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四大特产是什么(南江三大土特产)

南江三大土特产:茶、胶、桂

南江之茶

江南四大特产是什么(南江三大土特产)(1)

△罗定出产的茶叶

茶叶,源于中国,而罗定产茶历史悠久。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广东特产》中特用作物类第五项《茶叶》称:“在广东又夙推罗定之珠兰茶为巨擘,品质佳良,清香馥郁,在昔远近驰名,销路甚广,年中所值以千万两计。”清代罗定直隶州出产的茶叶声名远播,其突出品种主要有“珠兰茶”和“合水茶”两种。

据传,“珠兰茶”和“天子茶”曾为贡品。“珠兰”又称“圆炒青”,细叶绿茶。制茶技艺比较繁复。先精选青绿嫩芽,摊薄堆地上经过一昼夜,然后在热镬翻炒(杀青),再取出揉捻(去涩水),使茶汁外泌,叶片卷起,再经文火复炒,并加入糯米桨,使能紧缩,再加滑石粉放入布袋中拉扯,制成精圆颗粒,有如珠状,并有光泽,再用风柜吹去碎末,上筛分成大小等级。珠茶色泽绿润微褐,香气浓馥,茶味纯正,冲泡后水色绿略微黄,叶片柔软舒展,经久耐泡,故珠茶又称珠兰茶。

合水茶,为细叶青茶(产自罗定南部山区,今罗镜黄鹤顶茶),为上等茶,也是官方用茶。合水,今信宜管辖,原属泷水县(罗定)。

清代雍正至光绪年间为罗定茶叶生产的鼎盛时期,当时罗定最大的产茶区在西部加益、泗纶和扶合等地。广西岑溪的犁木、双元山、大河山、桐油山等地出产的茶叶也挑到加益、泗纶出售。

民国《西宁县志》亦记载西宁县古蓬乡、泗纶通门大社等乡多产。然山高路险,只有土人在开春才采集。其中有一种品种为苦䔲茶,李时珍《本草纲目》作苦䔲。“䔲,苦、平、无毒。南人取作茗,极重之。今广人用之……煮饮,止渴明目除烦,令人不睡,消痰利水,通小肠,治淋,止头痛烦热,噙咽,清上膈。”由此可知,古代岭南老百姓已饮苦䔲,用以保健。其初始微苦,过后回甘,继而“提神舒心”,利咽喉之病。

清至民国时期的罗定、西宁(郁南)两地的茶叶产业相当兴盛,店铺林立,商贸往来频繁。在今罗定工商联旧址,墙上镶嵌有六块清代碑记,其中有一块是罗定茶行公所的规章碑记。罗定工商联旧址在清雍正四年原是九江会馆,后又作广州会馆。清光绪年间,知州杜凤治的日记中就记有城内茶叶店铺雇请妇女拣茶被告的情况,清代由于守旧思想影响,妇女不得从事抛头露脸的工作。

民国三年(1914年)罗定商会成立,因泗纶、加益临近原产地和南江,不少商铺在此开店设庄。加益墟有茶庄数家,在加益排埠桥头铺也有茶庄两家。后因加益毗邻的广西岑溪县发生“三山匪乱”影响,茶庄逐渐衰落。在泗纶沙街开设的商店,全部都是经营茶叶的茶庄,有合利、合生和、友生、三和等十多家茶庄,资金和业务量最大的茶庄为“朱广兰”和“梁兰生”两家。据说当时有姓沈和姓雷两人,从泗纶贩运茶叶到广州再销往南洋、锡兰和日本而发家。当时的茶庄为前店后铺模式,如三和茶桂庄,其在街面为经营买卖的店面,店后有一个差不多半个足球场大的库房和加工场。加工场与铺面后门直接相通,内又分开茶房和桂房,两者之间被一较大的工房隔开,工房兼做清洗桂皮和蒸制茶叶与做饭用。工房最显眼的地方除蒸茶叶的大铁镬外,还有一个专门烧开水和熬大米粥的大铜锅,这是当时茶庄老板为挑茶桂山货的农民煮稀粥用的。由于经营得当,民国三十多年间,三和茶桂庄最盛时雇用二十多个工人,已初具规模。

但到了1937年后,由于广州沦陷,罗定至广州的航道受阻,茶叶销售大受影响,茶庄纷纷关门避祸。1939年罗定均盛商号也遭日本飞机轰炸烧毁,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三和便彻底衰败破产,泗纶街上只留下个空铺壳了。

抗战胜利后,罗定茶叶陆续恢复生产,罗定人崔业枢、陈济民等合资在广州杉木栏开设华兴隆行经营罗定茶叶,有相当规模。

南江之胶

胶,俗称香粉,是指用槁树(又名香胶树、石果树)的皮、枝、叶加工捣制而成的粉。民国《罗定志》记载:“槁,俗呼曰槁仔,树皮可制香粉,四区蒲垌坑以为出产大宗。”槁,即系槁木,樟科植物,清代罗定直隶州和下辖的东安、西宁两县物产均记载有槁,是三地常见的木材。

清康熙《罗定州志》物产篇记载:“柟、铁力、荔枝、柏、红罗、赤黎、木棉、乌柏、桂木、樟木、抗木、梓木、槁木、松木、杉木、枫木。”

槁树生长于高山丘陵地带,清罗定直隶州及下属东安、西宁两县三地槁木种植面积广,可为胶粉提供大量原材料供应。到了民国时期,泗纶、扶合、加益、榃滨、黎少等地,普遍开设加工厂(利用山溪水碓舂香粉),生产具有一定的规模,更是全国有名的香粉供应地。

民国《西宁县志》载:“樛粉(上品)每担六至十元(水飞);青石粉(樛枝舂碎筛成)每担六元。”当时泗纶一带开设车厂百余间,利用水碓生产香粉,亦是罗定直隶州一大宗副业收入。

罗定生产的香粉以粉粒幼滑、粘性特强、保密性能好而著名,故又名为上石粉。上石粉是罗定传统大宗出口土产,和“万金纸”齐名,销往港澳地区,内销用于生产卫生香、神香的原料。亦可用作包装材料(旧多用于密封酒埕),用它搓成粉团可塑造人像、模型及各种玩具。

南江之肉桂

江南四大特产是什么(南江三大土特产)(2)

△晾晒桂皮

肉桂,别名玉桂,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原产地是在我国,西汉时期就从我国传到东南亚各地。肉桂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和横向突起的皮孔,有的可见灰白色的斑纹;内表面红棕色,略平坦,有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棕色而较粗糙,内层红棕色而油润,两层间有黄棕色的线纹。气香浓烈,味甜、辣。世界上除印度、印尼、越南、锡兰(今斯里兰卡)及非洲东岸几个小岛亦有出产外,就以我国广东和广西为主要产地。清代罗定直隶州开始大面积种植,以西宁县(今郁南)最多。

肉桂全身都是宝。桂树、桂皮、桂油、桂枝各有功用。

桂油,是由桂叶于釜上蒸馏,穿小孔以接之,肉桂油一般为淡黄色挥发油,散发出独特、温暖和舒适的香气。桂叶一百斤仅可得油半斤,得油率仅为0.5%,是极其珍贵的。每百斤桂油值银两百元以上六百元以下。其用途广泛,可用于祛风散寒,现在经过精制后,进一步提炼为精油,常用于风湿及皮肤瘙痒,脾胃阳脱,肢冷脉微,脘腹冷积,腹痛泄泻,寒疝奔豚等症。还对皮肤有温和的收敛效果,起到紧致作用。

桂枝,桂树经剥取桂皮时所剩的枝条,一般用作桂碎。其产量多少与砍伐枝条之多少有关,市价为每百斤桂枝一元至十元不等,销售内地,可入药,专治外感风寒之症。桂枝桂叶蒸油后一般当作干柴烧。光绪学使徐琪曾云,罗定满山皆桂枝,香气扑人,居民或以爨余深惜焉,为此赋诗:“香气侵衣五月风,罗阳桂树满山中。万肩压作樵苏爨,应有知音比碧桐。”

桂粉,是由肉桂的干皮和枝皮制成的粉末。其价格略低于青石粉,每担约六元至十元。桂粉是西式餐点常用香料,当时广东出口的肉桂多产自罗定。现代桂粉多用于面包、蛋糕、派等烘焙产品。它不仅具有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的功效,还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

罗定直隶州最早种桂的为新乐河岔人张以珍。张以珍生于清道光年间,在光绪年间从广西平南县购入桂苗,并带回了种植技术,雇人开山种植桂树,几年后,由于罗定山区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宜种桂,桂树茂盛生长,桂皮得到丰收,每百斤桂皮可卖得铜钱二千多枚,人人效仿,种桂业得到迅速推广。从清代起,官府便在罗定设桂税局,负责肉桂产品的收购与出口管理。在山区未通公路前,桂贩与经纪应运而生,除一部分就近桂农直接与桂庄交易外,多数都是售与桂贩,或者通过经纪成交的。桂贩是自备资金深入山区收购,看察市情转售给桂庄的。

江南四大特产是什么(南江三大土特产)(3)

△罗定山区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宜种植桂树

民国《西宁县志》在货类篇西宁县出产特色产品其中有:“桂皮、桂油、桂枝、香粉。”金滩、新乐、榃滨附近一带(原属西宁)山庄及镇南都最为繁盛,每年二、三月间则剥皮晒干,用竹篾扎成把,挑到市上卖给桂庄。桂商打包后再行销外洋。因桂皮是罗定直隶州的大宗出口货物之一,自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开始,在罗定州城内就设有桂税局,专税出口桂皮。凡在罗定州转口打包的桂皮,包括西宁县、岑溪县的部分地区均要在罗定缴纳完税。因市价常由洋商操控,且每年需求不同,一般在罗定市场每百斤桂皮约值银五元以上二十元以下。

据《罗定县志》载:“桂税自光绪十二年开征,桂皮每百斤征银五钱,桂子每百斤征银八钱,桂碎每百斤征银五钱,后减为一钱,桂枝每百斤征银二钱五分,后减为五分,桂叶每百斤征银五分,桂油每百斤征银四两,均由桂税局征收。”此为正税。而《西宁县志》又载,其经过罗定州转运的,每百斤桂皮还要再加三块大洋缴纳税款。仅二十年,其桂皮出口总数即达四百万斤,罗定直隶州仅收西宁县的过境税可获利白银数万两。

由于罗定肉桂生产发展迅速,成为当时最大宗出口产品,清政府在罗定州设立专门的桂税局,统一管理罗定及周边的桂皮出口,罗定州成为岭南的玉桂生产与出口重要基地。利用罗定江的航运便利,从河仔口、西门口、道前街、水街、大码头沿线,遍布桂庄,收购加工出口桂皮、桂油,形成产业一条龙。罗定桂税局通过征收桂皮、桂油、香粉等税,获利甚丰,旧《罗定县志》曾载一逸闻:越南国王阮福说流亡中国,两广总督张之洞把他安置在罗定,每月令桂税局送旅费银五百两。可见,桂税局当时存款丰厚,桂税成了地方的财政重要支柱。新中国成立后,罗定成立土产公司专门供销茶、胶、桂,并成立桂皮站,专门从事收购桂皮、洗桂、晒桂和扎桂以供出口。

云浮融媒中心

撰文:卓文意 陈大远

编辑:陆致彤

责编:赖秀梅

值班总编:赵军鳗

投稿邮箱:yunffb@qq.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