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十岁的女孩(10岁女孩感觉被大家崇拜)

新疆晨报讯(文/ 记者 石丰森 李雯 通讯员 刘振国 图/网络截图 )小朋友拿着家长的手机看视频玩游戏,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殊不知,小家伙们这样玩游戏也有“风险”,这不,在克拉玛依,一个10岁的女孩用妈妈的手机在一娱乐直播互动平台观看直播时,将母亲银行卡中两万余元给主播打赏,还有一个8岁“熊孩子”玩游戏充值刷走妈妈卡中9800元。

为什么十岁的女孩(10岁女孩感觉被大家崇拜)(1)

为什么十岁的女孩(10岁女孩感觉被大家崇拜)(2)

8岁“熊孩子”玩游戏充值刷走妈妈卡中9800元

“我的信用卡一直放在钱包里,卡里的9800余元却不见了,我怀疑信用卡被盗刷了。”上周,40岁的哈女士向克拉玛依市公安局三环派出所报警,希望警方能帮助她找回丢失的9800元钱。

接警的刘警官说,哈女士银行卡未开通短信提醒业务,是到银行查询时才发现少了9800元。“发现钱丢失,哈女士以为是家人刷的,但询问后并没有。”

“在银行查询时,哈女士打出了交易的明细。”刘警官说,在明细上他们看到,9800元钱从2月份起共分十余次被刷走,每次的金额从500~2000元不等。他说,根据以往受理的信用卡盗刷案中,嫌疑人一般是一次将受害人卡中钱盗走。

了解到哈女士家的孩子平时用大人手机玩游戏,有时会用微信支付购买一些装备,民警便询问哈女士,有没有可能是孩子玩游戏时把钱刷走了。

“不可能吧。”听到民警的分析,哈女士说。

随后,民警叫来了哈女士8岁的儿子军军(化名)进行询问,军军承认迷上网络游戏,用妈妈卡中的9800元的购买装备的事。

“哈女士的银行卡和手机微信捆绑在一起,军军知道哈女士的微信支付密码。”民警说,军军玩游戏时,开始用的是一些免费的装备,后来发现购买装备可提升实力,便有了充值的念头,因为军军年龄较小,对钱的概念较为模糊,只知道充钱后游戏等级提升了,没想到花费了9800元。

无独有偶,克拉玛依10岁的芳芳(化名)在一个娱乐直播互动平台观看直播时,将母亲银行卡中两万余元给主播打了赏。

“我们是今年2月20日左右接到芳芳母亲报警的,称自己银行卡中2万元被女儿通过微信支付的方式转走,钱是打赏了一位男主播。”刘警官说,芳芳母亲希望他们能帮忙要回女儿转走的2万余元。

芳芳说,是朋友告诉她直播平台好玩,便拿着母亲手机登录了。

“我进入直播房间,看到一个帅帅的主播,大家都挺欢迎我加入的,说话也挺好的,有种被大家崇拜的感觉。在直播房间聊天时,大家要我给主播打赏一下,我自尊心挺强的,便先后通过微信支付的方式充值了2万余元,购买了东西,打赏给主播。”

据介绍,这两件事情中,孩子能刷走家长卡中的钱都是记住了支付密码,“孩子都是平时看父母发微信红包或微信支付,无意中看到了微信支付的密码,记住了。”民警说。

记者体验 :”收费环节多 游戏扣费简单

那么在手机上玩游戏时,收费项目是否很多,怎么收费呢?记者下载了几款小朋友热衷的手机游戏进行体验。

在“滑雪大冒险”游戏中,一死亡就会提醒购买“复活火箭”,每次6元,商城中还有服装、战车、技能、地图、金币等消费项目,费用多为6元和12元。

“爸爸去哪儿”游戏中,只要人物一死亡,就需要20颗钻石来“复活”,玩家的角色、坐骑选择需要支付50颗至300颗钻石。而被当做货币的钻石也不便宜,680颗钻石售价68元。

神庙逃亡2、保卫萝卜、小黄人快跑、捕鱼达人、开心消消乐、跑酷等热门游戏都存在消费的项目,扣费过程也基本一致。点击购买之后,页面自动跳转到支付页面,输入密码就可以成功支付了。

新疆晨报记者通过实验了解到,游戏支付的方式通常有三种: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和话费支付。前两种方式在支付时都需要密码,而电话扣费只需要一条短信验证码,部分游戏甚至可智能识别短信验证码,不需要手动输入,有了验证码即可成功支付。

通讯公司不予退还 游戏公司视情况而定

孩子玩游戏过程中,购买了道具或装备,游戏客服和通讯公司是否会进行返还呢?新疆晨报记者联系了三家游戏客服和扣费的通讯公司。

“神庙逃亡2”客服解释,话费支付之前游戏页面都会弹出“确认”窗口,“我们在操作流程中都履行了告知用户即将产生支付的职责,如果是孩子误操作,我们会视情况而定是否进行赔付。”

“爸爸去哪儿”客服工作人员刘先生说,游戏运营过程中,他们会偶尔接到客服投诉。“如是孩子误操作,我们一般会直接退还费用,短代扣费(扣话费)每笔一般不会超过30元。”他说,退还费用也与支付方式有关,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可以线上退还,但话费支付的退还需要由通讯公司决定。

新疆晨报记者咨询了三家通讯公司,客服人员均表示,曾接到过类似的反映,但扣费都不予退还。

“公司和游戏商家有合作,即使是玩家误操作,也不支持退费。”一家通讯公司客服人员介绍,如果发现小孩利用家长的手机玩游戏造成扣费,家长可拨打客服热线,告知手机的电话号码,要求客服屏蔽该号码的游戏支付窗口,避免以后的误操作造成更大的损失。

另一家通讯公司电信客服告诉新疆晨报记者,小孩操作或大人误操作造成扣费的,费用不退还,“但如果是手机游戏莫名地出现装备支付情况,且造成了话费扣费,并能证明无人操作,那我们可以支持退费。”

律师:家长不知情,10岁以下买装备,客服应退还

那么孩子在玩游戏时,通过微信、支付宝、扣话费的方式购买道具、装备,游戏客服是否应该退还呢?新疆法爱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康明远说,根据《民法通则》规定,10周岁的以下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如玩游戏时,在监护人不在或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游戏道具或装备,游戏客服应无条件退还。

“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康明远说,在监护人不在或不知情的情况下,孩子玩游戏购买了几百元甚至更多金额的道具或装备,这就是与孩子年龄、智力是不适应的民事活动,监护人也有权利要求客服返还。

“孩子玩游戏时,出现用微信、支付宝等购买游戏装备货道具的情况,这跟孩子的家庭教育也离不开关系。”乌鲁木齐熙康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高明学。他说,孩子首先父母要对互联网产品有所接触和了解,要树立互联网安全教育的意识。

高明学介绍,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家长应熟知互联网支付方式,并学会保管自己的支付密码等,把互联网金融意识树立起来。“家长也要意识到互联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一定要增 强防范意识。”

“现在金钱的概念不像以前,家长在教育孩子是还应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和财物意识。”高明学说,家长可根据孩子不同年龄进行不同教育,让孩子对线上支付也有所了解。

孩子玩游戏在所难免,为避免孩子误操作造成财产损失,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爸爸去哪儿”客服人员刘先生建议,孩子在玩游戏时,家长最好陪同。“玩游戏过程中,父母也要叮嘱孩子不要乱点,警方不慎扣费。家长的支付宝、微信密码最好也不要告知孩子,以防孩子误操作,把银行卡中钱转走。”

如何避免“被支付”情况发生,业内人士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1.通过正规渠道下载手机游戏,不要下载盗版游戏。

2.可拨打手机号码所属的通信服务商,关闭游戏的付费端口,也可以在手机安全应用中设置限制手机游戏的联网及短信发送权限。

3.安装手机杀毒软件。

4.可以拔出手机中的SIM卡,或设置成飞行模式。

5.游戏中,要仔细看游戏中弹出的提醒、对话框等,不要随意点击,看清楚再操作。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