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庆讲诗经(讲解华夏古文化第四讲)

家在黔灵甲秀间

四讲雅乐天籁音 郑声紫夺朱

一,葛天飞唱

在7000多年前葛天氏部落正在进行“乐舞”,三个人操牛尾边舞边歌唱八支曲子,围在四周的千人跟唱,部落里万人和唱。这就是“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的远古故事。“葛天氏”是袭伏羲之名的三皇时的帝王,又是中国音乐,歌舞的始祖。葛天氏还有一大功劳就是用葛滕制麻做成衣服,所谓“始服衣裳”是也。《诗经.采葛》诗:“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说的是两名相恋青年男女采葛,一天不見犹如三个月不見面一样。说明采葛制衣已很普及。

《史记.司馬相如传》中说“奏陶唐氏(唐尧)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葛天氏之乐》是中国音乐,诗歌,舞蹈,剧目,农牧业和养生业的重要源头。后世称“葛天文化”,它是炎黄文化,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葛天氏被尊为华夏音乐始祖,葛天氏故里,河南商丘宁陵县誉为中国音乐,歌舞之乡。

二,雅乐天籁音

在上古“五帝”时期,音乐是教化臣民的重要工具,历代帝王都要胄子(长子或继承人)掌管典乐。最著名的乐曲是舜帝时的“韶乐”和夏朝的“夏乐”。周朝立,周武王命周公姬旦制礼作乐,即各类王室贵族活动中的礼仪和典礼音乐,这部份乐舞就是所谓“雅乐”。雅乐主要有《郊祀》《尝禘》《食飨》《大飨》《乡射》《王师大献》《行軍日设》七类。雅乐要配歌词,这些歌词大都被孔子选入《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颂”。雅乐乐器主要是“编钟”和“编磬”,其它有“特钟”,“特磬”,“祝”,“敔”,“古琴”,“搏拊”,“鼓”,“篪”,“埙”,“笙”,“瑟”,“排箫”等。

徐元庆讲诗经(讲解华夏古文化第四讲)(1)

徐元庆讲诗经(讲解华夏古文化第四讲)(2)

徐元庆讲诗经(讲解华夏古文化第四讲)(3)

早期雅乐来源于远古图腾及巫术等宗教活动的乐舞,多有来自大息然的声音,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因而有“天籁之音”之说。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雅乐变得庄严神密而又沉闷呆板,逐渐被民间音乐所取代,难怪孔子说是“礼崩乐坏”。到了汉朝,成立专门机抅“乐府”,负责雅乐类宫廷音乐的传承。雅乐对东亞文化影响很大,日本,朝鲜,越南都有各自的“雅乐”。

三,郑声紫夺朱

有一句成语叫“恶紫夺朱”,典出《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郑声之乱雅乐也。”古人认为紫色是杂色,朱乃红色,是正色。紫夺朱意为以邪代正。这句成语的意思是淫邪的郑声(紫色)代替了典雅纯正的雅乐(红色)。上面讲到春秋战国时,雅乐渐被民间音乐取代,连贵族都去听“俗乐”,如《乐记》所载“魏文侯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睡觉),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这里讲的郑、卫之音指流行于郑国,卫国的民间音乐,俗称“郑声”。论语中多处指责“郑声”是淫邪低俗之声。

在古代,雅乐是和诗,尤其是和《诗经》配合在一起的,诗是可以歌唱的。到了汉代,汉赋兴起,雅乐归入宫廷音乐,由“乐府”掌管。到了汉未魏初,建安文学兴起,传统的乐府诗从四字一句渐成五字或七字诗,诗歌进入民间,尤其是进入歌舞伎馆,雅乐逐渐退出舞台。到了唐代西域胡曲进入华夏,各类曲牌达一千多种,雅乐只保留在宫廷里,在民间已无市场。近年来,谭盾等音乐家搞复古的“雅乐”,使我们还能欣赏到二千多年前古乐的韵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