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杨慎的过人之处(论官二代作死之路的养成)

明代有三大才子,解缙、杨慎、徐渭,三人之中首推杨慎。

杨慎的才学毋庸置疑,但他的仕途经历,却是一个悲剧。作为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儿子,杨慎以殿试第一名的成绩进入翰林院,历仕正德、嘉靖两朝,却在嘉靖三年卷入“大礼议”之争,触怒明世宗,充军云南,余生不再复起。

很多人说当初杨廷和的致仕,是导致杨慎政治生命终结的直接因素。也对,父亲灰溜溜地离朝,杨慎失去了其政治上最大的庇护,自然也要跟着倒霉。但如果我们从杨慎前半生的成长环境和个人性格来看,他仕途上的失败,其实是有一些必然原因的。与此相比,父亲的致仕反而是一个相对偶然的因素了。

评杨慎的过人之处(论官二代作死之路的养成)(1)

杨慎

如果从杨慎曾祖父那辈说起,杨家在四川新都勉强算一个有耕读传统的小地主家庭。曾祖父是个贡生,祖父是进士,然后就是父亲杨廷和的迅速崛起。很多人说杨家一门出了六个进士和一个状元,但本质上这都是沾了杨廷和的光。

最直接的一个例子,就是杨慎的祖父是成化十七年的进士,而父亲杨廷和是成化十四年进士。成化十四年,杨廷和虽然还在翰林院里熬资历,但其官声和才名已经非常有影响力了。要知道当时杨廷和去云南娶妻的时候,云南的镇守太监和黔国公沐家都曾给杨廷和送去过重礼。更夸张的是,杨廷和直接拒绝了。

所以,后来随着杨廷和在朝中职位的提升,杨家出了多少多少进士,这种事情你听听就行了,无非都是杨廷和的影响力罢了,杨家真正成才的,也就是杨廷和和杨慎。

评杨慎的过人之处(论官二代作死之路的养成)(2)

明代官员

杨慎生于弘治元年,出生地在杨廷和京师的府宅中。弘治二年的时候,杨廷和已经是翰林院的修撰官,所以杨慎自小的教育绝对都是一流的资源配置。

豪华的师资团队,深厚的家学底蕴,父亲又是一颗冉冉上升的政治新星,再加上成长在名流云集的京师,杨慎成为所谓的“神童”,我一点都不惊讶。

这是杨慎的第一个“遗憾”,聚光灯下成长的他,所有人都对其寄以厚望,连杨慎自己都觉得长大后要是不做出些成绩,实在愧对先人。

当然,杨慎在读书方面是有天赋的。我也不说他对过什么对联,或者读过什么书,就说当初内阁首辅李东阳就非常喜欢杨慎这个孩子,收于门下,甚至称呼杨慎为“小友”。

评杨慎的过人之处(论官二代作死之路的养成)(3)

李东阳

李东阳是很会做人的,三教九流面面俱到,而且这其中应该也有杨廷和的影响力在,但能够让李东阳以“平辈”去教导杨慎,也足以说明杨慎在学问上的过人之处了。

优越的成长环境,让杨慎接受了非常系统和正规的儒家教育。这里有一个对比,我们可以比较下杨慎与杨廷和父子二人的读书特点。

杨廷和小时候读书,除了一些儒家经典的书籍,也喜欢读法家的学说,甚至礼乐制仪、边防部署、赈灾荒政、刑罚典狱、山川地理,无所不看。

这与杨廷和务实的性格有关,推崇实用主义。这点从他后来为官的经历也可以看出。而杨慎则要正统许多。

评杨慎的过人之处(论官二代作死之路的养成)(4)

杨廷和

他自小学了大量儒家精义,甚至他后来学《易》,也是跟着父亲回乡丁忧,由祖父教给他的。所以杨慎后来满脑子的君臣大义,江山社稷。不是说杨慎学这些不好,但这些无疑造就了杨慎后来所谓刚直的性格,遇事一根筋的处事方式。

这是杨慎的第二个“遗憾”,正统的儒家教育养出了他心中的“浩然正气”,而儒生的大无畏精神,在风云诡谲的封建官场,往往会成为他们的取死之道。

我们再来看看杨慎的仕途。

学而优则仕,这是古代学子的人生梦想。正德二年,杨慎回到四川参加乡试,名列第一。正德三年,参加礼部会试。据说当时主考官王鏊、梁储已经把杨慎的卷子定为第一了,却因为卷子被蜡烛烧损,成绩作废。

评杨慎的过人之处(论官二代作死之路的养成)(5)

科举榜文(清)

原本定为第一,卷子被蜡烛烧毁?这件事情,我是不信的。明代科举取士,有一套非常完备的流程,并且责任到人。出现这么低级的错误,且没有任何官员被处分,让我觉得所谓试卷被烧只是一个说辞。是有人不想让杨慎考中进士。谁?要么是杨廷和的安排,要么就是刘瑾一派的授意。

正德元年到正德五年,是“刘瑾用事”时期。以刘瑾为首的宦官集团,与依附这个集团的文官们,几乎掌控了整个朝局的话语权。当时内阁首辅李东阳,凡事都要先问过刘瑾的意见,再做最后定夺。正德二年,杨廷和晋为东阁大学士,不久却被刘瑾敲打了一下,送到南京做了吏部左侍郎,驱逐出了京师核心圈。但因为杨廷和是武宗老师的身份,很快又被武宗调回北京,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正德三年,刘瑾因为《大明会典》的一些小问题,弹劾了李东阳和杨廷和,两人被罚俸,但不久又恢复。

评杨慎的过人之处(论官二代作死之路的养成)(6)

明武宗 朱厚照

我觉得这应该不是刘瑾的所为,因为主考官王鏊和梁储两人,并不是刘瑾派系的。那么就是杨廷和的安排了。父亲为什么不愿意让儿子在当时进入官场呢?我猜测原因有二。

第一,此时刘瑾只手遮天,杨廷和自己的仕途亦前途难料,不想杨慎再进来蹚浑水;

第二,杨廷和认为杨慎入仕过程过于平顺,难免会有骄躁之心,想要磨一磨儿子的性子。

特别是第二点顾虑,不是没有道理。古今往来多少所谓的“神童”,最后都毁于自负之上。年轻的时候遭遇一些磨难,并不是坏事。

但显然,想从科举考场上去阻拦杨慎,难度还是有点大的。正德六年,杨慎再战科考,在殿试中名列第一,成为状元。这一年,他二十四岁。

评杨慎的过人之处(论官二代作死之路的养成)(7)

明代官员

知道这届殿试策文的题目是什么吗,叫《创业以武,守成以文》。这道题目其实就是文官们在恶心武宗,告诉皇帝不要学明初的祖先那么尚武,动不动就舞刀弄棒,也意在说明,这个帝国要想搞得好,最后还得靠我们这群文官。

正德六年的时候,刘瑾已经伏诛,刘六、六七的农民军刚刚被镇压,杨廷和因为举荐有功授少师、太子少师、华盖殿大学士。而内阁首辅李东阳此时已经年迈,已屡次上疏请辞,谁都知道,接下来的首辅非杨廷和莫属了。

所以杨慎这个时候得状元,其实还是有些闲话的。但闲话也仅仅是闲话而已,杨廷和如日中天,儿子又素有才名,没人真敢把这种事情捅到明面上去细究。按照明代传统,状元是直接进翰林院授予修撰官的,从六品,然后开始慢慢熬资历。

评杨慎的过人之处(论官二代作死之路的养成)(8)

杨慎

正德朝武宗并不看重文官,前期是用宦官,后来便是用边将,以刘瑾和江彬为典型代表。说白了,武宗基本不听文官们的劝,我行我素,自己另外搞了一套系统出来。所以文官们在正德年日子并不好过。杨慎也劝过皇帝,但结果大家都知道。笑话,父亲杨廷和作为内阁首辅都无法左右武宗的行为,区区一个翰林院的编撰,又能有什么影响?

正德十二年,杨慎上疏劝谏皇帝勿要随意去北边出巡,无果,一气之下要致仕回乡。然后居然就真的回家了。

正德十二年年底回家,正德十三年娶了个续弦了一个妻子,正德十五年又回京复职了。牛吧,有个首辅的老爸就是不一样,朝廷官职杨慎是想做就做,不想做就扔。对了,杨慎续弦妻子的父亲,后来是工部尚书。

评杨慎的过人之处(论官二代作死之路的养成)(9)

杨慎

我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杨慎的性格中有一种偏激在。当杨慎某种需求长期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杨慎就会变得非常烦躁,想要改变,要么进,要么退。这种性格缺陷,还是因为杨慎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毒打。

我们可以比对下杨廷和入仕为官的经历,成化时期汪直与朝臣的对垒,“纸糊内阁”的尸位素餐,宪宗的喜怒无常,弘治时期官员们繁重的工作,正德初年与刘瑾等人的较量,老杨是一点一点熬出来的,该当孙子的时候当孙子,该下黑手的时候下黑手,又能忍又能狠。

儿子杨慎呢?仅仅是觉得自己没什么作为,皇帝又不听劝,就自视清高地要远离这个“肮脏”的朝廷。走就走了吧,后来被媳妇一劝,又屁颠屁颠地回来继续做官,扬言要做出一番事业。

评杨慎的过人之处(论官二代作死之路的养成)(10)

故宫

怎么,正德十二年的武宗比起正德十五年来,就更英明了?而杨廷和居然就坐视杨慎的如此行径。

这就是杨慎的第三个“遗憾”,性格偏激,任性妄为。杨慎也许还不知道,有人罩的时候你怎么样都好,没人罩的时候,没功便是有错。

正德十六年,武宗驾崩,兴献王之子朱厚熜登基继位,改年嘉靖,即明世宗。

紧接着就爆发了那场“大礼议”,在嘉靖三年之前,支持皇帝的“议礼派”和以杨廷和为首的“护礼派”围绕世宗亲生父母的尊位定性问题,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斗争。本质上,这是一群文官中的既得利益者在新君登基之时,对日后朝堂话语权的争夺。

评杨慎的过人之处(论官二代作死之路的养成)(11)

明世宗 朱厚熜

我们在史料里,并没有看到杨慎在议礼初期的一些描述,因为那时候他不在北京。

嘉靖元年,杨慎被派往四川,代表皇帝去祭祀河神。这是美差啊,也是世宗当时对杨廷和“拥立之功”的投桃报李。杨慎是在嘉靖二年回的京师。当时正在修《武宗实录》,作为翰林院的修撰官和内阁首辅之子,杨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器重,当时实录的总稿,据说就是杨慎来刊定的。

杨慎真正深度参与到“大礼议”,是在杨廷和致仕后。我总觉得这有种“老子英雄,儿好汉”的意气成份在。

嘉靖三年二月,杨廷和主动提出了致仕。

评杨慎的过人之处(论官二代作死之路的养成)(12)

明代市井

杨廷和在觉察到以张璁、桂萼、方献夫、郭勋等人为首的“议礼派”迅速壮大的时候,马上做出了判断:趁着自己和世宗还算有点“香火情”,好聚好散吧。老谋深算的杨廷和已经看明白了世宗在“议礼”上的坚定决心。正是他太知道一个皇帝铁了心要做什么的时候,整个帝国是没有人能够真正能阻拦的。回乡后,杨廷和还专门写了一首词给杨慎,让杨慎“谨慎为官”。我摘录如下:

百般忧念百般难,一度书来一度宽,经年间阻经年盼。利名途祸患,端做闲官、只守闲官。常记三缄,常怀一寸丹。怕人情翻覆波澜。

好一个“闲官”,这是大明的前内阁首辅几十年宦海沉浮后,留给子孙的做官秘诀。杨廷和告诉杨慎,别管闲事,夹起尾巴做官。

评杨慎的过人之处(论官二代作死之路的养成)(13)

龙椅

但很显然,杨慎没听进去。礼部尚书纠集了七十多个官员共同署名上疏,再次强调了“护礼派”的观点和看法,并且最后还留了一句:八十余疏二百五十人,皆入臣等议“。意思是告诉世宗,这事你要不妥协退让,我们没完。

然后世宗开始动手,大批官员受到处罚,一批‘护礼派“的核心人物被调离原先工作岗位。当世宗调张璁和桂萼从南京回北京的时候,杨慎竟然拉了一帮官员打算在左顺门设伏截杀这两个人。

截杀未果,杨慎又组织同僚上疏,弹劾张、桂二人为异端邪说,并“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等人的致仕请求。世宗不理他们,奏疏留中,晒着杨慎。于是,杨慎做出了更大胆的事情,与侍郎何孟春一同怂恿同僚们去左顺门哭谏。

评杨慎的过人之处(论官二代作死之路的养成)(14)

杨慎

嘉靖三年七月,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给事中二十一人,御使三十人等共二百余人跪伏在左顺门外,一边高呼太祖皇帝,一边放声大哭。这就是著名的“左顺门案”。

很多朋友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这群官员要去哭谏?仅仅哭谏就能改变世宗的决定了?对于杨慎他们而言,这几乎已经算是他们能够做出的最极端事情,比截杀张、桂二人还要极端。

其一,明代士大夫有劝谏的传统,并以此为荣。

有时候必须得承认,这是明代士大夫的一种责任担当。而如果因为给皇帝谏言而受到了皇帝的责罚,包括但不限于停俸、廷杖、丢官,这会让该名官员在士林圈赢得尊重,甚至于名利双收。

评杨慎的过人之处(论官二代作死之路的养成)(15)

明代官员

其二,左顺门这个地方,有其特殊的含义。

当年“土木之变”爆发,留守京师的官员们就是在左顺门打死了王振一派的三个成员。至此以后,左顺门成为了文官们心中文化信仰,会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力量。

其三,世宗新君继位,二百多名上下官员集团哭谏,无亚于一次“逼宫”。

哭谏在成化和正德两朝,都出现过,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政治成果。而这次的哭谏,规模大,且覆盖面广,正契合了法不责众。而且说到底,皇帝还是要靠这群官员来运转整个朝廷的,这是杨慎等人最大的自信来源。

可结果呢?事实证明,他们面前的,是明代历史上最难缠的皇帝。

评杨慎的过人之处(论官二代作死之路的养成)(16)

明世宗 朱厚熜

世宗两次派宦官来劝说,未果;随后抓捕八人下狱,仍不能劝退群臣;那么再抓,后来有近一半的官员被世宗下了诏狱。接着,四品以上官员罚俸,五品以下官员廷杖。

像杨慎这样的主谋,先是被关进诏狱,第二天便挨了板子。后来世宗气还是不顺,十天之后又拉出来打了第二顿板子。而杨慎的仕途也就此终结了。

杨慎最后被充军到云南,永不复用。至此,他终于把自己作死了。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同样的事情换做是年轻时期的杨廷和或者李东阳会怎么做?上疏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肯定会做,但绝对不去逼宫也是肯定的。杨慎怎么就没从自己父亲和老师这里,学到精髓呢?

评杨慎的过人之处(论官二代作死之路的养成)(17)

杨慎 著作

杨慎被发配到了云南永昌卫。很多人说杨慎过得如何悲苦,身体如何孱弱,这其实都是骗世宗的话,因为世宗到后来仍然会经常问起杨慎的近况。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杨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永昌知府专门给杨慎安排医生养伤,让他做些轻松的文书工作;云南巡抚专门修了个书院让杨慎去拿讲学研读;云南沐家时不时地过问杨慎生活上有没有困难,甚至杨慎偷偷出去游玩,也有地方官专门负责接待,安排事宜。其间,杨慎还回过两次家,一次是杨廷和生病,一次是杨廷和离世。

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六日,杨慎在昆明病逝,享年七十有二。

评杨慎的过人之处(论官二代作死之路的养成)(18)

故宫

杨慎有才,在文化领域的贡献极为突出,但单从其仕途经历而言,杨慎的性格并不适合在宦海沉浮,他最后的悲惨境遇,冥冥之中也是命中注定。人们对于杨慎的评价,也大多停留在才学层面。只是不知道对杨廷和而言,杨慎的成才,是不是他所希望的那一种。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