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试讲教学设计(名师课堂王道英)

陋室铭试讲教学设计(名师课堂王道英)(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3、当堂背诵短文

4、加强朗读指导,提高朗读能力

能力目标:1、以读促品,以品带读,读品结合,理解主旨。

2、通过讨论、资料助读,理解句子的内涵。

3、理解托物言志、比喻起兴、类比自况、引用名言的作用。

德育目标: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志趣情怀,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以读促品,以品带读,读品结合,理解主旨

2、能译读课文,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三、教学难点:理解托物言志、比喻起兴、类比自况、引用名言的作用,体会文章精致的表达。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 一 >导入:同学们,这是我们班的两幅立轴,康星同学的立轴书写的是“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张韵同学的立轴书写的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你们认为哪副作品上的字更适合作为座右铭呢?为什么?

< 二>解题: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是歌功颂德的文字,一般都是用韵的,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朗读课下注解铭的定义,圈画词语:警戒自己、歌功颂德

<三 >作者简介:1,简单介绍生平(见投影)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20多年,《陋室铭》就是他被贬至安徽和州所写。

2,联系作者的作品《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知晓刘禹锡的漫长的贬谪生涯、辛苦辗转,联系《秋词》让学生体会作者是一个心气极高、进退自如的诗豪。

<四 >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要求:学生散读课文,注意投影上给定的字音,能流畅地朗读全文

全班集体朗读

2、读准节奏

要求:教师作出示范,学生自由读课文,要能读出节奏

学生个别示范读,其余学生、教师作点评。

3、读准虚词“之”

投影: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指导朗读:读准虚词,文言的味道就读出来了,前两个“之”,作用是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要轻读,后一个“之”,用在反问句中,语气强烈,要重读。

学生练读

< 五 >译读课文:读懂全文句意

要求:译读课文,疏通文意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有效的方法,请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与老师补充的注解,大声译读全文。

投影:在:在于。

名:出名,有名。

则:就是。

灵:灵异,神奇。文中作动词,意思是成了灵异的水

乱:使.......扰乱

劳:使.......劳累

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古代用来写字的木简。这里指官府的公文

注:文中把丝竹解释成:琴瑟、箫管等乐器,个人觉得概念有误,还是琴瑟、箫笛等乐器比较妥当。

当堂检测:要求学生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孔子云:“何陋之有?”

< 六 >品读课文:解读作者对陋室的多角度描绘,体会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1、找出文中作者描写陋室的语句,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的?

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

2、品读“室中景”

“上”“入”用了拟人手法,化静为动,请你由“上”“入”联想开去,结合原句,展开想象,描述陋室的环境。

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这样的环境吗?

板书:环境清幽

指导朗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品读“室中人”

古人云“欲知其人先观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与作者交往的都是文人、名士,可见作者是什么人?大家在一起谈论会什么?为什么而高兴呢?

小结:作者是一个情趣高雅的人。

板书:情趣高雅

指导朗读:“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品读“室中事”

(1)品读实写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对今人弹琴做调查:班上会弹琴的请举手,知道弹琴能考级的请举手

小结:今人弹琴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自己拥有一项技能,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盼望把琴声留给舞台,那古人呢?

投影: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江上琴兴

( 唐 ) 常建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思考:古人为何要在皎皎明月下、凄清的江风中独自抚琴?

小结:作者也是如此,弹琴能让一颗被俗务缠绕的心完完全全地安静下来,彻彻底底地放空。

思考:刘禹锡不信佛,为什么要阅读佛经?

资料助读:

投影:我常常想,浩如瀚海的佛教经典,其实是在讲心灵的种种尘垢和种种磨洗的方法。

——(台湾)林清玄

(2)品读虚写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思考:丝竹出现在什么场合,代表着什么生活?案牍出现在哪儿,代表着什么生活?

小结:作者只求内心的宁静与洁净,根本不把富贵与功名放在心上,一定是个心灵清雅的诗人。

板书:心灵清雅

指导朗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小结:在作者的眼中,陋室环境优雅,室中人情趣高雅,心灵清雅,这样的陋室不简陋,这样的陋室蓬荜生辉,所以作者自豪地说自己的陋室——“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啊!

板书:惟吾德馨

6、拓展连接,再次体会“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刘禹锡响亮的人生宣言,他坚定地传达出作者追求的是简朴、雅致的生活。

这种生活和喧闹无关,和繁华无关,和富贵无关,和权势无关,他是颜回的(投影,学生读)——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它是五柳先生的(投影:学生读)——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这就是作者追求的“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板书:安贫乐道,不慕名利

安贫不是喜欢贫困,更不是追求贫困,而是贫困到来时,不苦恼,不纠结,内心不被惊扰,因为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洁净,人才能在生活中陶醉!颜回如此,五柳先生如此,刘禹锡亦如此!

7、请全班学生带上深深的陶醉之情背诵这节文字

8、小结:作者借描写“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来表达自己不慕名利的情操,安贫乐道的情怀,这种写作手法就叫托物言志。

板书:托物言志

<七 >研读课文:理解文章精致的表达技巧

思考讨论:除了描写陋室外,课文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几处描述和表现“惟吾德馨”的主旨相关吗?

1、讨论第一处后,明确:作者用比喻起兴,把山、、水比作陋室,把仙、龙比作德馨,山、水有了仙、龙就“名”就“灵”,陋室有了主人的“德馨”哪来简陋?顺着山水句,应该这样说“室不在陋,有德则馨”原文表达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更加灵动,更能表现主人的陶醉与自豪。

板书:比喻起兴

2、讨论第二处后,明确:作者将自己的陋室与诸葛亮、杨雄的陋室想类比,又将自己与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以名人自况,既赞美了自己的陋室,又表达了要和诸葛亮、杨雄二人一样具有伟大的志向,高尚的情操,即要“德馨“。

板书:类比自况

3、讨论第三处后,明确:作者引用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话来反诘,陋室因为“德馨”而“不陋”必然是确信无疑的了,该句式是个反诘句、宾语前置句,肯定之上又多了几层肯定的意味,和原句相比,作者又故意省略“君子居之”,既表现了作者的谦虚,又满含要做一个君子的期待,表达是多么精妙!

板书:引用反诘

小结:这三处,作者没提到“陋室”却处处在写“陋室”,没提到“德馨”却处处在表现“德馨”,表达是多么得精致,情操感人,表达引人,真正文质兼美!

< 八 >结语:一千多年前,刘禹锡凭借着千古名作《陋室铭》唱响了他的人生宣言,作者住的是陋室,却为后人建筑精神的华厦,他让无数的读者感悟到:

投影:生活的清贫

决不能阻挡

精神的富有

拥有高尚的情怀

宽广的胸襟

就拥有

丰富多彩的精神广场

这时,清贫的物质世界

顿时

会对你展现异样的光彩

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九 > 放声诵读出你心中的《陋室铭》,在朗朗的书声中结束这节课。

王道英:陋室铭》教学反思

之所以选择这节课作为公开课,和我的一段个人经历有关,2007年,我来到宣城十二中任教,从一个乡村小镇,来到宣城这样一个大城市,工作节奏猛然加快,家庭原有的生活节奏全被打乱,最让我纠结的是,经济极度窘迫却要面临着买房的压力,物质的重压苦苦折磨着我,一度我特别烦恼,但幸而摆脱。事后再来想一想,在商品泛滥,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只有拥有内心的宁静与洁净,才能正真拥有生活,诗意地栖息。而刘禹锡的《陋室铭》,恰恰是教给后人,怎样在贫困中让心波澜不惊,与我心有戚戚焉。选择这篇课文,是对往事的祭奠,也让我深悟,教语文有时就是教生活。

言归正传,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因而我将课堂最大程度地交给学生,让学生由“学会”步向“会学”。将掌握文言词汇,译读、背诵全文,理解短文的主旨,设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比喻起兴,自况名人、引用反诘等写法,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处处不提陋室,处处写陋室;处处不提德馨,处处表现自己的德馨,精致的表达是本文入选“古文观止”的又一原因,因此我把理解托物言志、比喻起兴、类比自况、引用名言的作用,定为教学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下二点:

一、追求课堂的深度

刘禹锡的《陋室铭》流传了千百年,聊聊八十一字,作者用凝练工整的语言表达出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如何让学生读准、读懂、读透,透过文字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作品的情感,在感动中提升自己的价值取向?我将读作为课堂教学的生命线,通过各种层次的读、不同要求的读、不同形式的读、不同目的的读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深深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具体做法如下;

< >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要求:学生能正确地流畅地朗读全文

2、读准节奏

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要能读出节奏

3、读准虚词“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何陋之有

< >译读课文:读懂全文句意

要求:译读课文,疏通文意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有效的方法,请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与老师补充的注解,做到能大声译读全文。

< >品读课文:解读作者对陋室的多角度描绘,体会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1、找出文中作者描写陋室的语句,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的?

2、品读“室中景

指导朗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品读“室中人”

指导朗读:“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品读“室中事”

(1)品读实写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品读虚写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指导朗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我设计品读环节的初衷是,以读带动品,以品促进读,读品结合,相得益彰,同为螺旋形上升。但是反思这个环节,我做得有点仓促,“品”得不够到位,学生对怎样读,还是拿不准。

< >请全班学生带上深深的陶醉之情背读这节文字

< >研读课文:理解文章精致的表达技巧

思考讨论:除了描写陋室外,课文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几处描述和表现“惟吾德馨”的主旨相关吗?

初读、译读、品读、背读、研读,每一种层次的读,要求不一样,方法不一样,目的不一样,我想启发学生打开一扇又一扇的门,走进文本的最深处,和文本亲切对话,触摸到作者最本真的思想。

但是反观这节课,在品读、研读环节我预设的愿望过强,总是想把我的理解交给孩子,千方百计地想让他们接受,导致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不强,学生多半是被我强牵着前行。让课堂多一些生成的精彩、多一些思维碰撞的火花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追求课堂的温度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留下的这篇名作距今一千多了,尽管年代久远,但文本永远是鲜活的生命,它跃动着作者熠熠生辉的思想。刘禹锡本人与他的情怀活在灵动的文字中,穿越千古,真实可感。我一直认为,阅读的本质是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学生在阅读中,一旦想多方位对话,一旦能多方位对话,文字与作者就都活了。当交流能悄无声息地进行时,语文课堂就有了温度。

为了营造对话环境,让语文课堂”升温”,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新颖的导入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铭”的文体形式,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铭”的特点,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班上张贴的同学们自己书写的书法作品为例,自然的引出“铭”,了解是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激发学习兴趣。

<二>立体化的简介

介绍作者时不仅告知籍贯,生卒年,生平、作品、背景,还联系作者的两首诗道出他奔波辗转的一生和豪迈乐观的个性,这种立体化的介绍让学生与刘禹锡的距离一下就靠近了。

<三>巧妙的设疑

精心设计问题:找出文中作者描写陋室的语句,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的?“上”“入”用了拟人手法,化静为动,请你由“上”“入”联想开去,结合原句,展开想象,描述陋室的环境;古人云“欲知其人先观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与作者交往的都是文人、名士,可见作者是什么人?大家在一起谈论会什么?为什么而高兴呢?今人弹琴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自己拥有一项技能,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盼望把琴声留给舞台,那古人呢?刘禹锡不信佛,为什么要阅读佛经?除了描写陋室外,课文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几处描述和表现“惟吾德馨”的主旨相关吗?……

每次对话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对每一句的理解中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作者到其他圣贤,从景-人-事,从表达技巧到志向情怀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学得精透、悟得深刻。

<四>温馨的助读

前面已经说过,阅读的本质是阅读的主体——学生与课本的对话,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学生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所以,高明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多方位搭建对话平台。否则,文字就是冰冷的方块,激不起学生半点的共鸣,学生被迫成了世上最冷漠最可悲的读者,何况,千年前的作者与文字会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陌生感。

为了让学生顺畅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我共在三个环节用七篇古诗文作助读,尤其是品读环节,琴与金经早就成了中国的文化符号,有了丰富的内涵,但是孩子们经历有限,他们不懂,正如当年的我们,恰当的资料助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这类文化符号,走进作者的内心。为了帮助学生们深刻体会安贫乐道,我又联系到《论语》中的颜回与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在学生们郑重地缓慢地朗读中,我相信刘禹锡其人,刘禹锡其文,刘禹锡其情——安贫乐道,不慕名利都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和试卷上的标准答案,他们与学生靠得很近很近,彼此能听见呼吸吧!

<五>诗意的结语

  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他一千多年前唱响的人生宣言,时光已经逝去,斯人已经走远,刘禹锡的陋室早就毁于炮火之中,后经重修,虽然站立在和县的大地上,但早已经不是当年的陋室了,但是不必遗憾,因为作者早已经告诫后人,该怎样在自己的心中构建精神的华厦。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商品经济的大潮有时真把人冲得晕头转向,如何保留自我,坚守自我,提升自我,身居陋室,心灵不陋?我选择诗意地结语,希望能起到一点点启示的作用,而学生们整齐响亮的声音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他们愿意做洁净的莲花一朵。

反思这一点,我自认为是成功的,也得到了同行们的肯定,这又让我坚定了自己的方向,语文老师一定要深入文本,苦心经营,懂得教什么,懂得怎么教,如果仅仅抱着教参不放,自己都会乏味。

2014年10月,宣州区杨和平语文名师工作室成立,这是我区语文教学界的一件盛事,本人有幸成为工作室的一名成员,现阶段,我们研究的方向是古诗文教学,特意选择这一课,希望同仁们能从我的课堂中发现不足,吸取教训,纠得偏差。若能起到一点点投石问路的效用,我就幸而乐之了。

感谢宣城市第十二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杨和平校长的点评与鼓励,感谢年轻有为的宣城市教坛新星吴梅梅老师的帮助与鼓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