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分析电影(从不很少有时)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这部电影亮相以来,口碑非常好,前不久还获得了今年柏林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

从女性主义分析电影(从不很少有时)(1)

这部电影由美国女性导演伊丽莎·希特曼执导,讲述了一位宾夕法尼亚州的农村少女Autumn应对意外怀孕的现实故事。

从女性主义分析电影(从不很少有时)(2)

在那个年代,美国绝大多数州规定堕胎违法,很多女性为了堕胎而去当时限制较少的肯尼亚州或者出国,去合法进行手术。在这一背景下,她们开始出走,然而在选择堕胎前仍然需要填报一个有关性行为的问卷调查,只有四个选项——“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在这“夺命连环call”中,击中了主角内心,构成全片的情绪高潮,弥漫着女性追求权利时的心酸与无奈。

从女性主义分析电影(从不很少有时)(3)

这部戏还故意让男性缺席:导致女性怀孕的男性被隐去,而出现的男性都是被丑化的,或是在地铁猥亵她人的陌生男人,或是粗言秽语的男同学等等。

伊丽莎·希特曼:

故事的主轴是探讨女性在寻求堕胎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创伤。

这部电影虽然以女性为主体,重点去探讨女性成长,可是命途多舛的女性却处处笼罩在男性的阴影下。男性是她们准备逃脱的根本原因,也是造就她们努力追求平权之路的来源。

男性角色们的缺席

在这部戏里,导演有意弱化男人在场的戏份。一般而言,致她怀孕的男性(下文称:「某个男人」)应该会作为故事中的彻头彻尾的反派角色出现,但是在这部戏里,我们完全不知道这个男性长什么样子,在社会上有什么地位,品德如何。

笔者觉得男性缺席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道德审判女性,不让观众说“你是不是本身有问题”的原因。其实,联系现实就可以立刻理解,“南风窗”的一篇关于养父鲍某明和女儿李星星的报道刷新大家对人性之恶的认知,纷纷同情身处漩涡中的女孩李星星,可当鲍某明出来进行否认,有些人就开始期待反转,有些人则秉持“一个巴掌拍不响”的谬论来推波助澜。

从女性主义分析电影(从不很少有时)(4)

将男性隐藏,就是为了让观众没办法站在男性视角试图去理解男性。如果「某个男人」长得像莱昂纳多一样的神颜,抑或是家庭中出现了困境等等,或许会让这个单纯的故事变得指向性不再明显。

从女性主义分析电影(从不很少有时)(5)

更为糟糕的是,即使「某个男人」一无是处,他一旦变得具象起来,就会让观众简单地讨论这个角色,而并非抨击整个现象——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女性一直在遭受着男性一手造成而无处不在的隐形障碍。

从女性主义分析电影(从不很少有时)(6)

而笔者认为另一个好处则就是未知,未知的力量会让人恐惧。「某个男人」一直从未出现,无形中制造了一种压力,任观众们想象。

单拿Autumn和医生的那段最具戏剧张力的对话就可以体现。两个女性你来我往,医生一句一句地问她关于性的私人问题,向她逼近,而她又不得不从“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四个选项中选择出一个答案。

从女性主义分析电影(从不很少有时)(7)

“过去一年里,你的性伴侣拒绝戴避孕套?”

“有时。”

从女性主义分析电影(从不很少有时)(8)

“你的性伴侣妨碍你避孕或试图在你不想怀孕时让你怀孕?”

“从不。”

从女性主义分析电影(从不很少有时)(9)

“你的伴侣威胁或恐吓过你?”

“很少。”

从女性主义分析电影(从不很少有时)(10)

“你的伴侣打过你,闪过你耳光或者对你造成其他身体上的伤害?”

“有时。”

从女性主义分析电影(从不很少有时)(11)

特写镜头下,女主角Autumn的情绪不断放大,从放松转到哭泣,回答亦越来越小心,内心崩塌。

"Your partner has made you have sex when you didn’t want to?"

她点了点头。

从女性主义分析电影(从不很少有时)(12)

“Has anyone forced you into a sexual act ever in your life time?Yes or NO?”

“Yeah.”

从女性主义分析电影(从不很少有时)(13)

在这段长镜头中,Autumn非常痛心地回答出这个问题,承受着这个年纪不应该承受的痛苦,在最后几乎停滞的镜头中,观众也能感受女主角所背负的压力。

从女性主义分析电影(从不很少有时)(14)

而我们也大概能想像出「某个男人」的大致模样——不爱戴安全套,暴力,强势主导,歧视女性,粗言秽语等等,带有类似标签的这一类人群也正是电影所批判的男性群体。

从女性主义分析电影(从不很少有时)(15)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催泪的情节看似是两个女人的对手戏,医生需要了解女性所受的创伤,就必须询问Autumn,咄咄逼人。但细细琢磨起来,正是有一种无形的手来掌控这位医生,那就是女性需要面临诸如“Autumn上台演出被一个男人辱骂”,“地铁上的陌生男人随便猥亵女孩”等等糟糕场景的社会环境。

女性互助的友谊

身处如此糟糕的社会环境中,相对于男性的缺席,导演用白描手法重点带出了另一位女性的存在,刻画了女性之间的互助友谊。

从女性主义分析电影(从不很少有时)(16)

Skylar和Autumn在同一家超市打工,忍受着领导的无礼行为,可以说是同甘共苦。在Skylar知道Autumn怀孕之后,并没有选择放弃这个朋友,而是设身处地替Autumn思考,用一晚的时间去敲定去往纽约的计划。

Skylar一直为Autumn好,即使花掉自己所有的钱也没有什么怨言。当中间两个人发生矛盾时,在再次重逢后,Skylar依旧会为Autumn化好妆,遮蔽Autumn疲劳的黑眼圈,相视无言,重归于好。

从女性主义分析电影(从不很少有时)(17)

两个人的友谊宛如阳光一般在这个悲伤的故事中增添亮色,虽然没有特别紧凑刺激的剧情,没有嘶声裂肺的情绪释放,两位主演也从来没有完成人物成长的弧光,也没有任何拨开云雾见日月的能力,可是非常深入人心。两个人在相谈的时候,在旅行的时候,相濡以沫、铤而走险的时候,友谊细腻而又温馨。

从女性主义分析电影(从不很少有时)(18)

正如前文所说的李星星案,韩红、章子怡、姚晨、热依扎等许许多多姐姐们为小女孩发声,那句“姐姐们不需要你回报什么,这是姐姐们欠你的,因为我们不够勇敢”想想依旧很感动。到头来,在被性别歧视笼罩的社会里,帮助女人的也许只有女人,她们共同对抗,共同出击。

不是制造性别对立

伊丽莎·希特曼:

我认为这部电影主要阐述女性没有权力控制自己身体的这个事实,而且她们还面临着本质上由男性一手造成而无处不在的隐形障碍,所以这部影片是关于自主权、妒忌和权力的。男人似乎决定了女人可以拥有何种生殖保健权利。

整个故事是由女性导演制作,带有女性敏感的女性思维烙印。她借助怀孕能否堕胎这件事的论点来展开,从导演的意图就可以看出,她并不是制作性别对立,只是在探讨现实中女性被符号化的问题。

你难道不希望自己是个男人吗?

一直都想。

这句话平静如水,却直击现实。只有男性可以随便决定自己或者女性的身体,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现实。在怀孕后,为了能够宣告自己也能够做堕胎等决定,使劲给自己戴上鼻钉,告诉自己,我也有决定权。

而这次反抗仅仅是戏中无奈的一次小小涟漪,兴不起风,作不起浪。

从女性主义分析电影(从不很少有时)(19)

后来,Skylar和Autumn两个人在纽约没钱,想要多待几天,只好求助于倾慕Skylar的巴士男孩儿,Skylar和巴士男孩儿一起玩,还拿到了各种零食,也获得了回去的车票。

从女性主义分析电影(从不很少有时)(20)

巴士男孩儿也得到了Skylar的香吻。Autumn明知道这是错的,却不敢反抗,只是默默地牵起不情愿接吻Skylar的手,承受着这一切。

从女性主义分析电影(从不很少有时)(21)

乍看起来,像是公平交易,她们满足了男性的快乐,也获得了自己想要的欲望,这看起来完全没毛病,可是却没有人在意,中间女性被多加审视下的创伤。

从女性主义分析电影(从不很少有时)(22)

男性视角下的Skylar

从女性主义分析电影(从不很少有时)(23)

女性视角下的巴士男孩

这便是女性被符号化后的必然结果。女性的成长,往往要遭受更多对身体的指点,无形中也让自己不得不注意自己身体的缺陷而试图弥补。

最后

这部电影致力于打造女性问题的客观描述,将男性缺失,用女性友谊的闪光时刻点缀全片,但又让人不得不唏嘘,男性权力无处不在,女性成为“他者”,更潜移默化地将此转化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从女性主义分析电影(从不很少有时)(24)

在男性话语权的世界里,女性没有权利说“不”,面对这种困境的绝不只是有Autumn和Skylar。

但我们也看到,有包括李星星在内的很多人站了出来,试图发挥舆论的力量平权,来惩罚一些施加“暴力”的男性。

男女平权之旅,不就是来自你我的一次次站起来和一声声追问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