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普通高校如何走上学术科研正轨)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回忆当时在“质化研究”微信公众号看到关于研讨会的消息时,被两点介绍吸引了,其一,主讲者(相关公司创始人)读博期间在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八篇......这个成绩无疑是令人钦佩的,很想知道“学霸”会在交流中传授些什么;其二,研讨会之后,可以提供后期论文发表的“一对一”指导服务,如果有专业人士给予专业指导,对论文水平提升,特别是做出针对性投稿,应该很有帮助吧。假期余额不多,用学习来给新学期的教学科研工作热身吧,这样,有幸参会,成为第八期“黄埔军校”的学员。

紧张而活泼接地气的课程中,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收获。

高校科研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普通高校如何走上学术科研正轨)(1)

1、情怀

这并不是一场无关“学术精神”的速成班。

毋庸置疑,参与培训的学员,百分百是有发文需求的,那种带着功利色彩的发文,短、频、快而有效的发文技巧、范式、模板无疑是众望所归;然而,讲述中郭老师不只一次、情不自禁地谈及学术追求、学术涵养等内容,而我对这种情怀感触最深的是该研讨会的内容开发。

郭老师给我们讲述的内容,真的可以写很多CSSCI论文了,无论是模板、期刊推荐、期刊评价等内容,其实都是对发文的切实、深入研究。如果我们也长期研究这些论文、这些期刊,不一定能像郭老师这样形成创业理想,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但一定可以有助于个人发文能力的提升。

发文只是一种“新知识”的输出方式,只有长期、持续、切实的关注,才可能有真实发现。CSSCI期刊论文的发表,离不开“包装”、“匹配”等等必须要考量的因素,但这些背后,首先是基于理论或现实问题的研究设计与实施。如以“习武”做比喻,个人先天骨骼、身形各异,造化难免有别,但练好基本功之后,配以“十八般武艺”,都能成为“武者”。没有原真创新研究的论文,就好像没有基本功的“武艺杂耍”,经不起挑战;练了基本功,不习“武艺”,也难以进入“武林大会”。

自我审视,基本功强化外,目前自己更需要的是基于更大量、更持续阅读及思考的“十八般武艺”修炼。

边学边练的课程中,更多的是对自我盲点与短板的认知。

2、概念

平时上课给学生讲各种概念及其理解,外延、内涵等等。但以往对概念在学术研究中的价值是——“盲点”。

概念是理论的基础,接触新的概念,就是打开新学科研究视角的窗户。是便利我们实现触类旁通、融合创新的“核心工具”之一。这些,是我之前没有领会到的。

课堂上,从“内卷化”开始,记录了“集体记忆”、“信息茧房”等概念。以往个人的交叉视角创新,是基于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在相对系统构建了另一个学科的理论后,进行学科交叉与结合;实际上,我们可以从概念着手,经常阅读相关学科的CSSCI期刊论文是及其必要的,可以积累更多的专业、精简而精准表达,同时为学科交叉的创新研究做好知识储备及提供启发点。

3、创新外显化

让一位长得漂亮的姑娘,穿上最适合她、扬长避短、适合场合的衣服,可以成为我现在对“创新外显化”的理解。

创新外显化,不仅仅是包装。一篇论文,如何命题、布局结构,是一个对论文再思考、继续深化的过程。在课堂演练中,我曾经觉得自己已有研究的题目中,几乎是不能找到一个简洁的方式,去概括论文的主要结论的,但不断尝试,最终发现,是可以将自己的研究结论无限简化和提升的,这个过程,可以反过来帮助我们分析研究的问题是否聚焦、研究的创新及重点何在,甚至可以在结论精炼中体会“文字推敲”的文学之美。

“文如其人”,是现在我对“创新外显化”最深刻的联想。“AGGRESSIVE”被理解为一种气质力量时,是一种更主动、更直接的态度。我想,应该多思考和阅读一些优秀的学术表达,去尽量内化其中的思维方式,让自己的学术作品呈现更有冲击力、更有吸引力。

期刊投稿技巧介绍中,捕捉到“学术产业化”背景下的敬业:

4、对期刊进行研究

浩瀚书海、无边论文背后,有着少量的学术大咖,有着更少的学术思想引领社会实践,甚至可以谈得上对国家甚至人类学术文明的贡献。大多数努力研究和发文的学者们,是不是也可以将这些期刊看做一种“学术产业化”的现实呈现?

如果将学术发文与“产业化”建立起关联,敬业的呈现之一,必然是努力熟悉、研究相关期刊,每个期刊有着各自的栏目设置、文本要求、风格特征;也有着自己不同的区域、部门归属特征。郭老师对已有期刊的研究,让听课者的很多工作变得“不难了”,有了期刊检索的方式、期刊研究的视角、阅读期刊目录的习惯等,期刊研究之路无疑事半功倍了。

如果将阅读集中于自己熟悉的本学科相关领域的那些期刊,仅在做文献研究或课题研究时阅读论文,仅阅读本学科领域的顶级期刊,只是研究本学科领域的期刊,甚至谈不上真正的研究期刊,其实还不算在CSSCI期刊发文之路上起步了吧。期刊研究及技巧介绍,是课程的点睛收尾之作,但他与论文的持续精读,应该是学者发文工作的起点。

开场白中,郭老师简单提及了一句:放下自己的固有看法,去学习。课程进行过程中,切实体会到这个建议的重要性。学术研究与期刊论文发表之路上,形成新的学术积累习惯——精读论文、积累概念与理论、研读期刊,才能走得稳和快。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学术之路,可谓已经开启一段时间了,看见了自己之前的进步;感谢郭老师及其团队的项目,愿获得智慧与真知,看见自己未来的进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