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朝二为暮三为卿纳兰性德(元好问)

一为朝二为暮三为卿纳兰性德(元好问)(1)

生活在金末元初的 著名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幼年时期是很不幸的,他的家乡太原市忻县屡次遭受来自北方蒙古部落的侵袭,家中兄弟三个,其二叔、三叔均无子嗣,幼年时期的元好问只好过继给三叔,跟随叔叔元格生活。

一为朝二为暮三为卿纳兰性德(元好问)(2)

但元好问天资聪慧、勤奋好学,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自己32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并且当时的皇帝——元哀宗 (完颜宗绪)非常赏识他,委派他做了一年的国史编修。在以后的十年里,元好问被委派到河南,先后做了镇平县县令、南阳县县令,又因其为官清廉,大力发展区域经济,造福一方,当地老百姓对他赞赏有加、有口皆碑!

一为朝二为暮三为卿纳兰性德(元好问)(3)

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元好问重回朝堂,知制诰(宣传部长);并兼任左司都事(开封市市长);

但好景不长,元好问只做了三年的宣传部长,元军便攻克了开封,身为俘虏的元好问,同大批故国旧臣一起押往山东聊城被看管起来。在之后的两年里,他把同僚们的诗词归纳整理成《中州集》,这本书也成了研究金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等到元好问 50岁的时候,他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春天:

元太宗(孛儿只斤氏窝阔台)亲自出面,请元好问入仕为官,但此时的元好问目睹了故国的覆灭,百姓的饥寒困苦,又怎能背国投元,去做一些违心的事情呢,便一口回绝了元太宗,开始潜心研究学术。他此时的心境,在他的《骤雨打新荷》里有着充分的体现——

念良辰美景,一梦初过,自古穷通皆有定,何必苦张罗!邀宾玩赏,浅酌低歌,任它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一为朝二为暮三为卿纳兰性德(元好问)(4)

他提倡做学问要“真积历久”,不断鉆研;在诗文上,他追求清新、自然之风,反对生硬晦涩,刻意装饰!对元初散文家、杂剧家王恽、白朴影响较大。

一为朝二为暮三为卿纳兰性德(元好问)(5)

公元1257年初冬,元好问在河北获鹿(huai,lu,在河北石门市西北,介于正定县与井陘县之间,现改为“鹿泉市”) 县的个人寓所中去世,终年68岁。

元好问生逢乱世,亲眼目睹了国家的覆灭,在自己的后半生里,更是和百姓为伍,因此他能够深刻体会劳动人民的饥苦,进而从社会底层获得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洞察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原始动力,他的《论诗三十首》才能够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永久不朽的地位!

一为朝二为暮三为卿纳兰性德(元好问)(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