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语言风格(经典重读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其叙事言情,皆得衷心,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涉江采芙蓉语言风格?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涉江采芙蓉语言风格(经典重读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语言风格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其叙事言情,皆得衷心。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名誉天下的诗歌。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传统观点认为,这首诗写离情。仕宦之人游漂在外,仕进不能,自然回头望乡。

从字面上看,这样来解读,亦无不可。因为叙事主体在诗中确实心襟遥指所思之人。但我以为,阅读一首诗,一方面要据文释义,另一方面,还要忖度心曲,如此,方能把握要旨真意。

中国古典诗歌中,香花异草嘉木美人,这些意象既可能是实指,也可能因寄所托。所以,解读这些意象,如果落入写实的窠臼,那就可能把一首勃发生郁的诗歌读成了枯纸槁木。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亦同样存在对意象的挹取抛掷。芙蓉,芳草,这些香花异草,在《楚辞》中,触目可见。屈原在《离骚》《湘夫人》等诗中,不惜笔力,尽植芳华,搜罗奇珍,无一不是理想之幻化之形也。这样的抒情寄意方式,实为中国士人曲意仕进之滥觞。这既婉转疏通其心,亦维护了士人的人格尊严,瓜葛二用,可谓妙尽。

后来士人,无不巧递音律,续以五言七言,或以歌行命意。苏轼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孟浩然“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皆此之谓也。由此可知,此处芙蓉芳草,皆为个人理想之象形也。此岸与彼岸,真的是“明河可望不可亲”,但总是希望“愿得乘槎一问津”。采摘芙蓉芳草,亦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关山难越,人事阻隔,天庭,远比江河、沼泽难以抵达。唐人尚且有“不才明主弃”之落寞,“致君尧舜上”之奢望,那汉末,则不易之殊胜,可想而知矣。故云,“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亦即王勃之“望长安于日下”之意也。士人的困惑与迷惘,亦由此可见。

“回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句,写出了人生的苦意挣扎与情感撕裂。士人的故乡大致可以说分居于此岸和彼岸。进则达,退则穷。穷达之间,则是炼狱,兑现的是张皇,是永远抵达不了的远方。而处于达穷之极的人,则少了诸多的张望回顾。由此可以照见膜壁心胸:“是进亦忧,退亦忧”的个人挂碍,全不似范文正公之天下忧乐之心矣。

中国古代有两个词语颇为有趣,一为秋士,一为春女。春女惜春:花期短暂,花事不永,忧不得悦己者,风流付春风流水。秋士悲秋:造化万物,春华秋实,而士人往往不得意者十之八九,流年空耗,银霜覆顶,岂不悲意葱郁?有共尧舜意,却无路请缨,故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浩叹。这不仅是士人个人的际遇,亦是所有“致君尧舜上”之人的人生悲剧。

与古人促膝,与圣贤会晤,若有怦然心会,自是忘情得意。今读《涉江采芙蓉》,有得,不亦乐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