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人(历时近八百年的通海银饰)

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人(历时近八百年的通海银饰)(1)

滇中小城通海,唐代开“通海城路”,置通海镇;明代置通海御(所);清代,各种手工业兴起,马帮不绝、货物集散,赢得“小云南”美誉。如今, 作为通海古城最为繁荣的中心区域,御城历史文化街区继承了这样的热闹。

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人(历时近八百年的通海银饰)(2)

御城历史文化街区主要由东西南北四条街道纵横相交,每条街不过几百米。我们从北街进入,街道上,石板路精致古朴,贯穿南北街的溪流,游鱼、水生植物相依相衬,为街区增添几分灵动。两旁的商铺风格各异,花哨的“外衣”下,是历经岁月沧桑的古建筑群,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一座座明朝或清朝的古民居,依然保持原貌,仅在表面做了些“穿衣戴帽”,古韵犹存。

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人(历时近八百年的通海银饰)(3)

东西街上有很多银器店铺,多为当地人开设。每家店铺都不大,皆有顾客上门,明亮的玻璃展示柜内,各式银饰品琳琅满目,敲敲打打的捶声不绝于耳。

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人(历时近八百年的通海银饰)(4)

通海银饰文化源远流长,可上溯到元朝蒙古人入滇。760多年前,忽必烈率十万蒙古铁骑渡金沙江入滇,最后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并为当地带来了北方牧猎民族的银饰文化。当时,地处交通要塞的通海,每天都有来自滇南各银厂的白银在此集散,通海的银匠占尽天时地利,银器的加工制作迅速兴起,到了明代,通海银饰制作吸收了中原手工艺精雕细琢的技法,融入了汉文化中吉祥富贵的美好意蕴,银饰的佩戴逐渐深入百姓人家,广为流传。经过几百年的沉淀,成就了今天通海银匠代代相传的绝妙手艺。

曾经,通海古城银楼金铺就兴盛一时,有“天宝银楼”、“荣盛银楼”、“国华银楼”、“宝兴金店”等十多家商号银铺,从业人员达上百人。而“易生银饰”“张氏福昌首饰”“亚华银饰”“蔡家山银饰”、“伟祥银饰”等,都是当地知名的传统老银铺,如今,它们也主要集中在御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东西街上。放眼望去,一块块木质招牌鳞次栉比。

文/张琳 图/孟志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