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采购的十大痛苦经历(我为什么建议你不要做一个采购)

这里所说的采购,并非那种找寻最合适的供应商,以足够的能力和谈判技巧获得一个双赢的局面,进而在商场上纵横捭阖,手握议价权的那种。

做采购的十大痛苦经历(我为什么建议你不要做一个采购)(1)

台湾公司叫物控(material control),其他还有物料计划员(material planner),buyer, procurement等等称呼,但是千万不能叫procurer,否则就乱套了。

所以对很多公司来说,尤其是那种大型的企业,组织架构复杂人员部门繁多,有非常细致的智能划分,所谓的采购其实就是物料计划员。

每天盯着工厂的主生产计划制作长期的物料需求计划,再分解到短期的月计划,周计划乃至于日计划,皓首穷经地盯着一个个数字,确保工厂生产物料的满足,对于各种突发状况的处理。中间自然夹杂着无数的扯皮和吵架,包含和内部的争吵,典型的是制造部门和工程部门。对外自然就是同供应商的扯皮,计划的不断改变,原材料的适配性或者本身的品质问题,不断消耗着双方的耐心。

但是总体来说,采购这一个职能拥有了一定的特权,即对外部供应商的话语权,虽然这种所谓的权利其实非常虚无缥缈,甚至如泡泡一样一戳就破。

从事这一行业,大多数情况下的采购都是属于买方市场,因此卖方需要绞尽脑汁获得买家的好感,以希望获得更好的订单。在这方面,除了在真正的有选择权和议价权的战略采购的商谈中,提供了足够吸引力的单价,品质,售后服务,弹性和交期等优势,在日常的工作中,供应商同样需要小心翼翼的维护和采购的关系。

他们虽然不会低声下气,但是大概率同样需要陪着小心同采购打交道,时不时的奉送上一些小礼物再加上日常的嘘寒问暖。时间一久,无形之中给了很多采购员一个幻觉,认为自己确实很了不起,不仅不利于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还容易培养起不好的脾气—颐指气使。他们压根没有意识到,所谓的这种光环是背靠自己的公司产生的,而不是源于自己。

这些所谓的采购,还没有经历生活的毒打,就养成了不好的性格。如果有朝一日,让他们改变角色从一名销售做起,学会如何虚心冷气,还能做得下去吗?

曾认识某个供职于知名汽车配件公司的采购总监,在任多年同供应商建立了非常和睦的关系,称兄道弟呼朋唤友,宛若生死之交。该采购每次外出公干,必然转机香港,由当地供应商全程作陪。后来该总监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单位,再一次经过香港试图联系之前供应商的时候,收获的自然是满满的人情世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