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国内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扶携清贫子弟探索科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国内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扶携清贫子弟探索科学)(1)


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戴嘉平儿时家境虽清寒,但不阻他努力学习科学。步入学术界后,他积极反思如何帮助有相同背景的学生接触科学。

在低收入家庭成长的经历让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更能体会低收入家庭孩子学习科学的困难,因此更积极地回馈社会,帮助相同背景的学生探索科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医药工程学院助理教授戴嘉平(31岁)在租赁组屋长大,父亲从事建筑业,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家境清寒。虽然成长环境不佳,但生性好奇的他从小就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爱看《十万个为什么》,因此也经常把“为什么”挂在嘴边。

他说:“我当时最大的挑战是缺乏一个导师,我不知道什么是研究、什么是生物医药工程,家人或认识的人当中没有人在这个领域,所以我到了初级学院仍对此一知半解。所幸在初院老师的牵线下,我接触到科学研究,还申请了奖学金。”

由于自身的经验,戴嘉平步入学术界后就开始积极反思如何帮助有相同背景的学生。他的实验室因此同华社自助理事会合作,接触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并为他们举办分享会,包括讲解如何申请奖学金。他也计划在疫情缓和后安排学生到实验室参观,甚至参与研究。

他指出:“我之所以成为一名教授,就是希望能奉献社会并且培育下一代。我也经常鼓励我的学生与这些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进行交流,希望他们成为教授后也能在本地或国外延续和扩大这一精神,加强科学和研究领域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戴嘉平目前的研究专注在免疫系统如何对抗癌症等疾病,包括研发更有效的方式,将脱氧核糖核酸(DNA)送往免疫细胞,更好地对抗癌细胞。

他表示,人体免疫系统能有效对抗有害的微生物和变种的癌细胞,但病患的免疫细胞功能往往受损。

“我的家族中有至少六人患癌,再考虑到本地几乎超过两成人口可能会患癌,因此进行这个研究一方面是受到个人经历所启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知道自己的研究能帮助其他癌症病患的家庭,这让我有动力在面对失败时坚持下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