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收录时间(中华传统物质文化)

放风筝,是现代人外出游玩时喜欢玩的一项运动。每次看到大大的风筝拽着线,乘着风,离开地面,飞向天空,你是否好奇过那高高的风筝背后长长的历史呢?

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收录时间(中华传统物质文化)(1)

据古书记载,风筝的雏形早在东周时期就出现了。诸子百家之一的墨子就十分喜欢研究这个会飞的东西,他耗时三年用木头材料,做成一个木鸟,想让它飞上天空,但是木鸟飞上天不到一会儿就掉下来了。墨子付诸三年的努力失败了,于是就把这个挑战留给他的学生鲁班。鲁班总结了墨子失败的经验,改用竹子做风筝,他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收录时间(中华传统物质文化)(2)

这次终于成功了,据说这只“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而在成功以后,有古书说鲁班又用它来窥探宋国。如果这是真的话,那这个制鸢窥宋的故事就是风筝第一次用于军事的案例了。

尽管这个故事令人存疑,但在不久后正史中就第一次出现了风筝用于军事用途的实例,那就是二百多年后的楚汉垓下之战。在垓下之战中,项羽的军队正被刘邦的军队围困时,韩信让人用牛皮做成风筝,然后绑上竹笛,当风筝飞上天,竹笛迎风作响,汉军们也跟者竹笛声唱起了楚歌,这鬼魅的场景很快涣散了楚军的士气。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逃走,这就是著名的“四面楚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收录时间(中华传统物质文化)(3)

T.50 风筝(第一组)

当然,风筝除了让韩信用来吓唬人,还可以用来求救。在南朝时,侯景犯上作乱,把皇帝梁武帝围在首都南京城中,太子于是放风筝向外求救,但风筝随后就被侯景的手下射下来了,梁朝因此无法得到援助,被灭。显然这是一个失败的案例,但这也说明风筝具有传递信息的妙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收录时间(中华传统物质文化)(4)

T.115 风筝(第二组)

很快,唐宋就来了,在这个繁荣的时期,社会秩序安定,经济全面发展,传统文化也开始盛行。这时候,随着造纸业的快速发展,古人们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以前大多用作军事用途的风筝,到唐时已经被古人们用来娱乐玩耍,儿童放纸鸢开始在民间流行,唐代诗人唐采在《纸鸢赋》中就记载了这一现象:“代有游童,乐事末工。饰素纸以成鸟,像飞鸢之戾空。”

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收录时间(中华传统物质文化)(5)

特54 儿童(12-12)春天来了

到了唐之后的五代,古人们开始在纸鸢上加哨子,由于其鸣如筝,故称“风筝”。所以现在我们说的风筝其实是统称,把那些没有哨子的纸鸢,都叫作风筝了。

宋时,风筝文化的发展迎来了高峰。此时,放风筝已经是宋朝人喜爱的一项全民户外运动了。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宋人周密也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

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收录时间(中华传统物质文化)(6)

2010-8 清明节(3-2)踏青

十三世纪,马可波罗到访中国,将这一东方神奇的玩物带回了西方,这对后来的滑翔机和飞机的发明起到了重要的灵感作用。风筝也从此时开始流传到全世界各地,在一些国家的博物馆中还展示有中国风筝,如美国国家博物馆中的一块牌子醒目的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大英博物馆也把中国的风筝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著名的科学家富兰克林就曾利用风筝,证明了雷电与闪光是空中放电的现象,从而发明了避雷针。

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收录时间(中华传统物质文化)(7)

明清之后一直到现在,风筝的发展也并没有断掉,反而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在每年的四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潍坊国际风筝节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盛会,来自全世界的风筝爱好者齐聚一堂,在这里共享放风筝的美好乐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