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到来多了一个喜欢冬天的理由(季节的交换从来不打招呼)

立秋节气,预示着秋天的开始我们即将告别这个炎热的夏天,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你的到来多了一个喜欢冬天的理由?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你的到来多了一个喜欢冬天的理由(季节的交换从来不打招呼)

你的到来多了一个喜欢冬天的理由

立秋节气,预示着秋天的开始。我们即将告别这个炎热的夏天。

苦熬终于到头了。这个夏天也真是太疯狂了,每每看中央台天气预报图,我们这里几乎天天红得发紫,动辄三十七八度,耐力十足特别持久。多少人终于懂了“酷暑难当”是什么一种滋味。立秋的到来怎么说都是一个好消息,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会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毕竟难以抵挡逐渐凉爽的大趋势。“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不知不觉中已经细数了十二个节气,地球围着太阳整整跑了半圈。它的到来标志着按时令来算,意味着二十四个节气走完了整整一半,走过了春,也走过了夏。开始迈向秋,准备朝着冬去了。时光匆匆如流水,一刻不停留,更好懂什么是光阴似箭,什么是日月如梭。

立秋有三候。一侯是立秋之日“凉风至”。“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凉风是西风,谁念西风独自凉。西风是肃清之风,肃清就是收敛,秋天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敛聚。五日后迎来二侯“白露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凉风来,露珠晶莹变白,白是秋的标识。但露尚未凝滞,还能在阳光下滚动,非“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之露。不过万物有情,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亦成一种壮美悲怆。再五日是三侯“寒蝉鸣”。“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这是曹植的诗。古人硬要分辨寒蝉小而青紫,其实应是蝉们秋凉后发声困难,知生命将尽的变声凄切。碧树未摇落,寒蝉已悲鸣。

自古悲秋皆寂寞。如果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过后,天地始肃,落叶纷飞,不免引起别离愁绪,这是温差变化带给我们的身体感受,其实,正是这一眼望穿的黄色,给了我们希望,立秋,是个预示收获的节气,这一年的辛苦,是这时望得见的结果。结果的好坏,都是一种的收获,好的结果,不负努力,不负时光,坏的结果,是规避来年更大投入失败的警示,感恩,这一次的失败,才有更好的辉煌。

人总是会面对消逝而去的时光面前心中升起异样的感觉。不全是伤春悲秋,也不全是感慨时间走得太快,就是有点一下子骨鲠在喉的意思。正好出差,坐在车中,车行驶在路上,车窗外依然骄阳似火,夏的热情依旧不减。不知道算不算是垂死挣扎。即便不是,也是强弩之末。但也不能小瞧,依然余威猛烈,树木纹丝不动,空气中带着燥热。从清晨起床,就没有感受到一点清爽,车载空调呼呼喘着粗气,才让人忘记烈日的炙烤。这次参加的会议有点特别,是新一届委员会的改选,预计会有旧人去新人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还是大自然好,静默无言,季节的交换,从来不打招呼,它总是静静地来,悄悄地走,从容不迫的从一个季节到下一个季节。道法自然,人生也应该是如此,该来的就会来,要过去的留不住。渐行渐远渐无书,夏的消息肯定消失在时间里。秋已来,万物还沉浸在夏的狂欢里。“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夏末已至,再见时,又是一年。想起辛弃疾的那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就不说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了。诗人们渲染的大都是无边落木萧萧下带来的愁绪。不过公正地说,虽然秋风秋雨愁煞人,但秋天其实还是最美的季节。春华夏长之后就是秋实,大地硕果累累收获满满,因为酷暑的渐行渐远,天高气爽,生命有了最美的颜色。霜林醉红,丽日高照,长空如洗,云淡风轻。天宇变得深邃旷远,明净疏朗,朵朵白云伸手可摘。秋景、秋色、秋声、秋意、秋美启迪了古今诗人的灵感,留下无数辞赋华章。

立秋,原本就是生命的一个分水岭,由浮躁而稳重,由张扬而内敛,由狂热而柔和。从春走过夏再到秋天,不再梦想,而是成熟。不经历冷雨的煎熬,不接受苦难的洗礼,生命是不会成熟的,不成熟的生命是不可能拥有最绚丽的色彩的。秋天是个好时节。秋夜明,秋风清,秋月白,秋水长。秋高气爽,秋明空旷,秋波横流,秋爽媚人,秋怀难耐。金灿灿,黄澄澄,沉甸甸,香喷喷。如此理解收成之季才好。“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唐朝刘禹锡这么说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