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诗乡愁(席慕蓉当代的出塞曲)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著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 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席慕蓉诗乡愁(席慕蓉当代的出塞曲)(1)

读席慕容这首诗,总有种言未尽的感觉,也不由得让人反复品读。去追寻字里行间微微留露的情感,那种有别于其他人笔下的思乡情就在纸上缭绕。一、席慕容和内蒙古

席慕容1943年生于重庆城郊金刚坡,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迁至香港,幼年在香港度过,后随家飘落台湾。而直到1989年,她才初回家乡内蒙古。从席慕容的许多著作来看,她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沉的爱,1989年她初面家乡的时候,就写下了《我的家乡在高原上》这本集子,一共十篇。1890年,在《我的家乡高原上》出版的时候,她编选的蒙古现代诗歌选集《远处的星光》也同时出版。此后,她多次回乡旅行,也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作品。

二、席慕蓉的乡情

席慕容的父亲是上一辈的蒙古族知识分子,1949年后,从台湾到欧洲,直到去世,一直没有再回来过。因为席慕蓉的父亲“他不舍得回去。因为他从前的印象那么好,他怕破坏自己的印象。

席慕容清楚地记得,父亲生前跟她在欧洲旅行的时候,曾经说太闷了,他不喜欢有东西挡在视野前面。那时候席慕蓉还没去过蒙古高原,“我觉得欧洲好大,风景好漂亮,怎么会闷呢?我不理解,难道那么远的山也会挡你吗?”

直到回到蒙古高原之后,席慕容才知道,什么叫眼前有东西遮挡。

回到老家的第一天,远远地看到一个牧民从草原上骑马过来。“他穿着蓝衣服,那么远的距离,我能看到他腰间那根黄腰带的光芒,就像一根针尖在太阳下发出光芒一样。其实我是个近视眼,可是在草原上,我却能看得清清楚楚。”

“哦!我的天,我明白我父亲的感觉了。”这时,席慕蓉才深切地懂得了她父亲。

初回蒙古草原的经历让她骨子里奔腾策马的血开始滚烫。

席慕蓉诗乡愁(席慕蓉当代的出塞曲)(2)

三、《出塞曲》里澎湃的诉说

席慕容用昭君出塞这个典故起笔,又用“古老言语”散开,一下子就把人拉到那个大漠孤烟直的环境里,又给人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你不由得也想去触摸这片土地。轻声呼唤大好河山,在这里好像是席慕容两种性情的交集,她南国长大,自来熟悉小桥流水,青石板街,但她也向往塞外古道西风,长河落日的大气,想用江南小调诉出自己对蒙古草原的遥想。

她从来都不觉得塞外的曲子悲凉,那是一种别样的美,是黄沙漫漫,是驼铃阵阵,也是风吹草低见牛羊,当席慕容爱着这片土地的时候,什么景貌都是被她渴求,被她喜欢。席慕容把这澎湃的诉说一直与歌声融合,语言到最后也更加激昂,在她这激昂的歌声里,我们可以听见她对蒙古草原的热爱。

四、别样的抒情

全诗席慕容都没有正面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可是那种思乡之情却在纸里浓得化不开,而她每一句都没离开这片土地。一诗一世界,在这个席慕容缔造的世界里,思乡爱乡如影随形。读这首诗,令人总能想起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同样都是思乡的两个人,都不说自己多思乡,都在诉说故乡的事。在席慕容最后的那段“一唱再唱”里,又有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情感。席慕容总是把感情很细腻地描写出来,这次还带点不露痕迹。

席慕蓉诗乡愁(席慕蓉当代的出塞曲)(3)

五、作者与诗

席慕容,一个有着豪放寓意的名字,一个有着温婉细腻情感的草原的女儿。喜欢席慕容的人说她的诗是甜蜜的惆怅,朦朦胧胧的似女儿家说不尽的心思,不喜欢的人说,她的诗只是写给女儿家看的,她的诗虽没有琼瑶似泛滥的煽情,却难免女人味太重,有点小家子气。

真的是这样吗?

席慕容的诗最让人欣赏的地方是甜而不腻,有时朦胧惆怅却不伤,有时轻快欢乐却不过。她的笔下“折叠”着自己对原乡、生活的爱。“诗歌一直都在。诗歌是无所求的,读诗也是无所求,写诗也应该无所求,那个诗才活得起来”,正是这种“无用论”的读诗心态和写诗心态,使得席慕容的诗歌总能让人寻找到共鸣。特别是她对原乡的向往,如同这首诗一样,给人带来切肤的感受。

而正是她的出身和经历决定了她的诗风,诗里边聚着南国的绿水轻波,台湾的习习旭风,骨子里更有着蒙古草原的广阔,她把这三者融合,让她诗里的世界美丽不凡。

席慕蓉诗乡愁(席慕蓉当代的出塞曲)(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