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反思(天净沙秋思教学后记)

一、导入学习

有这样一首小令,被称之为“千古绝句〞,奉为“秋思之祖〞,它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知识补充:唐诗宋词元曲,其中词被称为长短句、曲⼦等,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按字数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段,双调分两⼤段,词的⼀段叫⼀阕或⼀⽚,第⼀段叫前阕、上阕、上⽚,第⼆段叫后阕、下阕、下⽚。

而曲⼜称为词余、乐府。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属戏剧,是用于演出的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散曲属诗歌,分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小令只有一个曲子,套曲是由若干曲子联缀而成的一组曲子。每⼀套都以第⼀⾸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宫调。它⽆宾⽩科介,只供清唱。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反思(天净沙秋思教学后记)(1)

二、初读感知

1.解题及作者

①天净沙:曲牌名。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

秋思:标题。(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②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所处的朝代中国人被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而古代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马致远前半生就为功名四处奔波,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可是却仕途坎坷,壮志未酬。

2.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这首曲,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指名朗读,正音正字。

3.读完之后,两组同学描绘你读完之后脑海中的画面(意境),两组同学用绘画形式来展现。(指名同学进行展示)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他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冷飕飕的秋风,在荒凉的古道上单独前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乌鸦栖息在树梢上;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经过溪流边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已经快下山了,可是他还没有找到住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漫漫的长夜,他不禁悲从中来,吟诵道“枯藤————〞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反思(天净沙秋思教学后记)(2)

三、精读诗歌

1.这首小令前三句18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运用白描手法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

协调。

第一句写深秋晚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的哀鸣,让人感觉毫无生气、暮气沉沉,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三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现了无家可归的哀怨与迷惘,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第二句描绘出一幅温情脉脉、幽雅恬静的画面。小桥下流水潺潺,正是黄昏时分,旁边几户人家屋顶炊烟袅袅,在做饭,在团圆。这个画面是不是属于我的?此刻的我是一个人在那古道上,伴着我的就只有一匹瘦瘦嶙峋的老马。眼见别人家的美景和温馨,更勾起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二句写他人有家而我独无,更添一份思乡之情,与一、三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恋家思亲之情。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3.小令的最后两句各写什么?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

“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为全篇主旨句。

4.“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想象描绘的画面: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揭示了“秋思”的含义。

5.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是这样表现的:

①情景交融。人的感情是抽象而难于表达的,作者运用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寄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上,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②映衬手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动态中的“流水”,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更加苍凉,一面是秋风萧瑟下枯藤老树昏鸦的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它们涂上一抹金黄;小桥流水人家的清雅安适与流落异乡的游子相应,使断肠人更添悲愁。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仍是主体,景物是人的活动背景,相互映衬,相互烘托。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反思(天净沙秋思教学后记)(3)

四、拓展延伸

1.饱含感情地背诵这首曲。

2.欣赏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看看她是如何解读自己心目中的诗歌作品《枫桥夜泊》的。你能采用这种解读形式,发挥想像将《天净沙·秋思》创编成一个小故事吗?

不朽的失眠 作者: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的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噬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而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山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粱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了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尔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己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屋子亦如清霜,一粒粒冷绝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绿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三二,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人,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

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有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警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

既然无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个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的那张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谁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反思(天净沙秋思教学后记)(4)

附:改写《天净沙·秋思》

他,单独一人,骑着瘦马缓缓前行,一路颠簸,马累了,人倦了,却又只能无奈地漂泊,漂泊。恍惚间,他忆起了家乡破旧的瓦屋,纸糊的窗,几棵繁茂的大树掩住了青苔茸茸的古井,井边几架葡萄,一排竹篱。心中有一条假设隐假设现的线连接着故土的一方黑土,一间茅舍,一株桃花,一口古井。

家在远方,人在天涯。

许久,他哀叹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于是,乡愁化为一页诗篇,一段情结,一次默叹,一场无奈。

于是,乡愁化为一缕轻烟,缓缓飘散,飘散在遥远的天边。

于是,乡愁化为一杯美酒,甜蜜中的苦涩,徘徊不已!

这首小令的教学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但体会意境,学习写法并非易事。所以我把课堂重心放在引导学生体悟“画面感”上,最终通过欣赏台湾作家张晓风改写作品《不朽的失眠》,让学生在模仿的同时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把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感变成语言文字,写作过程中体悟马致远的诗中意象,诗中愁苦,诗中悲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