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真实福相(曾国藩为他点赞)

睢县禀赋荟萃,人杰地灵,文化积蕴丰厚,历史上不仅涌现出声名远扬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数学家,而且还有蜚声中外的艺术家。今天向读者介绍一位虽不为多数所熟知,但却在晚清画兰界占有重要席位的一代名家—睢州人蒋予检。

生平简介

蒋予检,字矩亭,号梅隐,生卒年不详。他身出仕宦家庭,其祖父蒋万祀,康熙年间进士,曾两任山东学政,两任四川学政。其父蒋荣昌,乾隆年间举人,曾知霍州、常州府,“素善书法,为世所珍”。蒋予检,道光二年(1822)举人。曾官永丰、吴城,历官庐陵、宜春、峡江、新昌知县,景德镇同知,所任“政皆卓有可传”。他不仅政声卓闻,而且多才多艺,诗书画皆被人称道,尤其是兰草画作,成就巨大,为当代和后世所推崇。这在各种专业书典里均有记载。《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载:“蒋予检,工书学颜、柳。善写兰,纵横偃仰,别有姿态,居梅巢《今夕盦读画绝句》有诗咏之。”(居梅巢,晚清书画家)清光绪十八年《睢州志·人物志·仕宦增》:“蒋予检,工书(画)兰,片纸尺帧,人争宝之,名载《国朝画徵录》等书。”有画集《兰谱》行世,另有《拮清书屋诗稿》、《政余集》著述。晚年寓居济南。卒年67岁。其子蒋兹,衣钵相传,以绘画为生。

曾国藩的真实福相(曾国藩为他点赞)(1)

画兰圣手

兰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她幽香清远,一枝在室,满屋飘香,历来是文人雅士的知音。古往今来,多少画家取兰泼墨以言志,多少诗人咏兰赋诗以抒情。大画家郑板桥善画兰竹,以画竹最多,次则画兰。蒋予检画兰独树一帜,时人称为“画兰圣手”。他俩虽不在一个年代,却经历相似,仕途皆不顺,且都只做过七品县官。艺术上,两者造诣深邃,作品无不形神兼备,为历代画兰、竹名家所罕见。昨世今日,虽然蒋予检没有郑板桥的名气大,但确有不少人说蒋兰可与郑竹齐名。这个见地,虽不见得是共识,但也不算为过。有人概括蒋予检的兰画艺术:格调高傲,尽得六法,自然超举,天然神韵,元气淋漓。他在同治丁卯(1867)作的《墨兰图》,画中兰叶纵横偃仰,别有姿态,盛开的朵朵兰花,似有幽香飘来,用淡墨渲染的根部却裸露在外,正应了画中题诗“到处露好根,不染尘中土”之寓意。《沅湘清梦图轴》,画面右出,一蓬丛兰从高处簇拥迸发,下临空谷,临风摇动,姿态迥异,风情无限。他的一副扇面画,两根兰草主叶,一淡一浓,飘然自得,兰花两朵,背向争艳,清香可闻,润人心肺。有人评价他的兰草,“笔极活,墨极秀,清脱放逸,尽显造化之妙。”他的好友冯询在《画兰歌赠蒋矩亭刺史》诗中云:“昨接蒋侯书,作画穷闭门。画固无不能,最能惟画兰”。研究清代艺术史重要参考资料《寒松阁谈艺琐錄》有“蒋矩亭,善墨兰,风翻露染,名重一时”之语。据《湘军人物年谱·李续宾年谱》载:“癸卯,曾公(曾国藩)至自吴城,居六日乃去。湖北知县蒋予检写墨兰百幅,题诗以献颂克武昌功。公喜其艺精,受之”,可谓赏识不浅。

曾国藩的真实福相(曾国藩为他点赞)(2)

多才多艺

蒋予检不仅在画兰方面成就斐然,而且在山水画、书法、诗歌等领域也颇有功夫,为人称道。吴昌硕曾在蒋予检画的一幅山水扇面《苇江息棹图》上题:“矩亭不独以写兰名,其山水亦臻最上乘,是笔古淡如云林,结构如石谷,逸斋鉴家以为然否。”吴昌硕乃晚清大画家,称赞蒋予检的山水画有倪云林(元代画家)、王石谷(清初画圣)的意蕴,推为上乘之作。蒋予检的书法遒劲圆活,庄重而俊秀,流传至今的有很多。他在1839年临颜真卿行书《争座位帖》横波纸本,300多字,在2011年北京拍卖会上,以13.8万元成交。他的行书八言联:“和气在堂卿云扶质,清泉泽物佳木成荫”,在2014年郑州拍卖会上,以5.75万元成交。行书六言联:“雅言诗书执礼,益友直谅多闻”,现为台湾历史博物馆收藏。“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蒋予检的画作题诗达到了诗画相互映照,画面无限拓展的境界。他在《心香图轴》题诗:“写叶写花兼写根,全身毕露众香尊。洛灵未见秋遗佩,山鬼合来夜打门。敢向风前称画手,聊凭纸上吊忠魂。心持一瓣欣能托,雪北泥南当爪痕。”表达了诗画相应,神与人一,境与心通的高洁意境。他的诸如“到处露好根,不染尘寰土”、“兰为王者香,凡卉无与伍”、“须知花好非天色,如此清香只在心”、“空谷自开还自赏,好花原不仗人开”、“使吏能无纱帽气,论交常有布衣心”等等题诗,言简意赅,语浅情深,尤其今天读来,倍感朴实亲切,极具劝引作用和启迪意义。蒋予检时与著述颇丰、官德卓异的沈衍庆最为相知,“乃为之传”,名《赠观察沈公传》。据《商丘地区曲艺志》载,蒋予检还喜欢作曲,其《训子曲》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曾国藩的真实福相(曾国藩为他点赞)(3)

历史评价

蒋予检的画兰作品在当时是很受人推崇的,与国画以写兰见长的石涛、郑板桥、潘天寿齐名,专诣称绝,世有“北蒋南郑”之名。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中说蒋予检的兰画“纵横偃仰,神趣横溢,存乎士气。”张大千曾为民国著名兰草画家高慰农一长幅墨兰题跋:“蒋矩亭后一人而已。”这里,张大千赞许高慰农,更赞许蒋矩亭艺高一筹。清代画家马棪在《论画兰》中针对郑板桥和蒋矩亭两家的画兰风格,写道:“缘两家最近,真迹流传尚多。然两家异法。郑氏兰叶尚古健,不尚转折,用笔直来直去,却逐步顿挫,留得住笔,否则便直率无余味矣。蒋氏叶尚纵横,尚转折,而用笔却挺劲流利,不复逐步顿挫,以顿挫则软弱无力矣。郑叶转处用笔蹲,蒋叶转处用笔提,郑氏体劲而用婉,蒋氏体婉而用劲,此余悉体验而得者。郑氏写花雄浑挺拔,蒋氏则超逸如作草书,纯由笔尖为之,较有风趣。”“画兰……然余尤重随浓、随淡、随干、随湿,一气呵成,淋漓融洽,愈见有生气。青藤、石涛、板桥、箨石皆然,即左右亦无不然。惟矩亭则多于写浓叶后,另以淡墨补二三叶,转觉浓淡太分明耳。” “余尝谓墨兰有矩亭,犹汉隶之有《曹全》,真行之有松雪,披靡一世,不亦宜乎。”从这些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作者对蒋氏兰作是高看一分、厚爱有加的。清代绘画品评著作《桐阴论画》曰:“说者谓兰为国香,传写者不知万几,多失之硬直。矩亭以舒展柔逸出之,故能造微入妙。”这里,更是把蒋矩亭的兰画水平放在了无以伦比的位置上。

曾国藩的真实福相(曾国藩为他点赞)(4)

艺术影响

蒋予检的兰画艺术自成一派,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马棪《论画兰》曰:“近今学者多宗矩亭、板桥两家。”杨鹿鸣《兰言四种·画兰琐言》云:“兰师板桥而兼法矩亭者,前有孝感程厚之,兴化成兰荪,后有高甘来,马鸥盟,诸公皆是也。”清末民初画家汤燮在《兰花百种·自叙》中云:“予性嗜兰,而尤爱写兰……旋搜集郑板桥、郑所南、蒋矩亭诸先辈墨兰真迹,置之案头,穷日夜之力,描摹尽态,寒暑无间。”清张嘉谟,早年工花卉,中年后专写墨兰,近似蒋矩亭,均得其妙。据《吴县志》载:周云峰,善画兰竹,师蒋予检,张之万抚吴时,考试画学,拔为第一。民国间绘兰名家王宗栖,得蒋矩亭法。《益州书画录续编》(1945年出版)载:光绪间曾为台湾千总的周务祥,甲午战争割台后,漫游至成都,画兰、书法均学蒋矩亭。与蒋矩亭有戚谊的睢州人易晋,兰画清挺,其矫健处,颇得蒋矩亭之法。蒋矩亭的墨兰在当时尤其是在望族中多有流传,“片纸尺帧,人争购藏”。据清刻本《欧钵罗室画过目考》记载,当时安徽巡抚翁同书及光绪间浙江布政使贾致思等人都藏有蒋矩亭的画作。被画坛称为“北齐(白石)南姚”中的姚虞琴收藏有蒋矩亭的《兰石》。清末举人、收藏家梅光远旧藏蒋矩亭兰册甚精,后为人巧取而去,颇堪惋惜。今桐城市博物馆藏有数幅蒋予检写兰。河南博物院亦藏有他的兰画。2013年2月,由河南书画收藏协会等主办的“问兰雅集”活动,展示了50多幅从明代到清代的名家大家的兰画,其中就有蒋予检的作品。蒋予检的墨兰还扬名海外,日本人对他的兰草极为推崇,日本清雅堂昭和三十年(1955)出版有精印的《蒋予检墨兰册》。当今,蒋予检的作品,包括立轴、扇面、书法等不断出现在各种大型拍卖会上,且价格不菲。

曾国藩的真实福相(曾国藩为他点赞)(5)

仕宦生涯

蒋予检族阀门风纯正,世代延绵。祖父蒋万祀,曾官四川、山东学政,清廉自励,家无余产。父蒋荣昌,官至知州,善政多多,常常捐资助贫。蒋予检宦游七、八个县,从政几十年,官职虽只七品,但却尽心尽力,勤政爱民。他知庐陵县时,有富绅欧阳氏兄弟倆因争财产打官司,各向蒋贿重资时,他都假意收下。到了庭讯之日,蒋对兄弟倆导以大义,动以至情,感动了两兄弟息争罢讼,使两兄弟和好如初,蒋还当面将礼退还两兄弟。当他调离庐陵时,民众向省府提出将他以文信国公从祀文庙,奏入报可。一次,蒋予检在省城寓居时,听到邻舍有哭泣声,就前去问询,得知一杨姓侯任县尉暴病而殁,由于家贫无以收殓,家中老母和幼子在屋里哭泣两天了。见此情景,蒋予检即出二百金相赠,使其扶棺回乡安葬。蒋予检知宜春、峡江时,被百姓称赞是带去了福音的良吏。知新昌,防吴城、景德两镇时,其政声佳绩,有口皆碑。蒋予检虽勤德勤力,但却仕途坎坷。这可从与他相知相交二十余年的知己冯询(进士、诗人)《送蒋矩亭大令之任兴安》诗中可知:“潦倒名场况战尘,喜君重现宰官身。万家望尔如尘佛,八口嗟予亦部民。”这里道出了蒋予检在仕途上遭遇挫折后复出和在辖地百姓中的较高威信。冯询在另一首《哭蒋矩亭》诗中写道:“清词妙墨逞三绝,高谈鸿论惊四筵……我时从军正负气,功能不赏谤书至。落魄归来复遇君,各吐胸中不平事。怀才岂肯世不用,果也檄召催乘轩。”这里道出了诗人对蒋予检才情的钦佩和两人志向相投,仕途生涯相似,且都有怀才不遇的感叹。我们从蒋予检自己的题诗中也可以窥到他的心志和情调,如“托根虽在众香国,十步之内半荆棘”,“须知花好非天色,如此香清只在心”,“兰为王者香,凡卉无与伍”等等,都鲜明地表现了他守正不阿,清高隐逸,不与世俗为伍的心迹和情怀。

曾国藩的真实福相(曾国藩为他点赞)(6)

蒋予检,作为一代画兰名家,也作为睢县为之骄傲与自豪的历史人物,却因宣传不多,致知之者甚少。我们应感到自责和不安。笔者学识有限,力量绵薄,今作文,只为抛砖引玉,切盼对蒋予检的宣传和研究推向一个层次。为此,建议有五:一是应组织人员着手对蒋予检的研究宣传,以增加睢县历史文化的厚重;二是相关部门和个人,有条件的,应注意搜集、购买和收藏其书画作品,作为文物珍视;三是在我们缺少真迹的前提下,可否从网上载一些蒋氏书画作品,进行展览,以扩大注意力和影响力;四是注重兰画创作人才的招揽和培养,为今后打造兰画创作基地打点基础;五是有关部门,可考虑召开一次蒋予检画、书、诗作品研讨会或座谈会,为进一步宣传研究蒋予检开门修路,也为提高今日睢县画、书、诗界创作水平服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