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脱口秀(都市流行脱口秀)

年轻人脱口秀(都市流行脱口秀)(1)

年轻人脱口秀(都市流行脱口秀)(2)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年轻人脱口秀(都市流行脱口秀)(3)

□本报记者 胡春娜

近期,随着脱口秀综艺节目的热播,大众对于脱口秀这种艺术形式也越来越熟悉,随之诞生了一批脱口秀明星,也吸引很多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业里来。

这种源于西方的表演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单人表演,用语言的力量和思维的智慧传达幽默观点,让台下的观众释放身心压力,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深受大众欢迎。

在我国,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脱口秀发展较为迅猛,以网络直播、电视直播以及现场表演等形式,备受人们关注。伴随着人们娱乐方式多样化需求的提高,这种被喻为“喜剧”的表演形式也走进了中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1

为生活加点“料”

随着各种脱口秀综艺节目大火,这种让人放松娱乐的喜剧表演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和喜爱。作为中原“土生土长”脱口秀俱乐部的主理人,蒋博文将脱口秀从北京带到郑州,为中原文化演出市场注入一股新鲜力量。

11月8日晚,华灯初上,位于郑州市二环支路的瑞光创意工厂开始热闹起来。人们戴着口罩、测完体温,有序进入艺术空间的2号厅,等待一场有意思的演出。

刚到七点半,蒋博文作为本场演出的主持人准时出现在舞台上,热情地向台下的观众问好。他先与前排的观众调侃完,又与在场的其他观众互动,将现场气氛调节到热烈的时候,又请出了当晚的主场嘉宾。这是北京某知名脱口秀俱乐部的演员刘旸在河南的专场演出。台下观众热烈鼓掌,现场座无虚席,甚至连过道也挤满了人。直到晚上九点二十分演出结束,整个2号厅时时充满笑声。

等到最后一位观众离席,蒋博文和刘旸才击掌,庆祝今晚演出圆满谢幕。刘旸在脱口秀业内很有名气,属于“大咖”,蒋博文在北京做脱口秀的时候与他相识,此次,他为我省喜爱脱口秀表演的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出,得到满堂喝彩。

脱口秀取材自都市生活,是一种和现代都市息息相关,节奏快、笑点密集、脑洞大的情景短剧。5分钟一个短剧,10秒一个笑点,相比传统的小品、相声节奏更快,“梗”更密集。脱口秀演员们则通过创作和表演,解构生活中那些好笑、荒诞、压抑、无聊的种种日常,通过流行的语言、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夸张搞笑的表演,让观众捧腹大笑。

今年年初,蒋博文几经思量,决定将他的脱口秀俱乐部安在了郑州。“大学四年,我是在河南度过的,对于这里的人文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

六月,他辞去北京一家知名脱口秀俱乐部演出制作人的职务,回来郑州,与当地几位脱口秀爱好者成立了“假面喜剧”脱口秀俱乐部。

“每个人都是生活家,每个人都是‘天生有意思’的人。”蒋博文说,他成立这样的俱乐部,一方面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样的表演方式,包括他自己,另一方面,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乐趣,消解一天的疲惫与烦恼,迎接明天的新生活。对他而言,这是一份能给更多人带来快乐的事情。

张茹当晚和姐姐一起去的现场,此前她在网上也经常看脱口秀的相关综艺节目,此次有线下的专场,她毫不犹豫地买了两张票,邀约姐姐一起去看。节目中,姐俩笑得合不拢嘴,有几次眼泪都笑出来了。“线下剧场的演出,在互动性、感染力和现场感上,都是电视节目所不能及的。所以,一旦郑州有线下专场,我都会抢票来看。”

姐姐张芯是第一次看,现场的各种“梗”在生活中都遇到过,那个时候只是生气或者懊恼。在现场,听演员将这些“囧事”“糗事”用戏谑、幽默的口气讲出来,仿佛自己站在事情的对面,感觉很好笑,对以往旧事有了不同的认识。“笑完之后,一身轻松,这为生活加了一点不一样的‘料’。”

2

消解生活压力

不得不说,脱口秀已迎来史上最火的时刻。

“在一个碎片化文化消费时代,时长100分钟的喜剧电影几乎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严肃文学,而一度兴起的相声,则因囿于一些程式化表演近乎成为这个时代的传统戏曲。只有中国式脱口秀似乎恰逢其时。”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夏莹对于脱口秀的火热如是说。

在脱口秀的舞台上,一直是“笑点优先”——青年人奋斗的艰辛、人到中年生活的困扰、都市男女的情感等这些生活里的“症状”,被演员用“梗”表现出来,化为一个个幽默的段子。这种“感同身受”,催生出特定群体的共鸣,进而推动这一新的喜剧形式的繁荣。

王鹏飞原是一名广播电台的主持人,主持新闻类节目。工作中,他要严谨准确,生活里他希望能放松身心。随着脱口秀火起来,他也终于找到了平衡自己生活的方式。“如果生活负担‘重’了,那么你就要在愉悦自己方面多加把劲儿。”他笑着说。

最初,他尝试以十分钟、千余字为基础单位的开放麦。开放麦顾名思义就是对所有人开放的麦克风,是新演员练胆,老演员磨段子的表演。在演出过程中,每一名现场观众也是创作的一部分,用现场反应帮助演员完善自己的演出,达到最好的效果。在此过程中观众也对不断成长的演员有了黏性,还吸引了更多新人加入脱口秀行列。

到目前为止,郑州已有几个脱口秀俱乐部,开放麦也越来越多。体裁主要涉及生活、工作、经历以及家庭、朋友,是情绪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如今,城市生活的忙碌,职场压力,所以这样的表演形式深受欢迎。一方面,不需要特别的场地和特定的环境,另一方面,人们在演员幽默的表演中,将生活里的压力消解。

这与年轻人的消费习惯较为相似,所以深受年轻人的喜欢。

在郑州一家互联网公司从事平面设计工作的张女士非常喜欢这样的表现方式,自从郑州有了脱口秀,她几乎场场不落。

两年前开始从电视及网络上观看脱口秀节目,后来去上海与朋友看了一次线下表演,越来越喜欢这种艺术方式。今年,蒋博文的脱口秀俱乐部成立后,她专门从棉纺路开车去经六路观看,有时候开放麦也会去。“线下真的比线上好笑太多了。生活中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有时候会感到懊恼,却无能为力。在脱口秀现场,演员当面把你内心的想法以段子的形式讲出来时,不好笑的事情都变成‘笑话’,你就会笑到停不下来。这是我喜欢线下表演的原因之一。”

目前,能像张女士一样在现场感受脱口秀的人还在不断增多。当下国内脱口秀发展较快的地方主要是北上广深,像郑州、西安、合肥这样的新兴城市,也已开始有一些年轻力量在创办更多的线下脱口秀俱乐部,在城市里播撒快乐的种子。

3

沃土开花花更美

脱口秀已经在国内存在很长一段时间,相比这两年的“火”,之前更像是一年一度的行业交流会,无论是受众范围还是讨论度,都只局限在一个固定的小圈子当中。

那么为何现在突然备受关注呢?

之前人们对于脱口秀的理解,与单口相声、喜剧短片类似,将其归为一类。如今,随着表演形式多样,职业脱口秀演员诞生,这不仅成为不少都市人夜间生活的重要选择,而且每一个脱口秀综艺节目的播出,都伴随着输出观点和价值观的段落被剪辑成短视频登上热搜,成为超越地域、行业、阶层等一切限制的观众“代言人”。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都让表演者和观众感到亲切,说的就是具有共同感受的生活,普遍化的槽点,像是朋友聚会吐槽一样的表演形式,注定在这个网络时代易于传播。

我们常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未来脱口秀的发展前景,一些业内人士褒贬不一。

但对蒋博文来说,他充满信心。“脱口秀虽然在国外发展时间较长,但在国内还属于新兴表演形式,发展空间较大。”他说,往后一步一步走踏实,不断提高创作水平,产生更多的优质的内容,为观众带去高质量的脱口秀作品。从前每场演出只有二三十个人,而如今每到周末一百人左右是常态,一些知名脱口秀演员的专场会吸引三五百人到场观看。受众基本都是大学生、白领,最近发现一些中年人也都来看,这说明大家对这种娱乐形式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了。“中原文化深厚,在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新兴艺术也应该‘花开红艳艳’。”

相对于“年轻”的“假面喜剧”俱乐部,2013年由著名编剧陈红旭成立的喷空可谓“大哥”。在河南方言中,“喷空”是聊天的意思。喷空以独特的河南方言为喜剧表演形式,植根中原大地,不断耕耘创作,用乡语、乡情、乡音,展现出典型的豫式语言幽默,饱含中原大地的风土人情。

的确,脱口秀要想走得更远,不但要“秀”的精彩,其“内容”更要是王道。回首这几年火热的脱口秀演员,他们“秀”的内容,有态度、有立场,更有特定的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敛含蓄是历代推崇的一种美,形容悲伤的词汇远比表达欣喜的词汇多。然而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文化趋于多元化发展,人们希望用笑来表达情绪,于是脱口秀倡导的喜剧精神可以引导人们用更加平和乐观的心态去拥抱生活中的烦恼。

记者随机在公园、街头采访了几位市民,有的知道脱口秀但没看过,希望去现场看看,有的则希望工作里也能引进这样的表现方式,可以让工作更轻松有趣。

当然,要想脱口秀这种表演形式发展得更快更稳,节目本身价值观的塑造必须成为一门必修课。

接下来,蒋博文计划把这个队伍做大,把载体做活,把活动做多,覆盖面扩大,让脱口秀演员走出舞台,走进文化礼堂,走进大学校园,走进更多人们的生活。

来源: 河南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