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翠柳叹五更全场(飞越飞越)

沪剧翠柳叹五更全场(飞越飞越)(1)

武丹丹

听说沪剧《飞越七号桥》是个红色故事的时候,我并不惊讶,样板戏最有名的《沙家浜》最初就是沪剧,沪剧有她独特的讲述红色故事的传统和方式。从人民沪剧团的《碧水红旗》到《芦荡火种》,再到后来的《红灯记》,到近些年的《回望》,可以说沪剧舞台上也从来不缺少红色题材的身影。

但是,知道《飞越七号桥》的故事就真实地发生在上海闵行的七宝镇,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解放军就是拿到了一张囊括了虹桥、七宝、莘庄、梅陇布防势力的布防图,解放七宝,从上海西郊的漕宝路打开上海的西大门,进而解放了全上海。这样的故事,听起来就有几分惊心动魄,但是搬上舞台能不能好看,并且听说是一家非营利性的民营剧团来搬上舞台,我的内心则是另一番的惊心动魄。

演出是在闵行的慧音剧场。一进剧场,就顿时觉得这个剧场的氛围完全不同,满耳朵的张家姆妈李家阿姨,让我一下子就回到很多年前的剧场,那种充满了人情、彼此熟络、台上台下仿佛一家人的亲切,是很多年没有感受过的。

大幕拉开,所有人都安静了,台下流淌的情仿佛漫溢到了舞台上。剧作家选择了一个低于生活的姿态进入这个故事,在结构人物关系的时候,就紧紧扣住一个“情”字做文章,乡情、亲情、友情、恩情、人情……这正是戏曲最擅长的手段。

主人公赵春梅并不是一个多么有觉悟的女性,作为一个布店的老板娘,她精明、爽利、泼辣,但仅此而已,她只是个卖布的小商贩,不可能有更多的革命思想。丈夫早年抱病身亡,独自一人把儿子飞龙拉扯成人,生活的艰辛早就把她磨砺成分毫必争、锱铢必较,一手一脚攒钱过日子实惠的小生意人。

她对生活没有什么奢望,最大的人生理想就是将来有一天“棉布坊,转手交给小两口,我手抱孙儿,哄哄逗逗满街走,乡邻夸我福气厚,心满意足复何求”。在她的日思夜想中,出外求学三年,一年没有音讯的儿子飞龙突然回到了七宝镇,她喜出望外的心情可以想见,她迫不及待的要给儿子成婚,哪怕外面兵荒马乱,哪怕所有人都在催促她离开,她就执着于自己内心的小小愿望,一点点天伦之乐都可能带给她巨大的喜悦,抚平生活曾经给她的伤口。她忙着挂起红灯笼,忙着里里外外的张罗,忙着收拾新房。但是,突然回来的儿子飞龙是带着巨大的秘密的,他作为国军的土木工程专家,为国军设计了七号桥沿线的碉堡群,而连他也没有想到,这些防御工事即将摧毁脚下的家乡。

赵春梅的生活经历了与儿子短暂的重逢之后,开始了她人生一次又一次的别离。飞龙被有恩于自己的上级、国军团长白英杰强行带走;因为飞龙设计的碉堡,春梅的干儿子铁民丧生火海,当知道真相的时候,春梅赶去国军军营劝儿子迷途知返,为了保住布防图,媳妇宝贞牺牲了……为了解放,她,一个小小的布商,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亲人。在国家最最需要的时刻,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飞越。

沪剧翠柳叹五更全场(飞越飞越)(2)

主演沈慧琴演出了这个女人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表演节制准确。她甫一登场,就有着老板娘精明能干的气势。她爱钱,哪怕是国军来抢她的棉布,她也可以不要命的冲上去对峙,“要棉布可以,拿铜钱来”。她可不能无缘无故地损失两匹布,但是当解围的黄老师说,“两匹棉布,算我的”,她又是实实在在地不好意思,人情世故尽在那一点小小的困窘里,言语之间一片熟稔,熟稔里藏着多年乡里乡亲的情分,暖暖的。

而当儿子飞龙重返七宝镇,沈慧琴演活了一个爱儿如命的母亲,那确实是赵春梅人生的高光时刻,舞台上的她整个眼睛都明亮了,仿佛连腰杆也硬了,走路的节奏也不由自主地快了,来来回回眼神须臾不离飞龙,充满柔情地拧毛巾给儿子洗脸,一个喜滋滋擦脖子的小动作,一下子就把母子二人相依相守艰难度日的情感通过细节的表现充分展示出来,让人动容。而恰恰这是他们母子最后的一次岁月静好,充满了戏剧的力量。

当铁民死在她怀里的时候,沈慧琴演出了这个女人的无助、惊恐,特别是对黄老师的愧疚,她自己是个寡妇,当然知道黄老师一个人养大铁民的不易,她知道黄老师有多痛,整个表演行云流水,但是层层递进,层次分明;而当黄老师告诉她飞龙是国军,只有拿到飞龙手上的布防图,才能解放的时候,她彻底崩溃了。她不肯相信,也不敢相信,自己的儿子能做出这样的事情,于情于理她都不能接受。沈慧琴在此处的表演,不是歇斯底里、不是嚎啕失据,而是痛彻心扉的冷静,如泣如诉,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不是什么革命热情,“人心是尺也是秤,斤斤两两、长长短短有定裁……心换心来命换命,替儿赎罪勇担待”,字字句句只是老百姓最朴素最平实的做人的道理,就把这个识大体、明大义,大事不糊涂,内心善良厚道又坚强的女人凸显出来。

而最后当她要往回送布防图的一场,观众仿佛能看到沈慧琴的腿上真有千斤巨石,真的是步步艰难,一步一回头,生死两茫茫。前方是千万解放军战士的生死,身后是一双儿女的生死,沈慧琴这一路挣扎,跌跌撞撞,最终瘫倒在地的表演,外化了一颗母亲被撕裂的心,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她内心的疼痛。

沪剧翠柳叹五更全场(飞越飞越)(3)

演出结束,观众们不肯散去,一直在由衷地鼓掌,我看着她们眼角的泪花,他们因为激动而发红的脸颊,看他们微微的叹息……他们接受这样的故事,接受这样的人物,更为自己身边曾经有过这样的英雄故事而自豪。我跟着他们走出剧场,听他们用上海话谈论故事的原型,看他们依然投入地谈论着剧中的情节,感慨着主人公怎么那么命不好,讨论如果自己是赵春梅会是什么样的选择……我很有感慨,戏曲从来就是讲究高台教化,但是我们很多红色作品,只有“教”,没有“化”,多的是直接生硬的教导与教诲,缺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像《飞越七号桥》赵春梅这样的人物,不背叛“大家”,但是心存小家,不出卖公义,但是保留个人情感,没有刻意的英雄,但是有勇敢的市井小民,似乎更能够给我们以启示。

作者:武丹丹(作者系《剧本》编辑部副主编、编审)

编辑:范家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