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最大成熟就是接纳自己(追求小成功悦纳微幸福)

一个人的最大成熟就是接纳自己(追求小成功悦纳微幸福)(1)

一个人的最大成熟就是接纳自己(追求小成功悦纳微幸福)(2)

一个人的最大成熟就是接纳自己(追求小成功悦纳微幸福)(3)

曾看过一场辩论赛,辩题是:成功和幸福,哪一个更重要?

辩论场面异常热烈。

总结下来,持成功重要论的一方认为:成功是幸福的前提。试想没有优渥的生活,体面的地位,或艳羡的职业,整日为衣食发愁,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而认为幸福更重要的一方则反证:成功并不等于幸福。很多人看来功成名就,却牺牲了健康,舍弃了家庭,甚至最终锒铛入狱,这样的成功又有什么意义?

事实上,这个辩题根本就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因为,辩题的技巧之处就在于:当你做哪个更重要的选择时,无形中就把选择对象做了对立,你必须从中作出排序或者取舍,否则就没有答案。

而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成功和幸福,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一本账;在衡量何为成功何谓幸福时,也都有自己的尺子。

问题是:成功和幸福之间是否就该存在某种对立,两者关系天然就应紧张吗?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曾说:与其说人类的幸福来自偶尔发生的鸿运,不如说来自每天都有的小实惠。

志得意满、功成名就的“鸿运”当然是一种幸福,可每天耕耘收获的“小实惠”难道不也是一种幸福?

说到底,成功和幸福当然需要客观的因素,但根本上还是主观的考量。成功就是成功,之所以有大小,无非来自于外部的比较;幸福就是幸福,之所以有高低,无非是牵扯了外物的依附。

所以,成功不一定只有傲视和碾压,小成功也值得追求;幸福也不必非要得意和优越,微幸福也足以悦纳。

一个人的最大成熟就是接纳自己(追求小成功悦纳微幸福)(4)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

  • 别让“赢家通吃”阻碍小成功

当今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有一种“赢家通吃”的规则。

比如,美国式的总统选举。即便希拉里4年前在与特朗普的竞选中以200万普选票超出,却因选举人票制度的“赢家通吃”规则,最终以74张选举人票的落差败北。

又比如在新兴行业,“赢家通吃”常常意味着前两名之外企业的出局。

某种程度上,“赢家通吃”就是一种“全有或全无”的规则。

如果说政治生态的残酷和市场竞争的激烈使得“赢家通吃”在某种程度有其存在的必要,而放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以此来作为指导我们思考和行动的圭臬合理吗?

曾经有一位高僧,临终前决定将自己的衣钵传授给两位弟子中的一人。两位弟子同样勤勉虔敬,难分高下。于是高僧把两位弟子叫到塌前,吩咐他们各自去山上采一个最大最红的苹果。

然后,两位弟子出发了。到了天黑,两位弟子都回来了。

第一位弟子两手空空,他回答师父:我在山上遍寻了一遍,因为深秋已过,苹果都已经落地烂掉了,所以我一个苹果也没采到。

第二位弟子的布袋里鼓鼓的,倒出来一看都是山楂。这位弟子说:我到处找苹果,发现苹果都已经烂掉了。然后我在一个向阳的地方发现了一颗山楂树,树上还有山楂果,我就把果子采回来了。

最后,高僧把主持之位传给了第二位弟子。

在我们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之路上,会有两个因素:目标和过程。人们往往习惯性地将成功与目标达成挂钩,过程则容易被忽视。

这么一来的结果就是:成王败寇。即在目标未达成时,我们所遭受的挫败感会更深;同时,在过程中收获的宝贵经验和成长体验也有可能被贬低甚至无视。

这就仿佛采苹果的第一位弟子,不仅没有采到苹果,而且白白地走了一遭。

实际上,目标与过程本身是一体的。本质上,目标只是过程沿着时空行进的自然而然的结果。而所谓的成功,也不是只有到达目标终点的高光时刻,也在于沿途的时光和停驻。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过程与目标同等重要。这不仅因为过程的每一步都有其自身意义,还在于我们不要把过程视为被动的功利的前进,而应该是一个自我主体性充分介入和发挥的过程,从而赋予每一步的意义更丰富。

正如歌德所言:每走一步都走向一个终于要达到的目标,这并不够,应该每下就是一个目标,每一步都自有价值。

一个人的最大成熟就是接纳自己(追求小成功悦纳微幸福)(5)

成功不厌其小,它所带来的幸福感都值得我们品茗。

  • 小成功是一种智慧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写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天下间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事演变而成;天下间的大事也一定是从细小处开始的累积。

这似乎给成功指出了一条路径,即:从细处着手,付诸行动;从易处着眼,化解难题。

很多人给自己制定极具挑战性的目标,这并无不可,关键是如何设计行动路线,又如何分配拥有的资源?

在1984年的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冠军。在外界看来,这位选手身材矮小,夺冠大概纯属偶然。

然而,两年后,山田本一再一次获得世界冠军。对于两次夺冠,山田本一的解释是同样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10年后,人们在他的自传中终于找到了答案:

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

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简单总结,山田本一的成功来自于阶段性目标的分解以及资源的均匀分配。

将最终目标进行阶段性地分解,就是把最后结果的不可控性转换为一个个相对可控的阶段性行动,在这个阶段内,成果相对更能精准预期并具备可控性;

均匀分配资源,则保证行动既不会发力不均,也不会后继乏力,从而将资源的使用效率发挥到最优。

再宏大华美的目标,最终都要落实到朴实无华的行动。行动若只依靠蛮力,势必首尾不顾;只仰仗热情,必将日渐式微。

德国诗人席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有耐心圆满完成简单工作的人,才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困难的事。

一蹴而就当然是人所希望,可现实情境绝大多数是骨头一口一口地啃,雕刻一斧一斧地凿。往往是再简单不过的行动决定着目标的达成。

只有智慧的投入和扎实的行动才具有现实的意义。即便是小成功,它所带来的幸福感又何尝不是一种奖赏?

一个人的最大成熟就是接纳自己(追求小成功悦纳微幸福)(6)

  • 让小成功成为习惯

美国作家斯蒂芬.盖斯在《微习惯》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习惯性行为方式:从小目标开始,培养微习惯,从而塑造更大成功。

比如:

如果想减掉腰部的游泳圈,可以从每天做1个俯卧撑的目标开始;

如果想增加词汇量,每天背3个单词也可以成为目标;

如果想培养写作技能,晚上写一篇100字的随笔也可以当作计划;

……

微习惯的妙处就在于:这些目标小到几乎没有失败的机会,因而最大限度降低了启动行为所需的意志力;

而微习惯的关键就在于:目标虽低,但能实现最大长久的坚持。

我们知道,由于惰性的作用,一件事的开始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压力,从而造成拖延的行为;而当行动启动之后,由于惯性的作用,后续所需的发力就将减轻很多。

微习惯之所以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就是因为它采用了极小的心理成本,只需我们付出最平常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目标。

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一方面,小目标完成的即时奖励会逐渐形成一种奖赏回路,养成习惯;另一方面,由于是最低目标,一旦开启行动极有可能会超额完成,这种自信也利于行动的长期延续。

关于好习惯的养成,研究颇多。从“21天培养一个好习惯”到“1万小时定律”,方法各有可取,而现实中却常有人半途而废。归根结底,就是知易行难。

可以说,让“行”变得容易就是微习惯的值得借鉴的方面之一。

鲁迅先生有句话:“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目标不惧小,行动不惧慢,贵在坚持。小成功也是走向大成功的一种方式。

现代生活的压力,让成功得来愈加辛苦的同时,也不可避免让我们对幸福的体验感愈加钝化。

也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让小成功取代大成功的牵引,让微幸福替代大幸福的满足,或许会发现:成功并不需要华美的包装而在于质朴的内核;幸福也并不总在远方而就在身边。

我们还会发现:我们实际拥有的要比曾以为的多,这大大的世界有着许多小小的美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