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九十七、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原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九十七、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原文:

圣贤言语,神钦鬼服。人各有心,心各有见。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见。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注释:

圣贤言语,神钦鬼服。

圣贤的言语,一言一行,一词一字,往往都富含哲理。特别是为此精心组织的语言和文字,都是对“天道,天理,法则”的描述,神鬼都会钦佩和服从。

如果我们听到或者是看到这些言语文字,以为也不过就是那样。这就说明我们距离圣贤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更应该反复的研读、领会和感悟。

读不懂没关系,再多读几遍,最好把它记下来。如果在未来的某一天,侥幸能“身临其境或者说是福至心灵”的感悟到其中的些许道理,就会受益匪浅,甚至是终生受益。

所以,不要读不懂就不读。如果是因为读不懂就不读,那么这些未来的可能的受益就会错失,只不过是这些受益我们自己不知道而已,并不代表这些受益就不存在也不会来。

读不懂没关系,按照先贤的指示照做就行了。既然能被后世尊称为圣贤,必然是有原因的。自己不会分辨谁是圣贤,这么多年来,总会有人能分辨的。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说,聆听先贤的教诲。因为先贤自有能分辨的人来为我们辨认出来。

理论上来说,现在也有可能有些人是达到了先贤的境界的,但是对我们来说,这个试错成本就太大了。所以,即便是先贤难免会有些时代的局限性,就可靠性而言,也是比现代的某些人的言语要可靠的太多了。

因为现代的人,难免会有私心。不是说先贤就一定没有私心,但是先贤的言语文字能流传千古的,都是经历过千百年的学者分辨挑选下来的。理论上来说,千百年来的学者也会有所疏漏和判断错误的可能,但是总比自己的分辨要可靠的太多太多。有了这种认知,就能很大程度的避免自己被邪教组织所蒙蔽和洗脑。

人各有心,心各有见。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各自的思想。即便是相同的思想,每个人也会有不同的思维模板。所以即便是拥有相同思想的两个人,对相同的事情都会产生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且做出各自不同的反应。

心,指的是思想。

见,指的是自己对事情包括对人的见解和看法。

这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就是后面一句话的理论依据。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见。

口说不如身逢。说的是自己跟别人表述不如让别人自己去体会。

耳闻不如目见。说的是听别人表述不如自己亲身体会。

这不单单是出于诚实夸大欺骗和表述可能不够准确严谨的考虑。还因为,本身,每个人对事情包括对人的见解和看法都不一样。

因为“人各有心,心各有见”,所以即便是如实而准确的表述,基本上都不会恰好是自己“身逢目见”后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所以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眼见为实的“实”指的是自己“身逢目见”后自己所产生的真实的见解和看法。而不是客观事实的“实”。

比如说,甲跟我说,乙怎么怎么样,不值得交往和合作。这是甲自己的“见”。

即便甲说的乙的缺点是真实而客观存在的,也不存在表述不当的问题。那也是甲自己的“见”。

因为,很可能会因为甲自己无法忍受乙的这个缺点,所以,他就会觉得乙再有多么大而多的优点,也是一个不值得交往和合作的人。

但是对于我来说,也承认甲所说的乙的缺点是缺点,而且这个缺点也很大,但是还没到完全不能忍受的地步。所以我依然可以去尝试的去了解一下乙,如果乙的优点能盖过缺点,那么乙依然有值得我去交往和合作的必要或者说是可能。

这就是典型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至于自己真的和乙交往和合作得到的是收益还是风险,这就需要自己进一步的评估判断和决定,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这是另外一回事,在此就不做深入的探讨。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这句话虽然是军事术语。但是延伸开来,能适用于很多的方方面面。

养兵千日。指的是自己知识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物资资源的积累。

用在一时。说的是自己在关键时刻,既有的用又用的上。

比如现在说的比较多的“无效”的“社交”等等,就是说自己的积累用不上。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多的情况就是,不够用甚至是没得用。

这些就是不懂或者是没有深刻的理解“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句话。但是更多的情况是自己道理也都懂,就是自己没有自制力没有毅力,总觉得反正现在也不用,就放弃了“养兵千日”的积累。

另外,这用在一时。就是在未来真的要用的时候,现在并不能准确的计算出需要用到哪一方面。但是,如果只是靠自己什么都去学和积累的话,且不说自己个人的时间有限和自己的天赋并不是全能的,就算是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学什么都快,也难免会陷入“博而杂”的境地,并不利于增加自己的竞争力。所以合作的价值就凸现出来。

于是有时候就会让自己产生一些错觉。以为公司花那么大的价钱养闲人,却舍不得给自己多发一些工资和奖金。

当然,确实不排除真的有养闲人的情况存在,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公司为了“用在一时”而进行的“养兵千日”。

只不过是暂时公司还没用上,或者是因为用他的时候自己并不知道而已。

毕竟,公司不是慈善机构,老板也不是傻子,特别是那些白手起家的老板。

这些,也是我们应该有所意识的。

不要拿别人是否受到偏爱来确定自己是否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别人会被“闲养”,正常情况下,必然是因为他们拥有自己还不具备的价值,只不过是暂时还没用上或者是用上了自己并不知道而已。

而应该,客观的评价自己,是否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从而决定自己的决定和行为,比如说自己是去是留等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