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青岛市场三路大台阶(青岛银的回忆回眸桑梓路)

《诗经》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青岛市区道路多以地名命名,像桑梓路这般儒雅的路名很少见。桑梓路,路如其名,值得人们恭敬与品味。

老青岛市场三路大台阶(青岛银的回忆回眸桑梓路)(1)

上世纪九十年代旧影,桑梓路的南端与延安路交界,这里就是这条路的尽头了。(王挺摄影)

她曾是一条连接山野与闹市的小路,因其一端指向太平山、榉林园,一端指向东镇、老台东。她也是一道沟通过去与今天的廊桥,从萝卜山会、南山市场到如今的车流如织。她身世浅陋却宁静祥和,直到改革开放之前还只是一条安静、甚或称得上僻静的小街。

老青岛市场三路大台阶(青岛银的回忆回眸桑梓路)(2)

台东糕点厂旧址(网友“斐道”提供)

由西向东沿路走过,民居院落依次排开。其间有“缝纫一厂”,一家加工被服的街道工厂,“青岛米厂”,让人联想起白亮如瀑的大米,到东端是香气四溢的“台东糕点厂”。两侧有一家副食店,一家粮店不显稀奇,但不足一华里的路段之内有四处公厕,在“厕源稀缺”的岛城称得上一奇了。

老青岛市场三路大台阶(青岛银的回忆回眸桑梓路)(3)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南山市场(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时值改革开放之初,当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初具规模时,人们也试探着在桑梓路摆开了小摊。先是瓜果蔬菜,后有肉蛋海鲜,仿佛一夜间在桑梓路上就冒出了一处农贸市场———南山市场。虽然交易品种以农副产品为主,但南山市场的意义和影响并不亚于已成名在先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由于市场规模日渐扩大,交易摊位竟漫延到相邻近的台东一路和延安二路上。久违的萝卜会也就在这时又红火了起来。

老青岛市场三路大台阶(青岛银的回忆回眸桑梓路)(4)

上世纪九十年代,南山市场·桑梓路(王挺摄影)

嘈杂的市场给人们带来新奇,也淹没了桑梓路上人们久已习惯的一些人物和景致。比如那位手工极佳但脾气刚强的聋人鞋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半个台东的“老妈妈”都知道他的好手艺。出自他手的平口绒布鞋,帮软、口紧、底结实。缠过小脚又放了脚的“老妈妈”们穿上他做的鞋极受用。

又比如路中段老王家的“金鱼大缸”,几十口摆在一个篱笆院里,按金鱼的品种、个头不同分开,由一条大黄狗日夜看守着。远近的鱼友们拿这里当成交换养鱼信息和鱼种的平台。南山市场出现后,老鞋匠和他的油毡篷子起先还夹杂在摊贩中坚守,后来便无奈地后撤直至消失了。而王家的几十口大鱼缸想必是演变成今天南山鱼鸟花卉市场的“鼻祖”吧。

老青岛市场三路大台阶(青岛银的回忆回眸桑梓路)(5)

上世纪八十年代,桑梓路北端,有多少人还会记得“南山市场”这座寿命不长的牌坊?(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老青岛市场三路大台阶(青岛银的回忆回眸桑梓路)(6)

九十年代的桑梓路,照片右侧的五星电器,以前红火一时的南山百盛。照片左侧建筑也已消失。(照片源自网络)

新世纪到来之际,规划中的城市东西快速路进入了建设时期。桑梓路成了分流车辆的支线。路两侧,楼房一座座拔地而起,摊贩们纷纷退路进市。桑梓路又负担起了新的使命。

本文编辑源自网友“草香拂面”,发表于2008年7月。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