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认识(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信息化)

随着《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2022年版)》等一系列文件的发布,以及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大会的推进,涌动已久的数字化浪潮在2022年末迎来了新的高度。这让很多原本处于观望、探索阶段的企业,感受到了不得不转的紧迫感,同时,由于对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把握不清晰,让很多人感到迷茫。

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认识(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信息化)(1)

数字化转型“前传”:信息化、数字化

信息化:现实世界的数字投射

信息化(数码化),可以简单概括为利用计算机、网络、软件和工具帮助企业实现研发、管理、采购、生产、物流和销售等全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其中还包括管理规范和业务流程的固化。

信息化像是用数字世界投射现实世界,它只是一个镜子,用数字世界投影现实世界。

ERP、CRM、OA、SRM、MES等软件系统的相继被实施,开始全面接管企业的“人、财、物、产、销、存”,等将流程化的、重复的由人处理的工作,全部或部分交由信息化系统来处理。

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认识(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信息化)(2)

数字化:数字运行反映现实业务

企业信息化存在一个问题,即业务信息系统之间的割裂,带来的广泛的数据孤岛问题,其结果效率低,整体运行没有形成完整的数据闭环。

数字化,是基于信息化技术所提供的支持和能力,让业务和技术真正产生交互,改变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

简单来说,信息化是从业务到数据,数字化是从数据到业务。通过数字化,建立技术与业务的对接。那么数字化转型是数字化的升级吗?

从信息化、数字化,到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不能简单理解为是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一个升级阶段。虽然它以信息化、数字化为基础,但其本质上是以数据要素为关键驱动,对生产方式、组织方式、价值体系的创新和重构。

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技术和工具的转型,其本质涉及到商业模式、组织、经营、运营、流程、服务等的数字化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简单地将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转型,或是组织的转型,理解为数字化转型是片面的、表面化的。只有把数字化技术与企业的价值链生态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生态治理的差异化来实现生态价值的差异化,来获得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可持续成长,才能算得上是成功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四个本质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义是要将基于工业技术专业分工取得规模化效率的发展模式逐步转变为基于信息技术赋能作用获取多样化效率的发展模式。开展数字化转型,应系统把握如下四个方面:

一、数字化转型是信息技术引发的系统性变革

从物质经济时代到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环境、供需关系等的改变,要求企业在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方面进行系统性变革。

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认识(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信息化)(3)

信息技术引发企业系统性变革

二、数字化转型是价值体系优化、创新和重构

企业是一个创造、传递、支持和获取价值的系统,每一项数字化转型活动都应围绕价值效益展开,数字化转型在根本上是要推动其价值体系优化、创新和重构,不断创造新价值,打造新动能。就是说,数字化转型以企业的效益提升为唯一终极目标。

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认识(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信息化)(4)

企业价值体系重构

三、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路径是新型能力建设

数字化转型过程就是一个系统性创新的过程。为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企业需要从原来的局部优化模式转为协同创新模式。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提升、整合、重构组织的内外部能力,赋能业务加速创新转型,构建竞争合作新优势,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形成新动能,不断创造新价值,实现新发展的能力。

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认识(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信息化)(5)

企业新型能力赋能机制

四、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驱动要素是数据

数据是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基于数据的信息透明对称、协同共享,提高企业资源的配置、利用效率和开发潜能。

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认识(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信息化)(6)

数据要素驱动作用

数字化转型:业务为本,技术为用

数字化转型是从“业务需求”出发,最终回归到解决“业务问题”,实现“数字化的业务”。

实际的业务问题并非来自于业务顶层的的宏观指导,而是来自于业务执行层面,执行层面离不开业务协同、信息协同、业务可视,只有通过数字化转型,才能以数字驱动业务,实现业务从端到端的可视、可控,通过数字化实现业务的智能分析与预测,反向为顶层提供决策参考。

(部分内容参考: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数字化转型知识方法系列之一: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认识与参考架构》)

本文由【指南车物流软件】发布,助力传统物流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帮助物流企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税务合规,五流合一。

(关注“指南车物流软件”获取更多物流信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