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最美乡村(感受乡村振兴下的千佛探索之路)

全域旅游最美乡村(感受乡村振兴下的千佛探索之路)(1)

阆中市千佛镇产业园一隅

南充新闻网记者 余中华 陈村铭 文/图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阆中市千佛镇借力发力,村村发展特色产业,有条件的农家还发展小微产业,以短补长,长短结合。三年来,当地村民因地制宜,勤恳劳动,农村面貌变美了,村民尝到增收致富的甜头,日子越过越好。8月28日,记者走进阆中市千佛镇,感受乡村振兴下的千佛探索之路。

“一村一品”铺就乡村振兴富民路

“一村一品”是阆中市千佛镇兴镇之本,也是当地脱贫攻坚的有力助推器。近年来,千佛镇结合各村自身实际,立足产业发展和地理资源优势,把发展全域特色产业作为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努力发展生姜、生猪、猕猴桃、毛叶山桐子、川明参等产业,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毛叶山桐子出油率高,既可食用,也可用于工业,是我村引进的种植产业,今年首次挂果。”阆中市千佛镇大云寺村村委会主任唐显强介绍,他们走访多地,引进毛叶山桐子作为大云寺村的支柱产业进行培育,旨在助力村民增收。今年,大云寺村1000亩毛叶山桐子陆续开始挂果,有望单株产值600元,将成为大云寺村村民的“摇钱树”。

时下正是猕猴桃的上市时节,80岁的何元烈夫妇正忙着采摘猕猴桃。“我们栽种猕猴桃已经4年了,自家的4亩地全部种上猕猴桃树。今年销售猕猴桃,收入有望达1万多元。”何元烈说。

阆中市千佛镇猪垭槽村的传统优势农产品是生姜,自清代起,阆中千佛镇人就世世代代种生姜。千佛生姜在川渝等地都很畅销。2017年,“千佛竹根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千佛镇党委、镇政府乘势而上,在全镇打造以生姜为主的“亿元产业带”。

阆中市千佛镇华严寺村的生猪产业、猪垭槽村的生姜产业、大云寺村的毛叶山桐子产业、狮子社区的川明参产业……千佛镇通过实施“一村一品”,如今已形成果药、生姜、生猪、毛叶山桐子四大亿元产业经济带。

一幅民富村美人和的乡村振兴画卷

“上联:家接吉祥万事兴,下联:门迎富贵百业旺;横批:迎春接福。”走进阆中市千佛镇小保宁村一农家小院,映入眼帘的是喜庆的对联,放眼四周,干净的院落景色宜人,塔柏树、万年青、太阳花、吊兰、桂花树等植物,把周围装扮的十分漂亮。好客的老板娘雷凤仙看见游客,热情迎了上去。

从远处看,这里是一个农家小院,走近才察觉是一家咸菜家庭作坊,70多岁的千佛镇人吴光惠是作坊的主人,也是当地腌咸菜高手,手工制作的咸菜备受欢迎。采访中发现,腌咸菜品种很多,有洋姜、蒜、豇豆、萝卜干、大头菜等,近销阆中周边各大酒店和商铺,远销全国各地。

凭借腌制千佛泡菜,吴光惠一家成为千佛镇勤劳致富的模范,带领着小保宁村村民发展致富。“千佛镇村村有变化,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等行动,让村民生活得更加幸福。”雷凤仙说,如今,她们家制作的手工咸菜在农村也很受欢迎。

“兴家风、树民风、正社风,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精心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创建省级‘四好村’。”阆中市千佛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青松说,通过提标准、抓整治、增颜值,改造农房、修建塘堰库渠等基础设施,新村面貌变得更美丽。

“提升村民幸福指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阆中‘建设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争创南充经济副中心’作出千佛贡献。”阆中市千佛镇党委书记张金国介绍,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千佛镇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民富、村美、人和的乡村振兴千佛“画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