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封控人状态(24小时集结1.4万人)

全国都在关注上海疫情。

3月初起,小区接连被闭环;

3月26日,1600万上海人进行抗原自测;

3月28号,上海实行浦东浦西分批封。

每天都有雪片般的信息在加载,

让人焦虑、无助。

上海封控人状态(24小时集结1.4万人)(1)

上海封控人状态(24小时集结1.4万人)(2)

一条的员工们也经历了长达三周的居家办公,

我们在封控间隙,

看到了一些特殊的志愿者们——

替客户买药的中介、

被封在工地后开始帮忙的工人、

给同学理发的大学生、

当上“大白”的女拳击手......

愿这些微小个体的故事,

带来安慰和温暖。

撰文 鲁雨涵、陈星、谭伊白

上海封控人状态(24小时集结1.4万人)(3)

上海封控人状态(24小时集结1.4万人)(4)

3月28日,“上海数千名中介帮送菜”的话题冲上了热搜。话题下很多上海居民都证实,“今天就是中介小哥帮我买的菜”,“还帮忙遛狗”,“我们小区的中介已经为我们免费买菜跑腿半个月了!”

“全上海8000名员工,有超过3700名都参与了志愿服务,”很多网友提到的太平洋中介告诉我们,“最早是门店员工自发,总部过了一周后才知道,开始了更加系统性的协助工作。”

上海封控人状态(24小时集结1.4万人)(5)

中介小哥杨传帅

今年23岁的杨传帅,是第一批自发做志愿者的中介之一。他负责的片区位于松江区九亭,最早出现疫情。

3月6日上午,门店所在的小区就宣布封闭14天。门店有差不多20位中介,几个人一盘算,既然正常带人看房的工作进行不了,那就把时间用在志愿行动上面。

杨传帅带头建了一个群,先把认识的小区业主拉进群,再口口相传,现在群里已经有超过350人。

上海封控人状态(24小时集结1.4万人)(6)

上海封控人状态(24小时集结1.4万人)(7)

作为房屋中介,他们对小区的内部结构和周边环境了如指掌。“里应外合”,外面的人负责买物资,封在小区里的就负责把物资送到业主手里。

有人家里小孩上网课,门店里的人也可以帮忙打印学习资料;居委会人手不够的时候,他们也随叫随到。

九亭门店的故事,也传到了其他门店。

27岁的曹若曦是嘉定区江桥地区的门店店长,他告诉我们:“疫情早期的时候,很多同事还可以正常上班、回家,后期很多人小区被封,大家干脆不回家,在门店里打地铺。”曹若曦也在门店住了三天三夜。

上海封控人状态(24小时集结1.4万人)(8)

帮买菜的群公告

志愿者工作比正常上班还紧张。

每早8:30,先开早会,统计谁今天可以来门店帮忙,分配任务后,基本要一直忙到半夜,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

曹若曦做了4年房屋中介,擅长数据整理,“刚开始大家还比较手忙脚乱,群里发的信息经常会看不到。后来我就让所有人如果有需求就私信给我,由我整理成excel表格。”前一天下午和当天上午发的需求,当天下午会陆续完成,下午和晚上收到的需求则在第二天完成。

最多的时候,他们一天能接到300多个求助请求,但哪怕人手再充足,每天最多也只能完成160多单。

取药、看病之类的优先级是最高的。

曹若曦接到过一个求助,对方之前得了肿瘤病,前一天刚提前出院回家,第二天小区就封闭了,出院手续没有办,医生开的药也还没有拿。她立刻找了有48小时内核酸证明的同事赶去了医院。

上海封控人状态(24小时集结1.4万人)(9)

凌晨3点,杨传帅还在帮客户买药

杨传帅也有类似的经历。3月22日凌晨2点半,他突然接到了一个客户的求助电话。客户说自己的爸爸妈妈封在小区里,她人在外地,妈妈有急性心脏病,但家里的速效救心丸吃完了,万不得已只能请他帮忙。

他立刻骑着电瓶车出发。北九亭的药店都关了,他赶去了南九亭,在一个24小时营业的药店买到了药。

终于到了小区,老人所在的楼被封了,小杨又叫醒了在小区里的同事,终于在凌晨三点半,把药从门外传递了进去,送到了老人楼下。

客户想给他转500块钱,被小杨退了回去,只收了180块的药钱。“我们从来没有收过跑腿费,有时候甚至还要自己垫钱。”

上海封控人状态(24小时集结1.4万人)(10)

买药清单

上海封控人状态(24小时集结1.4万人)(11)

在门店里打地铺

他们也会遇到一些委屈的事情,有的无良商家,把他们当作免费跑腿的;有人买菜指明要去山姆会员店,中介还要先买个会员;有的业主嫌他们买的菜太贵了,怀疑他们吃差价。

事实上,他们几乎在倒贴帮忙。中间上海连着下了好几天的大雨,曹若曦找来了一辆车帮忙送菜,“烧9块钱的油费,吃几块钱的差价,有什么意义呢?”

3月27号,连轴转了半个多月,曹若曦让所有人先回自己家休息。现在,他们更多起到了一个沟通的作用,群里如果有紧急需求,她会上报给公司,公司再从附近的门店安排人手。

杨传帅则还奋斗在第一线,接受我们采访之前,他还在帮人买药。

上海封控人状态(24小时集结1.4万人)(12)

上海封控人状态(24小时集结1.4万人)(13)

参加比赛的刘丽

90后女生刘丽,在2019年135磅女子组格斗赛中,曾拿到世界第七的排名。

她有一双刚健有力但粗糙的手,能够轻松搬起一堆堆物资,10个突出的关节像10颗硬邦邦的钢球。脱下防护服后,我们才看到她眉清目秀的一张脸。

过去7年,刘丽的日常就是每天到拳馆训练,早中晚三次,从不缺席。

今年3月开始,上海的疫情每况愈下,“生存到决赛圈”的刘丽看到路边的志愿者,也想加入志愿者队伍。

“我是喜欢什么马上就去做的人。”于是刘丽立即搜索了上海志愿者网站,注册报名。很快,她就接到医生的邀请,到医院帮忙。

上海封控人状态(24小时集结1.4万人)(14)

穿上防护服的刘丽

刘丽的第一天,就超负荷运行。

一早,医生带着她走了一整套流程:怎么穿防护服、怎么消毒、怎么帮别人在机器上刷医保卡、怎么维护排队的治安……第一天的中午,因为还不知道志愿者是包餐的,刘丽到超市随便买了一块饭团饱餐。

下午她就直接开工了,站在医院门口,做人体喇叭,喊“请大家拿出随申码、行程码……”没多久,嗓子就比想象的哑得还快。

下半场在晚上,简单的休息和晚餐后,她转战黄浦区的另一个小区,一站又是5个小时,专门给老弱病残组做核酸。第一天下来,就忙到晚上10点半,回到家,已经接近11点了,口罩印在脸上的痕迹到了第二天都很难消除。

上海雨下个不停的那几天,她不知道自己是热还是冷,“外面的雨水加上闷在防护服里的汗,只觉得湿。”脱掉防护服对于刘丽来说,都是麻烦事。“我宁愿一天不喝水、不上厕所。”

有时候刘丽会“莫名其妙地被骂”,但是她的心很大,没有放在心里,“就像年纪越大越像小孩,需要发泄,所以也能理解。”

搬运物资、做核酸、维护治安等,刘丽都一一做过。采访的时候,她刚刚结束一天的志愿工作。问她累不累,她说自己在上午和晚上两班值班的间隙,还会到拳馆训练一个多小时,“练拳就像一个插座,练一次,就给身体重新充电。”

“作为拳手,都是孤独的。作为志愿者,则能和大家并肩作战。”

上海封控人状态(24小时集结1.4万人)(15)

上海封控人状态(24小时集结1.4万人)(16)

家住浦东的卿先生,在疫情缓和的时候给家里多添置了一个冰箱,随时都备好了3个月的菜。

3月中旬,他看到邻居群里不止一个人说“买菜难”,自告奋勇地提出可以带头团购蔬菜。

过去,卿先生创业做过农产品产销对接,认识一些上海周边的农场主。他就联系上了崇明岛一个农场,评估下来,菜价也不贵,第一次协商了22.9元团4斤菜,这个价钱比外面超市的甚至更便宜。

谈好了价钱,他将链接发到邻居群里,没到几小时,就团了200份菜。第二天,因为崇明岛农场的菜只能供一天,卿先生去找了另外一个农业园;第三天,又找了一位安徽的菜农朋友,给他团了400份菜……

“大家都是本着为大家提供便利的心态,就把资源提出来,一起想办法来做这件事情。”到后面,别的小区也越来越多人找他团菜。几天下来,差不多辐射了有800多户。

“家里没姜”,“我有!”现在群里的聊天比过去更热闹,互助的氛围也更浓厚。有时候大家在群里,也会互相调侃,“这样释放紧张的情绪,也是好的。这样那样的帮补,其实是更润物细无声的帮助。”

前几年他看到许多老年人都住在相距不到2米的“握手楼”、共享厨房和卫生间的老公房里。今年,有一次在送菜的时候,他看到有一户老人家,没办法抢到线上的菜,无计可施。

3月28日,浦东浦西分区封控的政策一出,卿先生便发了一条朋友圈:面对大型封控,不能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总是最大的弱势群体。

他正在想着如何为封控区的老人专供蔬菜。他想做不用线上预约,直接拉到门口,农场直供的的送菜服务。

但浦东浦西已无法通行,需要特定的生活物资通行证,他必须先急忙解决这件事。同时还在联系山东的菜源和物流公司。

前几天政府开始给大家送蔬菜包,卿有钱想先把团菜的事情暂停下来,“我也没有必要为了公益而公益。我们作为民间组织,查漏补缺就好了。”

4月1号,又有新增的30个小区需要相应帮助,卿先生告诉我们,通行证办下来了,他要继续忙起来了,“明天早上会到10吨蔬菜,将发到500至1500户人家。”

上海封控人状态(24小时集结1.4万人)(17)

上海封控人状态(24小时集结1.4万人)(18)

三月中旬一个平常的下午,闫琛和他的七位工友,在上海徐汇一个老旧小区里为加装电梯做基础土建。

晚上6点,小区进入封控管理,所有在里面的人都不得外出。施工小队因为一直在噪音环境下工作,没有听见喇叭里的通知,无奈下临时在这里“安了家”。

闫琛很惊讶:“谁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被疫情困住的人。”

闫琛过去曾经当过兵,他和几个工友分别来自甘肃、湖南、安徽、湖北,有两个90后,两个80后,三个60后,长期在外务工,所以也习惯了随遇而安。按照他们的话说,“都比较淡定”。

这个小区共有54个门栋,1288户4000多位居民。房子兴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平日里就“小毛病”不断。楼栋老人又多,老龄化程度超46%。

闫琛和工友们觉得“闲着也是闲着,倒不如做志愿者。”于是找到居委会,自报技能点,“修水电、木工、下水、油漆工”,都能做。

上海封控人状态(24小时集结1.4万人)(19)

第一天,他们就帮着居委会把南门用蓝色铁皮封起来了,每个门栋的楼梯灯也换了。晚上,他们用工地的脚手架和木板,DIY了几张床,“没有被子,就用褥子来替代。”居委会给他们提供了社区里老年活动中心的卫生间,烧一壶热水,提个桶,就把洗澡解决了,“几个人的沐浴露、洗发水,就凑合凑合用。”

闫琛他们只要电话一响起,就马上“接单”,什么小毛病都能修。

“大多数是修个下水道,换个灯泡,电线短路”,一天最多能修4、5单。”前几天,他们到一户居民家排查线路,发现家里总跳闸,排查之后换了线路,“要不然很容易发生火灾”。

有时候晚上已经睡下了,但还有紧急的小事情需要维修,就算躺下闫琛也会爬起身,前往检查维修,“老房子等不起,住着的爷爷奶奶也等不起。”

除了小修小补,运送物资也是他们的工作之一。两三天前,他们分装了几百袋的白菜;昨天,闫琛和工友们给每家每户分发了800多包5斤大米。有一次,每人背着几十斤重的消毒药水开展消杀,在一个下午内就喷杀完了整个小区。

闫琛有一个习惯,每天都记录自己的工程进度,拍摄进度图。

上海封控人状态(24小时集结1.4万人)(20)

现在,闫琛已经在小区里待了半个多月,他也攒集了许多照片,这些照片还有文字记录:组织核酸、搭帐篷、给老人送餐、给居民送快递、守夜轮班......

像他们这样的加梯工人还有很多,“周围的几个小区,保守估计有20多个”,都主动投身在社区防疫工作里。闫琛说:“这些都是举手之劳。没什么好赞扬的。”

当问到解封后第一件最想做的事,他说:“当然是赶紧开工啦!”

上海封控人状态(24小时集结1.4万人)(21)

上海封控人状态(24小时集结1.4万人)(22)

蔡蔡

3月26日,蔡蔡做社区志愿者的第一天,她四五个小时里跑了180户,手把手教居民做抗原测试。

晚上她发了条朋友圈:“这次,不再是读《看见》的学生,自己很渺小,但也希望可以变成力量。总有人下达命令,也总有人辛苦执行。”

学新闻出身的她,读书时希望未来能做战地记者,去前线,“可惜没有实现。前几天我在小区微信群里问我们的居委书记‘还缺志愿者吗?’,他说很缺年轻人,我就自告奋勇报了名。”

蔡蔡生活在上海长宁区,老年人口多,讯息不灵通又看不懂视频来学习抗原自测的方法,志愿者们只能极具耐心地一个一个教。

完成20分钟培训后,蔡蔡就出发了。“我的工作并不难,就是爬楼和教学,相比医护人员真的不足为道了。”

上海封控人状态(24小时集结1.4万人)(23)

她和一位姐姐一组,姐姐会讲上海话,她不会,有时候面对老年人也有点不知所措。但在她的观察里,老年人比有些年轻人配合得多,“他们一直说谢谢小姑娘,你们辛苦了。”

当晚发出的这条朋友圈,她也是想让至少她朋友圈的人能理解,面对防控措施甚至核酸排队大家可能都会有怨言,但也可以想想,今天到你家来的工作人员可能就是身边的朋友,“这样大家或许就能互相体谅了。”

做完采访,蔡蔡将在晚上7点再次去居委报道,参与第二天的工作。

上海封控人状态(24小时集结1.4万人)(24)

华东政法大学的“理发屋”群通知

华东政法大学从3月10日开始封闭,已经有大半个月了。3月28日,一条群消息,让学生们“大受震撼”——

“为解决师生‘头’等大事,现面向学生招募理发师。”

学校封闭已久,不少学生反馈有理发需求,萌萌是华政的学生,看到消息后“毅然决然”报了名。“还是有一定门槛的,得帮自己或者别人剪过。”

最后,有70多个学生进了这个“华政爱心理发屋”的微信群,当天晚上就进行了第一轮培训。因为培训有人数限额,狮子没有抢到,只能往后排。

第二天是“爱心理发屋”试营业的第一天,参加过培训的同学就“上岗”了。他们称自己为“一剪美”志愿服务队,第一批享受到服务的是男生寝室,除了给学生理发,他们还会帮学校工作人员理发。可惜因为防疫要求,仅开工了一天,“一剪美”志愿服务队就暂停了。

萌萌告诉我们,华政的封闭管理很严格。在第一阶段,除了每天去操场上做核酸,学生甚至出不了寝室。封校第三天,为了让学生安心上课、减少感染风险,教授、辅导员、行政老师们便穿上了防护服,保障学生的日常生活。快退休的叶青校长亲自上阵给学生打饭,很多老师上完网课之后,立马去食堂参加后勤工作,给“困”在寝室里的学生送饭和物资,“每次打开寝室门,都有东西放在门口,鼻子一酸。”

这次,学校甚至考虑到了学生的理发需求,虽不是那么紧急的事,但也让大家多了一丝温暖。

若你也想成为一名志愿者,可以:

1.联系所在居委

2.在志愿者网站注册报名

(http://www.volunteer.sh.cn)

若你需要帮助,我们收集了一些社群发起的抗疫行动和居家指南:

上海疫情守望互助指南

发起方:海上指南针团队

https://shimo.im/docs/loqeWyQor8SLYYAn/read

上海社区团餐和买菜途径汇总

发起方:兜着走

https://mp.weixin.qq.com/s/Qu7jhl0-XniiGDVI452Pkw

食物保存指南

发起方:明日之路行动小组

https://mp.weixin.qq.com/s/Pzd_us8cvgat6Co-PFTolA

「2022· 上海此刻」书写计划

发起方:三明治

https://mp.weixin.qq.com/s/1t4h-nBS_kYp4G5wrdRWtQ

上海抗疫互助(持续更新)

发起方:民间自发

https://docs.qq.com/sheet/DUm9SaUptYWtXSnBu?tab=BB08J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