人丁兴旺,经济繁荣,山西人口稠密。

明朝洪武二年至永乐十五年的56年间,有迁民记载的年份有41年,从山西迁民的记载达18次之多,人口近百万,其声势之大,范围之广,堪称旷古绝今。迁民地域分布达18个省市,500余县,涉及1230余姓。史料记载,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间经洪洞大槐树处办理迁民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各地移民。这些移民像蒲公英一样后又不断转迁,在迁入地定居下来,繁衍后代、薪火相传,姓氏文化随之丰富和发展。

明中后期以来各地的移民后裔为了生计,又一次次一批批南迁,成为东南沿海及“云、贵、川”等地的客家人,还有大批赴台或移居海外。台湾地区户籍调查显示,调查资料中户数大于五百的100个姓,其中有63个姓的族谱资料显示其先祖来自河南、山东。统计资料显示这63姓共计67万多户,占当时台湾总户数的89.9%。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来往密切。在近年寻根祭祖的浪潮中,台湾的移民后裔更是热情高涨,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着对故土的眷恋和思念。600多年来,移民子孙经过世代繁衍遍及全国及世界各地。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洪洞大槐树是萦绕在移民后裔心中一个挥之不去,永恒难忘的故土名字。“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民谣中的那棵大槐树,树身数围,荫遮数亩,巍然挺立在汾河东岸。相传始植于汉代,故名“汉槐”。唐太宗李世民称帝第三年,在距大槐树不远处修建了一座广济寺,香火很盛。有一种鸟,名叫“鹳”,觅食于河滩溪流,夜栖河边树,大槐树遂成为汾河滩上鹳鸟的天然良居。由于广济寺地处通衢大道,是唐朝以来著名的驿站,明朝政府就在广济寺设局驻员,给移民发放迁移凭照川资,大槐树就成了移民的“聚合处”。动身一般是在秋收后,为的是多积攒点安家落户的费用。

秋风萧瑟,秋叶飘零,移民们由大槐树下起程,在官兵押解下,绳捆绑索,拖儿带女上路了。故土难舍,亲人从此天各一方。离别之处话别离,与亲人分手之后,欲走还却,移民们频频回首,泪眼模糊。路越走越远,故乡离自己也越来越远,村舍看不见了,唯能看见的只是那棵巍峨的大槐树和错落其上的一个个老鹳窝。于是这棵大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为移民心目中故乡的标志,成为千百万移民怀乡的精神寄托。于是,洪洞大槐树便以无与伦比的身姿,走进了历史的风雨,走进了岁月的沧桑,走进了一个民族的记忆。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四世同堂、五世其昌”,移民文化是传承各姓氏家族的精神纽带和文化标志,血缘是任何政治势力和意识形态都无法阻隔的纽带。中国人的寻根意识和对自身归属感的强烈需求,推动着海内外大槐树移民后裔对故乡“家”和“根”的眷恋和认同。大槐树移民后裔经过几代、十几代,大都不知道被迁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树是故乡”,这一点至今谁也没能忘却。

明初洪洞的移民,采取了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吴晗在《朱元璋传》中写道:“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众蹙。惧之以戒,胁之以劓刑。”全是在强权政治的胁迫下进行的。山东曹县一刘姓的族谱里,记载着他们的始祖是“独耳爷爷”,独耳爷爷就是因为在迁徙途中多次逃跑,被官兵割掉一只耳朵的移民。

移民条例中还规定,凡同姓同宗者不能同迁一地。但迁移到异地的百姓不忍分离手足之情,想尽各种办法,把同族近亲留在一起,当时最普遍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原来的姓氏。河南内黄县一通二安镇小槐林村的“戴马同宗墓碑”记载,戴子龙、马子才系同胞兄弟,祖籍山西洪洞县,于明洪武年间迁来此地,为图团聚,兄改姓戴。死后,戴、马的子孙后裔为其筑并肩二墓,人称“戴马同宗墓”。

同在内黄的一通井店镇南街“陈邵坟墓碑”记载,陈、邵两姓祖籍洪洞县,明洪武迁民至井店,兄弟不忍分离,于是他们分属两姓,兄陈纲,弟邵芳,实属同胞。后裔子孙立陈邵坟墓碑,昭示后人陈邵乃为同祖同宗,切莫忘了同根之谊。 同样还是在内黄县六村乡温邢固村,王、温两姓也是同宗。据《内黄县志》记载,王、温两姓的始祖原是夫妇二人,男姓王,女姓温,祖居山西洪洞枣林村,明永乐年间迁至内黄,生有二子,为图兄弟团圆,一子改姓母亲的温姓。

在内黄县,还有二安镇的孙小砦村从洪洞县迁来的孙氏移民,祖先姓孙,膝下双子,因恐双子分迁,无奈特命次子改为陈姓,以保居家团聚,骨肉不分。直到解放前,二安镇一带孙、陈两姓还不许联姻。

另外,山东曹县长刘庄《魏刘氏合谱》则记述了魏、刘同宗的原委。据合谱载:“予族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士,大明洪武二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厉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同处一村。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铜佛为记,传流至今六百余岁依然相在。搁堂对联曰:‘两姓人众莫测辟木百枝实基本,刘魏物繁难量犹水万派总同源;一本散万殊两姓枚举言分考,万殊归一本刘魏大同观合宗。考昔洪洞同宗始,证今曹邑分姓传;两姓判初,先祖昭证有代远,刘魏肇基,子孙竞是一脉传;功成于谱,刘魏先世垂裕德,名就于宗,两姓后昆永历传。’”还有一种类型是移民途中,因犯错被官兵追赶而改姓的。河南范县张庄乡有个叫朵庄的村子,1000多口人,全部姓朵,村子位于黄河西岸,和隔河相望的两个赵姓村子(赵营村和赵海村)共续一本族谱。据记载,在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赵氏三兄弟被官兵追杀,赵一和赵二逃到河对岸,分别聚族而居,形成两个赵姓村子,而赵三留在河西岸,改姓朵,繁衍为今天的朵庄。 河南滑县四间房乡曹村穗姓,传说原是一位韩姓逃亡将士,明初移民途中因故被官府追杀,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藏身于麦田内。追兵搜寻到他的时候询问他是否姓韩。这位姓韩的将士遂看见麦田的麦穗就称自己姓穗,方逃过厄运。此后就隐姓埋名,穗姓也由此诞生。全村共有穗姓大概2000人。家谱大概从明清时期开始记录,属于极其罕见姓氏。

河南内黄县东庄镇菅庄村菅姓,在明初洪洞移民之时得罪官府,为避免满门遭诛的厄运,举族迁逃,当追兵临近时,全族人等皆藏身在菅草丛之中,方得以逃生。后族人皆改取“菅”为姓氏,称菅氏。

山东莘县张寨乡申庄村申姓,原本曰姓,明洪武初年,因家族不愿故土分离而犯下灭族之罪,在被官兵追杀逃难途中,遇到正在东迁的邻村申氏家族,曰姓长者情急生智,急令本家族人:“将曰改申,加入申姓队伍。”申姓长者也主动掩护,他厉声告诉追兵:“我们都是申姓家族,奉旨东迁,为何苦苦追赶?”追兵一时无计可施,曰姓家族免去了灭门之祸,从此改为了申姓。 河南南乐县杨村乡黄庄村迁民碑记述黄姓演变甚详。“始祖旧居洪洞县本李姓也。乃永乐年间迁居南邑,遂改姓黄何哉。想其实祖大避,迁各更姓名既而不免此役,故迁于邑东十一社堤口村者姓赵,迁于邑西一社东吉七者亦姓赵。惟我始祖姓黄,乃守故典不忘之父,没后归宗诚至孝盹笃之心也。世或异之而勿庸异也。有取义而我始祖既迁以来,支族甚繁,居亦于独迁开州城东苏家庄村今黄苏庄,及后迁清丰北张家也者,没后姓黄不从李也。所以刻铭于石永垂不朽,足见先祖追念本源之志千古不磨。” 当时移民从洪洞大槐树动身时,不少人或者纷纷折槐枝带在身边,或者带一把槐树的种子。把对家乡的情感,对亲人的留恋,都倾注在这小小的槐枝槐种上。为了表示对故土的思念,他们到了新的居住地,安居之后,便把槐树栽植在新居的庭院里、大门口或大路的旁边,辛勤的浇灌,精心的培育。每当逢年过节,有的人还献上供品,烧香、叩拜,祈求先祖保佑全家平安。有的槐树干枯了,人们都不愿伐掉。现在,在我国的许多地方,特别是河南、河北、山东等省的一些地方,都保留着这种传统习惯。 在今河南濮阳县城关镇的李家堤、小集、蔡家园三个村分别长有一棵较大的古槐,均为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至此栽种的纪念树。这三棵大槐树距今有六百余年。每到过年初一、十五、大年三十的时候,村民都会相继来此烧香跪拜,祈求平安。保佑村庄、保佑孩子,求得福泽。大槐树枝繁叶茂,粗壮顽强,同时也象征着三个村村民倔强、无所畏惧的性格。 河北保定市清苑区冉庄有两棵古槐,相传这两棵古槐栽于明代,是当年山西洪洞移民来到清苑冉庄,为表达思乡之情将由洪洞县大槐树下采集的树籽种于村头,历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而渐渐长大,长成了两人手拉手都抱不过来的大树,它寄托着一代代移民后裔对自己古老家乡的怀念。如今,这棵古槐虽已枯死,但它却成了明代移民的历史见证。

原河北保定市西关有一株洪洞移民栽种的古槐,清康熙十年谢德先在古槐旁开了个酱菜铺,为纪念洪洞迁民古槐和求取古槐保佑便取名叫“老槐茂”。光绪二十九年,慈禧太后途经保定,品尝槐茂酱菜后连声称好,并赐名“太平菜”。从此,槐茂酱菜以移民古槐和太后恩赐而天下扬名,身价百倍。 山东菏泽堌堆袁家祠堂墙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题望槐思乡诗:“昔日从戎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凤。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晋中父老情。卧雪传说流千古,后昆霞蔚赛劲松。” 河南偃师县寇店韩寨村《赵氏宗谱》说:始祖从洪洞移民兄弟四人,起名“经、营、槐、显”,“显”音为“乡”,合起来就是“经营槐乡”。

在湖北随州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山西的山,山西的水,山西古槐是乡里。槐树大,大槐树,大槐树下我们住。双小趾,手背后,远离山西大槐树。娃呀娃,你莫哭,山西有俺的大槐树。祖祖辈辈住山西,娃长大了也回去。” 在河南南阳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房前种上大槐树,不忘洪洞众先祖。村村槐树连成片,证明同根又同源。春天里来吃槐花,味道鲜美人人夸。山西习俗带南阳,不忘洪洞是老家。” “要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是流传在北京郊区明初移民后人中的一句谚语。据《顺义县志》“顺义村名变迁”一文记载,红铜营,原名洪洞营,迁民来此,为纪念家乡故土,启育后人,村庄取名洪洞营,后更为今名“红铜营”。

还有相当一部分传说来自河北枣强。枣强应是洪洞移民的一个中转地。枣强东南即为山东德州,德州是南北交通要冲,有“九达通衢”、“京津门户”之称。洪洞移民进入济南府、青州府北部地区,走枣强、德州一线比较方便。一些枣强移民的家谱、族谱说他们本是洪洞人,经枣强迁来,如山东省东营市的垦利县(现在为垦利区)耿家镇耿家村耿氏先祖耿事修于明洪武二年自洪洞迁枣强,同年再迁垦利县耿家镇耿家村。青州市五里镇井唐村《吴氏宗谱》,说他们的先祖吴氏三兄弟是从冀州府枣强县马安场迁来的,而吴氏又说他们实际上是洪洞人,先从洪洞迁枣强,又从枣强迁来山东。

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中的同宗族人,为恐后代彼此不相认,在分别之时,仍以一种信物为彼此标识。河南荥阳县汜水镇《牛氏家谱》载:“永乐年间,牛姓始祖牛川奉命迁往河南时,因子女十八口不能同迁一处,料定一家人将来难以团聚,又恐日后子孙繁衍,互不识宗,在离开洪洞大槐树之际,遂商得一计,即将一口大锅砸为十八块,各自怀揣一块,留作信物,并约定,日后凡是遇上牛姓,即互相询问:‘打锅不打锅’,若回答‘打锅’,即为同宗;若回答‘不打锅’,即为旁支牛姓。这则趣谈,在今天偃师、温县、内黄等各县牛姓中仍广为流传。”

河南内黄东庄镇三流河村“打锅牛”碑记载,牛姓始祖原籍山西洪洞县人,由明洪武迁民,兄弟七人偕行东来,入内黄籍者三,曰牛流河村、曰牛张固村、曰牛林子村,入清丰籍者曰牛李桥村。至入滑县、安阳籍者,面晤相谈但未详记何村。当分手时,诚恐日后相见无可为证,故将饭锅击碎,分为七支,凡以此物认者知为近脉,告诫后人要慎终追远。 明初大槐树移民来到新的迁徙地有的跑马占地,以马蹄印为界;有的以犁占地,围着大地犁上一圈,这地就归我所有了。在坡上建村,叫某坡,在坑凹处建庄,叫某坑庄、某河口、某湾、某等;依据行业不同,会种菜的叫某菜园,会打油的叫某油坊,会造纸的叫某纸坊。北京大兴区还有多处以山西地名命名的村庄,青云店镇有石州营村、孝义营村,采育镇有屯留营村、山西营村,长子营镇有赵县营村、沁水营村、永和庄村等。

温氏,其祖上也是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据天津宝坻《温氏家谱》记载:“吾温氏原籍山西洪洞县之大槐树村,明季永乐年间因大河以北兵燹连年,死亡过甚,遂由各处移民以实河北,我先世亦於是时始迁宝坻县之刘快庄,既又徙今之宜兴埠。”清朝中叶,温氏族人为捍卫乡间平安,开始练习武艺,族人中曾经屡出武状元。温氏家谱中又写道:“智泉公遂以武学大魁天下,湘泉公以剿平捻匪功当给头品顶戴花翎,化周公中式甲辰进士,历任山东登州统兵,武功政绩振振一时。至今街有祖遗盔钟弓刀永为世宝。”到清朝晚期,从润齐公开始,由武转儒,着力研究理学,温氏合族遂以耕读为务,家风因之一变。清末民初之时,温氏家族读书人层出不穷,有的更远洋留学于欧洲。这大概是移民家风演变的典型范例。 河南灵宝市城关镇涧东村城关镇涧东村张姓家谱载:明初从洪洞县葫芦滩大槐树迁来张如山、张如林(长子张如甘、次子张如棠居会兴镇)。1944年张家祠堂门联为:“山西省河南省三代祖宗甘棠下,会兴镇虢略镇始祖原郡葫芦滩。”

在河北定州李亲顾镇的沙河古道上,有一个上万人的大村,名叫“一家庄”。据说五百年前,从山西来到定州,正赶上河水泛滥,沿岸村庄被洪水冲毁,洪水过后,就在这沙河古道上盖房定居,世代繁衍成村后,为“一家庄”,直到如今。 河南内黄马上乡燕庄村清嘉庆十三年“燕庄祖茔碑”记载,燕氏祖籍山西省洪洞县人,明初因迁徙居内黄县城北七里许的燕家庄,燕氏家族成为繁阳镇的名门望族。还有马上乡善仪店村清康熙九年的“张氏先茔碑”,详细记载了张氏家族于明洪武十三年从山西洪洞县南关迁民至此,落户生根,繁衍生息的事实。还有亳城乡岳次范村的康熙十七年的“岳氏世系碑”,详细记述了岳氏家族自明洪武七年从洪洞迁民,并在此繁衍生息的过程,并留有世系家谱。还有内黄县城西关出土的两盒明代万历年间的墓志铭,记载了任姓始祖明洪武初从洪洞迁民至此的事实,后迁至楚旺王庄村,并流传有详细的族谱。此外,还有东庄旧县的冯氏迁民碑、东庄西野庄的左氏迁民碑等许多关于洪洞迁民的记事碑,这些迁民记事碑碑文,字里行间,深深地流露出移民那浓浓的思乡念祖之情。各姓移民迁入内黄流河一带后,姓牛的叫牛流河,姓池的叫池流河,姓李的叫李流河,姓马的叫马流河,姓焦的叫焦流河,还有姓李的叫李家拐,这些村庄因都在流河村南,所以又统称南流河。魏姓也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迁居在南流河西头,后魏姓发展为当地名门望族,所以称为魏流河。

山东商河县韩庙村王氏被称为“杀驴王”。当年移民时,韩庙王氏的祖先有三兄弟,在依依不舍中把家中惟一的一头驴杀了,相约把各自的后代都称为“杀驴王”,以免与其他宗族混淆。 山东曹县庄寨镇虎头王村王氏都是山西洪洞县移民后裔,至今已形成一万多人的大家族。据族谱记载,移民时祖先带着只小老虎来到这里落户,因此取名“虎头王”。 山东定陶县城西有个一千王村,明洪武年间王姓始祖王良公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至此,因其是猎户,枪法极好,人称“一枪王”,后人口不断增加,现演变成“一千王”。 河南省濮阳县习城乡胡寨村胡氏祠堂的楹联写到:“念先祖离洪洞单车匹马昔时苦,怀世宗居曹州枝繁叶茂今日荣”。清丰县古城乡乔营村乔氏祠堂的楹联写道:“洪洞移来廾余世,清丰安寓六百载”,另一联是“六百年故国故事表里山河洪洞路,三千家可溯可追沧海桑田乔营屯。”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这句民谣不仅流传很广,而且被人们作为辨认乡亲,识别故槐移民子孙的证据。在火车上,在宾馆里,在部队营房,在大学的宿舍,甚至在他邦异国,大凡异乡之人聚拢在一起,询问故乡,盘查祖籍时,常见他们脱鞋拉袜,亮出脚丫,验看脚小趾的指甲是否复形。如果谁的小指甲上的有几道竖纹,好像是两个指甲,那谁的祖先就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于是相互之间,便立即承认为古槐子孙,互认为洪洞老乡了。于是便围坐一起,畅谈迁民时的史实和趣闻。“同是古槐迁来人,数世之后喜相逢”,亲切友好的情谊,十分浓厚。

如对“解手”一词的由来,多称是移民被捆绑上路,在漫漫长途上他们免不了要屙屎洒尿,内急时便会要求押解官差,解开被捆绑的双手后方便。后来说得多了,渐渐就把原来的话简化了。先是说:“给我解开手”,后来干脆简化成“解手”。到了新的住地,但由于迁民路上的那段生活,在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人们都忘却不了,时而总要提及,也由于路途很长,说成了习惯,仍然说大小便是“解手”。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

山西洪洞人有嗜好吃面的饮食习惯,而移民后裔迁徙到中原后也是每顿饭几乎无面不足、无馍不饱,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这是在自然条件、历史源流、相袭力量等背景下形成的。至今中原地区的人们清早饭和晌午饭前后一见面就问“吃了吗?”

另外洪洞还有喜喝汤饭的习惯。除晋南部分地方外,多数居民大多如此。在鲁西一带,邻里晚饭前后相见,至今开口先问“喝汤了没有?”据说是山西绝大部分地区长年干旱多风,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绝少有饮水啜茗的条件,全靠吃饭时的汤水一并补充;且山西人过去吃饭少有蔬菜,全凭盐、醋相佐,口味明显偏重,从生理上需要大量水分,形成了喜汤食的习俗。

鸟近黄昏皆绕树,人当岁暮定思乡。当第一代迁徙者归根无望之时,面对故乡明月,他们谱不出逐水曲,唱不出游牧歌,脱口而出的是这首“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几百年来,这首古朴的民谣,慰藉过多少古槐后裔的创伤,激动过多少古槐后裔的心房,唤起过多少古槐后裔的向往。

时光流转,岁月沧桑,当年移民们出发地点广济寺和大槐树,早已被汾水冲毁,幸而在大槐树的东侧同根滋生出第二代槐树,经过400多年的风雨,第二代古槐如今也已干枯了,但如同移民子孙生生不息、世代繁衍一样,在第二代古槐北侧又同根生长出第三代槐树,嘉树延年,代代相传。

古大槐树碑亭、茶室、牌坊是移民文化区修建最早的景点,建于民国三年。由洪洞人景大启、刘子林等人倡议修建,山东曹州、长山等地古槐后裔纷纷解囊,很快便捐足数百纹银,于是便有了供人凭吊的古大槐树碑亭一座,也有了供人品茗怀乡的茶室三盈,古槐后裔报本溯源之情,山川可鉴。

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今天,在明代移民遗址上,一座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拔地而起,象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汾水岸畔。从民国三年至今,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已经发展成为占地300余亩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海内外移民后裔寻根访祖的圣地。祭祖活动区主要是为大槐树后裔提供祭拜先祖的场地,其建筑有根雕大门、根字影壁、莲馨桥、槐香桥和鹳鸣桥、献殿、祭祀广场、祭祖堂。其中根字影壁造型独特、雕刻精美,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祭祖堂是整个祭祖园的核心,堂内供奉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2000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将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列入晋南根祖文化活动中心。2008年,洪洞大槐树祭祖习俗还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1991年至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已举办了31届寻根祭祖节。

“又是人间四月天,阴曹路上是何年?碑前片片飞花乱,眼底丝丝泪血煎。隐约呼儿声在耳,依稀鲤对梦如烟。悲情似水归何处,岁岁春风泣杜鹃。”祭拜的香火在半空中袅袅升起,直达我遥望的方向。微寒薄凉的风从我耳旁掠过,呼啸摇曳,像是在呜咽,像是在咏唱。清明时节桃李笑,野地荒冢话凄凉。乌啼鹊噪昏乔木,阴阳两隔谁断肠。一声声哀嚎,一声声低泣,仿佛来自苍穹,仿佛在耳边回响,像是在诉说一个个遥远哀婉的故事,声泪俱下,痛不可抑。

念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我仿佛看见千里之外,太行山以东的大平原,座座坟茔,墓碑林立,荆棘杂草凄迷在肃穆的墓碑旁,断魂哭泣的人们,跪倒在祖先茔旁,燃起一炷香,点燃心中无限的哀思和惆怅,许上一个个心愿,让天地永存,让死者安息,让活着的人们,背起行囊,不辜负前人的重望!

来源:黄土高坡HZL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