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汉字教材(深圳图文音乐汇为你说语文)

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语文”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乃至家庭、社会、事业的方方面面,无不和“语文”相联,“语文”就像空气、水分、时空、食物一样重要,她维系我们的交际需要、精神需要、生存需要,贯穿我们的整个生命历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人教版汉字教材?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教版汉字教材(深圳图文音乐汇为你说语文)

人教版汉字教材

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语文”。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乃至家庭、社会、事业的方方面面,无不和“语文”相联,“语文”就像空气、水分、时空、食物一样重要,她维系我们的交际需要、精神需要、生存需要,贯穿我们的整个生命历程。

“语文”,对于我们每一位生命个体来说,“她”与生俱来,并且与我们相伴终生,我们一辈子都离不开“她”,都在学“她”,用“她”,创造“她”。

但是“语文”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那是既熟悉,又陌生:我们天天都在说“语文”,用“语文”,能不熟悉“语文”吗?但若有人问我们什么是“语文”?能够准确答出来的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这并非主观臆测、顺口胡言。每接受一级学生,我都会提问这个问题,能够答出什么是“语文”的学生一直到现在,我也还没有遇到一个。这对于一个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来说,确实是有点残酷与悲凉。我们的孩子天天都在与语文打交道,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经过这么多语文老师的培养与熏陶,他们竟然不知道什么是“语文”。这真是天大的笑话和莫大的讽刺,是当代语文教学最大的失败与悲哀。

其实,不仅我们的学生答不出来什么是语文,就是我们的老师即便是语文老师,能够对“语文”做出准确解答的,我相信也是寥寥无几的。

所以,“语文”虽然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知道“她”叫“语文”,但我们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叫“语文”

一、语文的由来与演变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勤劳智慧的华夏祖先不仅创造了物质文明,而且也创造了语言、文学、音乐、舞蹈、天文、地理、数学等为代表的的精神文化,从而使我们的华夏子孙得以繁衍生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尽管如此,在我们的古代文化中,还真找不到“语文”二字。中国古代只有私塾,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所谓的“学校”,而私塾主要传授的则是所谓的“四书五经”或者“经史子集”,虽然这些内容极其丰富,基本上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但这一切也至是属于“语文”的范畴,而不是“语文”的内涵与本质,与我们现代人所说的“语文”还是有很大的本质区别的。

“语文”一词就究竟来源于何处,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人民教育出版社原中学语文室主任,编审,中语会副会长王本华博士在2012年发表的文章《少为人知:“语文”一词从何而来》中认为:我国古代是没有“语文”这个词的,直到近现代才出现”语文“这个词。“语文”一词首用者为谁?他认为:“叶圣陶是‘语文’一词的创始人。”

但这一说法立刻遭到了江西“真语文”的创立者陈金海老师的质疑,撰文指出:该文存在严重错误,是经不起推敲的,在汉语语言学上和语文课程论上都不适当。

著名学者、语文教学专家张毅2013年为此曾发文:《六十年”语文“史论(1887-1950)》。张教授从语文教育发展史的角度梳理了“语文”一词的流变,从学理上辨析了关于“语文”的各种阐释的源头,还原了“语文”的本义,即“语言与文字,也就是口语和书面语”。

在这篇影响巨大的论文中,他认为:

“‘语文’一词产生于19世纪末,1887年张之洞首用,在解放前已是一个常用词了,但作为中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课程名称的时间较晚。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称为“国文”课一科,传授的仍是历代古文。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中学仍设国文课,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联名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了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甚至扩张到其他国家的一门主课。”

梳理以上文章脉络,我们不妨得出结论:“语文”这个学科名称,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先贤提出来的,尤其是叶圣陶先生,他才是“语文”这一学科的真正“鼻祖”,没有他的大力倡导,我们的“语文”学科究竟叫“张三李四”还是叫“王麻子”,还真难说。(未完待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