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的原因(1999年南联盟使馆被炸)

在中国,德国的形象大部分时间都很不错,球迷、车迷、军迷,都对德国挺有好感。

其实在官方层面,中德也是老朋友。

中国和德国的合作能追溯到100多年前的清末,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国力很弱,为了强军,中国在欧洲采购军火,包括陆军步枪、弹药、火炮以及海军的“铁甲舰”。

中国当时购买的主要是德国货,因为德械物美价廉,而且德国人愿意转让技术。

中德友谊一直持续到二战,两国在二战初期还有军贸和军训合作,直到纳粹和日本联盟后,中德之间的军事合作才中断。

此后一直到冷战时期,除了东德外,中国和西德的关系并不密切。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世纪末。

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的原因(1999年南联盟使馆被炸)(1)

在千禧年之交,被誉为“中国人们老朋友”的德国总理施罗德积极发展中德关系,带领德企在中国投资,让两国关系上了新台阶。

施罗德是中德友谊的见证者,更是德企入华的带头人,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他1999年第一次访华时,却遭到了中国政府的冷遇,而这也是事出有因。

施罗德当时从欧洲飞来,飞了十多个小时,结果落地时没有任何欢迎,他带着手下和中国政府领导人见面,双方没有达成任何协议,28个小时候后就匆匆回国。

按理来说,这次冰冷的访问会让两个正常国家外交降温,可是施罗德却很开心,他曾说:“1999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能让我的专机落地,已经给足德国面子了。”

施罗德带着“胜利”的消息回到了德国,半年后再次访华,这次受到了热烈欢迎,两国政府签署了大量经济合作协议。

1999年5月正是科索沃战争期间,施罗德为什么要跑到几千里外的中国访问?当时德国是个什么状态?施罗德1999年的表现对中德关系又有何影响呢?

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的原因(1999年南联盟使馆被炸)(2)

一、冷战结束,欧洲需要“松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军五巨头,即后来的“五常”国家牵头建立了联合国,规划出了看似美好的战后秩序。

但其实在当时大国政治家们眼中,“五常”也是徒有其表,真正决定全球话语权的只有美苏。

美苏在1949年后爆发冷战,两国各自建立武装团体——北约、华约,并沿着中欧分界线进行对峙,一对峙就是半个世纪。

冷战时期,美苏都尽量削弱欧洲,比如同为“五常”的英、法,地位上和美苏相差甚远。

此外,美国和苏联还带动亚非拉殖民地独立热潮,到70年代彻底把英法等欧洲国家耗费300年建立的殖民帝国全部解散。

至于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经济上虽然得到了发展,但是并无自主权,军事上更是“低能”。

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的原因(1999年南联盟使馆被炸)(3)

当时除了法国外,整个北约被美国驻军,军事工业也被严格限制,甚至在内部进行细致分工,一国造车、一国造方向盘,难以自成一体。

西欧各国在冷战的阴霾中忍耐着,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北约成员们摩拳擦掌,要重寻久违的“自由”。

很快,在英法德这些大国的牵头下,欧洲开始加快统一联盟建设,内部放开关税,甚至统一货币,让欧洲成为一个媲美美国的超级经济体。

在这期间,德国人也非常积极,原因无他,德国是欧洲综合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打造一个欧洲共同体,能让德国享受整个欧洲市场,德国工业品的竞争力能保证德国在贸易中处于优势。

但欧洲的联合发展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不想看到强大欧洲吸走本国的资本,更何况俄罗斯还存在,而且依然强大,美国希望欧洲能继续充当自己对抗俄罗斯的前线。

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的原因(1999年南联盟使馆被炸)(4)

欧洲国家自然不愿意继续被美国控制,所以在90年代初,德、法就积极发展和中国、俄罗斯的关系,希望能打开东方的市场。

无论是德国总理科尔,还是继任者施罗德,都把对华关系放在重要位置。

90年代末,欧洲正式启动“欧元计划”,1999年1月1日,欧元区成立,欧洲货币成为世界上最热的货币,美元的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美国华尔街着急了,于是乎,美国政府希望发动一场有限战争,来打击欧洲经济,让欧元贬值,保持美元的霸主地位。

当时欧洲只有巴尔干地区还有“火星”,虽然南斯拉夫各部分已经独立,但南联盟的“科索沃省”还在闹独立,当地人和政府发生冲突。

美国就以此为由头,拉着全欧洲一起干涉科索沃问题,最终引发科索沃战争。

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的原因(1999年南联盟使馆被炸)(5)

二、北约“误炸”中国使馆,施罗德前来道歉

科索沃战争,是20世纪欧洲爆发的最后一场冲突,也是中国外交史上难忘的一次灾难。

当时,因为南联盟和科索沃游击队发生冲突,美国带着北约以空袭的方式支持科索沃独立。

起初,北约只空袭科索沃境内的南联盟军队,而在1999年4月之后便开始空袭南联盟全境,南联盟的军事设施、交通枢纽、政府机构都惨遭轰炸。

在北京时间1999年5月8日早上,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更是遭到美国B2轰炸机袭击,三枚导弹炸穿大楼,造成3人死亡,十几人不同程度受伤。

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的原因(1999年南联盟使馆被炸)(6)

这次事件引爆了世界舆论,尽管北约方面以“看错地图”为理由,说这是一次误炸事件,但中国政府并不接受。

此事让中美关系,甚至中欧关系掉到了冰点,中方要求驻美大使馆向克林顿要道歉,不能含糊。

对于此事,欧盟内部意见不太统一,民间媒体都是为美国说话的,毕竟当年中国还没发展起来,国际话语权并不太大。

英法也对此事不太重视,只有德国政府重视这件事。

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的原因(1999年南联盟使馆被炸)(7)

德国是欧洲经济领头羊,德国人也不想在外交上仰人鼻息,当时德国正在开发中国市场,最害怕这种事出来挡路。

于是在“五八事件”发生三天后,德国总理施罗德立即奔赴北京,向中国领导人解释事件,并代表欧洲道歉。

1999年5月12日,德国政府专机到达北京首都机场,施罗德此次轻装简从,仅仅带着几个最得力的助手,负责安排行程、制定安保计划、同声翻译等工作。

但施罗德下飞机时,首都机场上空空如也。

按照惯例,一国元首来访,中方应该由外交部准备欢迎典礼,有军队、政府、民间三个欢迎团体。

但是5月12日,迎接施罗德的只有北京的冷风,北京市政府只派遣了部分官员欢迎了他,施罗德团队感受到了中国政府的“轻慢”,有点不满。

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的原因(1999年南联盟使馆被炸)(8)

施罗德却说:“谢天谢地,中国政府让我的飞机降落就已经很幸运了,我可不再奢求什么。”

施罗德深知,“五八事件”正在中国发酵,大批学生和市民在游行,并包围美国驻华大使馆。

在这种时候,中国政府不可能给德国人安排欢迎仪式,因为德国也是北约的一份子。

但是中方也展示了友好,施罗德见到了时任中国总理朱镕基,两人在中南海进行了会谈,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但肯定和科索沃事件有关。

施罗德晚年曾回忆过这次会议,他说:“整个会面很严肃,没有在往常举行会面的大厅内开会,而是在一个小得多的客厅里,十几个人在一起谈论事情,现场记者很少。”

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的原因(1999年南联盟使馆被炸)(9)

这次会面后,中方没有再为施罗德安排什么活动,没有参观景点,没有访问工厂、学校,施罗德在北京住了一晚,第二天就坐飞机回了德国。

虽然看似“不受待见”,但是施罗德心里是很开心的,因为这次会面让德国撇清了和“五八事件”的关系,让中国把德国甚至欧洲从中美的冲突里挪开。

等到施罗德回到欧洲后,科索沃战争已经基本尘埃落定,南联盟被炸得七荤八素,战争在6月初就结束了。

另一方面,虽然中国和美国的外交冲突也在持续,但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最终认怂,在中国大使馆的吊唁簿签字道歉,“五八事件”暂时告一段落。

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的原因(1999年南联盟使馆被炸)(10)

三、中德合作大势所趋,施罗德为德企打开大门

“科索沃战争”这场欧洲20世纪的最后的冲突结束后,施罗德在世纪末再次访问中国。

1999年11月,时隔半年,施罗德带着一个庞大的代表团来到北京,中国政府为其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两国首脑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会谈,一切都按最高规格接待。

施罗德此行不是一般的国事访问,他带着一个大投资团队,包括德国本土汽车、机械、电子企业的顾问团,以及银行和其他风险分析专家。

德国想要在中国大规模投资,第一期就包括200个大小不一的投资项目,第一期投资基金超过15亿美金,大部分由德国银行贷款。

在当时的中国,因为人力资源便宜,地价低,加上市场广阔,只要投资,基本上几年就能实现盈利。

根据21世纪初中国媒体的记录,施罗德在1999年的投资计划,后来给德国企业带来了上百亿美金的回报。

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的原因(1999年南联盟使馆被炸)(11)

当然了,中国政府也没有闲着,德国来投资,来赚钱,自然是好事,但这场买卖不能只让德国受益。

由于德国的工业技术在全世界较为领先,尤其是汽车工业和重型机械,属于第一梯队。中国政府在批准投资的同时,要求德国企业转让部分工业技术,其总价值近50亿美金。

当时,中国正在给国内的大型企业升级换代,80年代,中国就大量引进了日本技术,到了90年代,德国拿过了日本的接力棒,对华进行技术输出。

在施罗德的任期内,德国企业对华投资在逐年增加,2004年投资总额超过100亿欧元。

德国市值前30的大企业,25家在中国有投资产业,著名的大众、西门子、拜耳把厂子开到了中国,珠三角、长三角、东北的辽宁地区都有德企,其总部设在上海和北京。

在那之后几年,德国和中国的贸易额连年上涨,几乎每年增长20%以上,到了2004年施罗德卸任前,中德贸易额已经超过550亿欧元,中国成为德国在亚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的原因(1999年南联盟使馆被炸)(12)

在德国国内,施罗德为中德发展开启了新纪元,德国资本界对他很满意,这让施罗德的支持率有所上升。

可当他回到国内后,施罗德执行的一些改革败掉了他的好感度。

他当时想削减掉冷战时期为了维稳而滥发的福利,比如高额的失业金、养老福利,以及几乎免费的教育,可这些行为引起了民众的抗议。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德国人喝惯了糖水,突然喝白开水,肯定会感到不适。最终,这些改革让施罗德失去底层支持,而且难以挽回。

在2003年,施罗德和希拉克联合反对美国打伊拉克战争,美国便不再支持他连选连任了。2005年,施罗德大选败给了女强人默克尔,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的原因(1999年南联盟使馆被炸)(13)

四、终其一生,施罗德都支持东方

施罗德失业了,但好在他和俄罗斯政府的关系不错,普京邀请他进入俄罗斯天然气总公司任职,这位德国前总理成了一个白拿薪水的吉祥物。

不过,施罗德退休后几年仍然活跃在政坛上,除了批评德国政治外,主要活跃在中俄两国。

施罗德在欧洲算是个“亲东方”的领导人,多次帮俄罗斯说话,还非常支持中国崛起。

作为回报,俄罗斯给他一份优秀的工作,而中国则在2008年邀请他参加北京奥运开幕式观礼,中方给了他国家首脑级别的待遇。

施罗德对华如此友好,其实也是有渊源的。

这位平民政客生于二战,成长于战后的经济危机里,是个苦孩子出身。

在70年代,施罗德加入社会民主党,开始从政,这个党比较左翼,后来曾去社会主义世界访问,施罗德就在1972年到访中国,曾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的原因(1999年南联盟使馆被炸)(14)

对于这次中国之行,施罗德终身难忘,他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感到惊奇,也对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感到敬佩。

所以在后来当上州长甚至当上总理后,施罗德仍然重视中国,他见识过中国的生命力,所以笃定中国会复兴。

近些年,美国在国际上围堵中国,施罗德对此非常失望,他多次在德国的媒体上抨击“中国威胁论”。可因为频繁帮中国说话,他甚至引起了德国媒体的反感,惨遭封杀。

但是施罗德保持本色,大方参与中国举办的活动,他说自己对政治的判断是基于经验和魄力,而现在的欧洲政治家们只会“站队”,这种无能迟早会害惨欧洲。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跨世纪德国总理施罗德》,王建南

2、《施罗德说"不"稳固政权》,潘琪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