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而易见却视而不见读后感(品读俯身大地他用文字析出晶盐与泪水)

文/蒋蓝

2019年6月26日,我采访著名作家阿来,谈到其新作《云中记》的诞生过程,他说自己一直是在莫扎特《安魂曲》的陪伴下获得启示的。

阿来在《云中记》题词中也特别致敬了莫扎特:“写作这本书时,我心中总回想着《安魂曲》庄重而悲悯的吟唱。”他对我回忆:“汶川大地震的第二天,晚上没地方住,我睡在吉普车里。仰望满天星斗,背后的河谷里有挖掘机在作业,偶尔不远处传来遇难者家属的哭声。除了哭声,生者无法对死亡进行其他表达,中国文化中任何一首歌曲都会对死亡形成亵渎。我睡不着,在车里找到了莫扎特的《安魂曲》CD,悲悯庄严的旋律播散四野,我感到那些逝去的生命正在升华。我意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关于悼亡的文字,一直缺乏如《安魂曲》那样的力量。如果人们可以参透死亡,对生命本质有更深入的认知和体会,那么遇难的死者就没有白白逝去。在《云中记》写作过程中,《安魂曲》宛如藏地的河流,墨水一样流过我的字里行间……”

如果说,阿来用一部神性小说搭建了他小说叙事美学建筑的最后拱顶,那么诗人刘蕴瑜则使用一部逶迤而雄浑的“诗交响”,着力完成了他对于盐都的穿越式歌吟。60岁的阿来昂首天外,60岁的刘蕴瑜则俯身大地。

约20年前,我在自贡从事过好几年的野外勘测工作,在那些或被遗弃、或年久失修的碓架、井架和大车之间测绘地图、钻取基岩、获取水样。在经纬仪与水准仪的视镜之外,固定天车的几十根钢绳上爬满了丝瓜藤与爬山虎,似乎在等候从虚无中降临大地的一双走绳的纤足。在空气里微微摆动的弧线,让我想起了《哈扎尔辞典》当中的句子“一个刀影飞舞的弧线形成的笼子”。它们组构为一架沉默的竖琴,现在,终于有人对此予以赋性与赋音了。

显而易见却视而不见读后感(品读俯身大地他用文字析出晶盐与泪水)(1)

我第一次读完《盐都C大调》,察觉到刘蕴瑜着力谱写了四种影像:龙的声音、盐的声音、火的声音、灯的声音。声音的旋律构成了这首长诗的起承转合。

2016年初,在寒风料峭的成都,我与神话学大家叶舒宪先生对坐。席间谈到他早年的一个引起广为议论的“诗从寺说”观点,他说,“历经二十多年,我至今不改初衷。”

王安石根据许慎《说文解字》:“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之声”之说,在其《字说》里认为,“诗为寺人之言。”进而把寺人之言解为法度之言。叶舒宪认为,“寺”上半为“屮一”,下半为“手”,寺是主持祭祀的人。诗、持、寺三字同源,古音同部。也就是说,“寺人之言”是指举行各种原始礼仪时使用的祝辞、颂辞与套话。(见《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

我感到诗歌就是这样生成的。我们在《诗经》、《楚辞》乃至仓央嘉措的诗里,读到那么多语气词,当代人都视作无益,甚至是一种累赘,目前仅仅成为小学生作文里高频率的使用词。哪里有这么多“啊”啊“!绝大多数的语气助词都是以韵母为主的开口音发音,比如啊、哎、哦、诶、哟。“兮”字的现代汉语发音与古音完全不同,清代孔广森《诗声类》里说:“《秦誓》‘断断猗’,《大学》引作‘断断兮’,似兮猗音义相同。猗古读阿,则兮字亦当读阿。”其实这些语气助词是记录声音把词语托举在空中,它们御风飘飞的声音,衣袂与空气亲吻的声音,辊工的利斧与杉木相撞击的声音,水流与木船共振发出时光流逝的声音,狂奔的手指与蛇腰相缠绕的声音,舌尖寻找烧酒与言辞的声音……峭拔其上的高音部,是刘蕴瑜歌吟的声音:

火的声音

是最动听的声音

火的旋律

是最动人的旋律

由于现代汉诗的整个修辞已经被翻译体完全占领,纸上诗歌是写出来的,古人的歌是吟唱出来的,与其说一些诗人在寻找元写作,不如说是在追忆、捕捉那种声音。尤其是,那种从头骨中缝灌注的中性之声。我以为,刘蕴瑜正是这样的诗人。

站在时代的高处

聆听岁月

不可遗忘的回声

总会有

一个苍老的声音

从老盐场的地底冒出来

令人心跳加快……

刘蕴瑜的难度,更在于要捕捉盐都业已消失的声音、健在的声音、仍将回荡在这片土地上的声音。在“志情”的诗歌当中,还要委以诗歌“记事”的重任,他不得不采取多声部的乐章来予以存储、想象和铺排。

为什么刘蕴瑜执意要选择C大调来展开他的盐都?

一般乐理认为,C大调指的是C音开始的音乐中的自然大调,是较为平稳、执中的白色调性,好似静风下的大地,慢慢收纳着遗忘在叶片上露珠和眼泪。C大调较一般大调更为宁静和庄严。这暗示了诗人由云端返回大地的身姿,以及他匍匐于历史凹陷地带的调性。

在每一个乐章的开头,刘蕴瑜均有一小段概说,犹如发出的“哆”音,构成了C大调音阶的第一个音符,它就像一个逆历史之流而上的起点,钟声的稳重之声,从诗章的天际倒泻而下,开启了他的穿越式歌吟。在我看来,这是属于雨水的C大调,是属于舒缓静流的C大调,是属于眼泪举起晶盐的早晨,更是属于盐都的C大调。

我以为,刘蕴瑜的《盐都C大调》具有三个突出意义:

其一,这是近七十年来,诗歌界第一部涉及壮写盐都历史文化的长篇力作。它打破了以往叙事诗、抒情诗、散文诗、长诗的四个形态,用跨学科的方法,以跨文体的落地写作,多声部展示了盐都历史从传说时代传承至今的曲折、动人历程。

其二,《盐都C大调》采用的“诗交响”策略,既借助于音乐,又将历史赋形于诗,彰显了诗歌修辞之于历史书写的广阔空间,修辞所产生的词语张力与语义,打破了窄逼的寻常工业题材书写的窘迫语境。

其三,诗人刘蕴瑜把家族的繁衍史、个人的生活史与盐都的城市史予以了深度焊合,对撞生成为一个人与城市的心灵史,他甄别了许多历史材料与盐井传闻之间的关系,并引述了“他者”打量盐都的介说,厘定了多处未被相关书写者所留意的盐都事件,由此成为了一部真正意义的“盐都诗传”。

当然了,创写城市的诗记,长诗里动用了诸多大词,适合配乐朗诵,于纸面阅读就有能指逃逸的弊端,这也是难以两全的美学趣旨。置身于“东方的埃菲尔铁塔”之下,诗人刘蕴瑜不容易借助更高的支点去予以俯视,但已属难能可贵。

我记得,好几次我与蕴瑜兄分手,都是在盐都深夜下的某个路口。夜色阑珊,蓦然回首,不禁想起黑格尔说过的话:“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任何东西。”置身高处的人看不见高处,但是在低处,我们却可以看见血与盐。一个人坚持于纯光中行走,并不是光之子的唯一使命,他恰是黑中之炭。

正如德国诗人艾兴多尔夫(1788—1857)所言:“我的爱,静默、美丽,宛如黑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