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魅力的说话技术(技术含量颇高的艺术)

原创:马石头

说到艺术,人们本能地想到写字画画,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与艺术有关。比如说话,在合适的场合说合适的话,就是一项技术含量颇高的艺术。汉语词典里对说话的定义是,用语言表述事实或表达态度,有指责,也有非议;有闲谈,也有说理。可见,说话这门技术伴随我们的一生。

孔子曾经说过:“可与言之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大概意思是,我们要分清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不该说,以及什么话应该对什么人说等。对信任自己的人不说真话,会让这个人失望;而对那些不可靠的人说掏心窝子的话,也许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

对那些值得信赖的好朋友,你只能给他们说真话,否则,就无法获得他们的信赖和尊重。当然,对那些不是太了解的人,就不要说得太多。不只是不能说自己的事情,别人的事情也不要多说。否则,后果很难预料。最可怕的是被人下套,人家的几句“好话”,就让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什么话都说,结果就上当了。

对于穆思临而言,说话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和信仰息息相关的大事。说什么,怎么说,什么时候说,什么场合说,都需要经过大脑慎重地思考,不能随便乱说。信仰的开始就是因为一句话(清真言)。而信仰的失去,也是因为一句话(库负尔)。正所谓:一句话能进天堂;一句话可入地狱。

但有些人对“说实话”的理解有误,以为“说实话”就是非要把什么都说出来不可,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有些话固然是“实话”,但只能说给某个人,或某一部分人听,对其他人绝对不能说。准确地说,要明白在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话。只要不说自己没有把握的虚话,不说道听途说的谎话,不说没有益处的闲话,就是一名“说实话”的人了。

有些人动不动就摆出一幅“讲真话”的姿势,他以为这么做人们就会把他当作正直的人,其实恰恰被人讨厌。道理很简单,他所谓的“真话”,实际上是些毫无用处是废话,他的做法给人的感觉是在作秀,意思是大家都不敢讲“真话”,就他自己敢讲。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越爱讲“真话”,越没有人喜欢的原因。

其实,有些人说的话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不该在那个场合上说。我们常见有些场合,有些“话”大家都心知肚明,就是没有人说,这并不等于别人不敢说,或不会说,而是大家偶看出来了,这种场合不适合说。所以,不是不该说“真话”,而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场合,再“真”的话也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

生活中确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倾诉欲望非常强,心里藏着好多事,不管面对的听众是什么人,只要有机会就开始倾诉,而且大部分都是自己的伤心事和不愉快的琐事。不是别人如何误解自己,就是别人如何欺负自己等。似乎认识他的人都是坏人,谁都占过他的便宜。

一个人的痛苦,没有人真正可以分担,只能是自己把它从一个肩头换到另一个肩头上。要知道,每个人活着,都是为了感受自己的幸福和痛苦,并不是为了体验别人的痛苦。所以,你给别人讲与人家无关的痛苦往事,有什么意义呢?如果说有,也只能让人看看笑话而已。网上就有这样一个段子:“哎,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说出来让我们开心一下!”

想跟别人分享自己往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不分地点场合和听众,一股脑儿地抱怨、指责、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看似理直气壮地在讲“真话”,其实是在降低自己的水平。因为人都会反思:你怎么遇到的全是“垃圾”,怎么就遇不到好人呢?自己若要是跟你交往下去,保不准哪天也会成为你“揭露”的对象。

所以,诉说自己心事要格外慎重。有时候,向别人倾吐自己的经历或秘密,实际上就是在向别人暴露出自己脆弱或错误的一面。当你的那些不愉快的经历暴露出来的时候,有些人可能会“欣赏”,感觉你比他混得还惨,一下子就开心多了。所以这类文章的留言点赞者很多。而你却误以为自己的文采有多么好,这是一个很糟糕的认识误区。

有些人听了你的倾诉,觉得你说得不错,因为他发现了你的真性情,但也只是叫声“好”就完了,再也不会有任何结果。但同时也有一些人却发现了你的软肋。他们会因此而更瞧不起你,甚至会拿你的缺点来要挟你,或作为反面教材。每当有人受害,就会拿你的“事迹”来做安慰。比如说,你还比某某人强一些,曾经有个人遇到是怎么的不幸等。

尤其工作上的某些失误或不如意,都是比较机密的事情,不能随便给外人说。一旦你将这些情况告诉他人,不只是单位上会遭受泄密的损失(这点当然很严重的),你本人也有可能被人抓住了把柄。所以,动不动就说“真话”的人,会给自己的事业带来很大的威胁。可悲的是,有些人在遭受打击之后还没有明白,这一切恶果都来自于自己的那张大嘴。

有些人的脑袋里非黑即白,他看任何事物都是非此即彼,所以认为除了真话就是假话。其实,天下的事情是多种多样的,那有这么简单的分类法。生活中,百分之百的真话很少,百分之百的假话也很少,大多数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一些真假难辨的资讯。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就需要用第三种说话方式,这种说话方式就是:我且说说,你且听听,无关真假。

今天这个社会,人人都想说话,但苦于没有说话的机会。有些人急于说话,以至于忽视了话的内容和场合,不该他说话的时候,也要争着说。有些话是道听途说的,自己都没有搞懂,就急着给别人讲,结果是那些不当言论产生了负面效应,让别人对他有看法。往往是越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越爱在大众面前讲话。他说得越多,引发的问题、惹下的麻烦也就更多。

近年来,随着手机阅读的普及,“说话”有了新的渠道,比如微信公众平台、美篇、微博等,任何人注册一个账号,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这就等于给那些“想说话的人”提供了方便。从大的方面说,言论渠道多了,当然是好事,但让人始料不及的是,有些不该说话的人也在说。越是外行,越喜欢说内行话,甚至还说上瘾了。根本不知道自己乱说话的后果有多么严重。

古人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有些人偏偏喜欢说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比如,有些人喜欢“分析”国内外的一些大事件,看起来头头是道,其实就如根据宣传片来评价电影情节一样,也像拿着某个商家的宣传资料,鼓吹这个商家的产品有多么好,其他厂家的产品是多么糟糕一样。其实,他自己根本没有见过产品,完全是以讹传讹,甚至是在做走狗与帮凶,却不自知。

他所谓的“真象”,不过是自以为是的“纸上谈兵”,真实的情况他一无所知。因为他评论所依据的“事实”,其实是人家加工出来的“消息”,完全是专业团队精心打造出来的消息式宣传品,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大家的目光和情绪。而这些东西根本不用那个个人来说,公开媒体上到处都是。

中国传统文化奉行中庸之道,其实是一种中间处事方式。这与忠君、孝仁、礼仪等有很大的关系。历史上敢于说真话的人太少了,即便有,也没有好下场。比如大名鼎鼎的魏征,他在唐朝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以直言敢谏而著称。当时的皇帝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个“人”,指的就是魏征。

作为李世民的股肱大臣,魏征一生直言进谏,敢讲真话,可以说没有魏征,就没有著名的“贞观之治”。就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在世时与皇帝的关系还算不错,但在死后却被皇帝咬牙切齿地推倒墓碑,下令公开批判,就差“挫骨扬灰”了。

所以,自古以来,当大环境不适合说真话的时候,谁也不敢说真话。最重要的是,即便说了也没有用。在这一点上,远古的“魏”和近代的“彭”遭遇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大家都是无奈地做个旁观者,不愿意说话,因为知道语言的作用实在是太有限了。

前段时间朋友圈里总有一些人,义正言辞的谴责别人“闹事”,什么“狼子野心”啊,“没有爱国心”啊,也许他这辈子真没有去过某港某疆,但他不会没进过寺门吧,看看已经被折腾成什么样子了。这些人的心态是,自己被打压的时候,恨不得天下人都来替自己说话,而别人对欺凌有所不满,就认为是大逆不道,恨不得全被整死。

还有一些人,初衷也许是好的,批评本民族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这些现象的确需要改正,但它却是个别地方的不良现象,而不是全民族共有的特征。所以,在小范围内有针对性地批评就可以了,如果在全国范围公开讲,就等于给穆黑提供他们尚未掌握的资料。这些素材经过他们的加工,那就会成为攻击整个民族的武器,这很糟糕!这种行为被网友称为“穆自黑”,他还以为自己在说“真话”。

斯宾诺莎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人类最无力控制的莫过于他们的舌头,而最没有能力做到的,便是节制他们的欲望。”有些人总想说话,总是在说话,高兴了要说,生气了也要说,但说得越多,暴露出来的错误就越多,所以,被误解注定是每个爱说话者的宿命。

周国平在书中曾写过一段话,非常深刻,他说:“在最深重的苦难中,没有呻吟,没有哭泣,沉默是绝望者最后的尊严;在最可怕的屈辱中,没有诅咒,没有叹息,沉默是复仇者最高级的轻蔑。”天底下最可悲的事情是,明明知道自己没有能力诉说,却又把自己打扮成十足的奴才样子,可怜地向强权摇尾乞怜。

很多时候,那些信誓旦旦的“真话”,其实是要打折的,除非你没有看过新闻联播。这是因为那些打折了的“真话”,在说话者看来对社会“有益”,他们并不认为那是对你的欺骗。所以,当人们听惯了“假真话”,当有人再说“真真话”时,反而没有人愿意相信。甚至认为是“反动的”“负面的”缺乏“正能量”的。

所以,今天这个时代,什么是真话,倒是一个比较深奥难懂的问题。所以,你千万不要认为那些不说真话的人软弱或是胆小,相反,他们或许是真正的勇士。有些人在讨论某些问题时,表达了一些带有弹性的观点,这可能更容易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也会减少生硬的“真话”,给大家带来无谓的争吵或仇恨。

一个成熟的人,不是不知道讲真话,而是他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以及这句话会起什么作用。所以,说正确的话,永远比说真话更重要。比如古玩行业里,从看货到对货物的评价,整个过程中都是在说行话。比如见到不对路的东西说,我还看不准等,而不是说这是真的,那是假的。如果那么说话,非但生意做不成,在某些地方还会挨打。

事实上,比起那些口若悬河的人,人们更喜欢和不爱说话的人在一起。所以,我们应该有一种自知之明,学会在该说话的时候说话,在不该说话的时候闭嘴。即便发现别人在某些方面有欠缺,只要他没有明确地虚心求教于你,也不是你的学生,就意味着你可以不用说话。

一般人并不愿意听到突如其来的“指正”,因为他当时的重点不是学习,不是想改变,而是在介绍自己或产品。你的“纠正”或“真话”,会给他一个措手不及,他完全没有心理准备。所以,发现朋友讲话或作品有问题,先不要说,等换个场合,最好是私下里就你们俩人在一起时说说,那样才是真正的建议,也才有可能起作用。

有魅力的说话技术(技术含量颇高的艺术)(1)

美国有个电台主持人,曾经打过一个很有趣的比喻,她说最好的说话方式就像一条恰到好处的裙子,足够长,可以包盖住身体;但又足够短,能够吸引观众。她想表达的意思是,言多必失,说话太多的人,非但不受人喜欢,而且容易犯错误。尤其那些巧言偏辞,喋喋不休,或好为人师者,终会被大家讨厌。

曾国藩曾经说过一句名言:“饮酒太多,则气必昏油;说话太多,则神必躁扰。”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平时饮酒过量,心气就会变得混沌散乱,不能集中精力做事。一个人如果平时说话太多,精神就会涣散,烦躁不堪,最终也难成大器。

所以,话只有说得恰到好处,才是有益的,才是有价值的。尤其是让别人在与你交谈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你的真诚,这时,他才不至于感觉到浪费时间。如果一个人习惯信口开河,喜欢说自己根本不知道的事情,说那些自己都难以相信的鬼话,那么,他看似在用力地维护朋友关系,其实早已冒犯了朋友,友情只会走向末路。

苏格兰有位老师,名叫托马斯·卡莱尔,他是有名的哲学家,评论家、讽刺作家、历史学家。一生中发表了很多在维多利亚时代被广泛赞誉的重要演讲,作品颇具影响力。他说:“语言属于时间,静默属于永恒。”其实,一个人的朋友与他能够相处得很久而不讨厌,并不是因为他会高谈阔论,而是因为他会适时沉默,认真地聆听。

在说话方面,我们更应该懂得克制。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用言语来表达,有时候,说一百句话,还不如做一件事更能赢得人心。要知道,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很多,尤其语言能改变的事情更为有限。除了少数特别信任你的人外,其他人听你说话,基本上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所以,能不说话时,尽量不要说话,没有必要让所有人都了解你的想法。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善于演讲,经常向年轻人传授演讲的技巧。有一天,有个年轻人登门拜访,向苏格拉底请教演讲知识。但是,还没等苏格拉底开口,他自己便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也是他是为了证明自己有一定的演讲功底。

等他说完后,苏格拉底向他收取了两倍的学费。这个年轻人大惑不解,问为什么自己的学费比别人高?苏格拉底说:“因为我除了要教你如何说话外,还要教你什么时候不该说话。”

每一位信士都应该知道,许多罪过,就是因为管不住自己的口舌导致的。管住嘴,信仰就落实了一半。有些场合忍住不说话,就等于在做功修。《穆思临圣训实录》中记载,艾布·胡莱赖传述:穆圣说:“谁洗完小净去参加聚礼,并且专心听讲,不要说话,那么,他在两个聚礼之间另加三天的罪过皆被饶恕。可见,这些场合不说话,是多么重要啊!

《艾布·达乌德圣训集》中有一段记载,乌姆·奥斯曼传述:我听阿里在库法的讲台上说过:“聚礼日一到,恶魔就打着他们的旗号早早来到集市上,向人们施展各种诡计,想方设法干扰人们参加聚礼。

与此同时,天使们早早坐在清真寺的门旁,记录第一时间进寺门的人,以及后来陆陆续续进寺门的人,直到领拜师出来。如果谁能坐下来静听伊玛目演讲,不说话,他就能获得两份回报;如果他坐在远处,虽然演讲听得不太清楚,但若能不说话,也能获得一份回报;如果他坐在那里说话,则犯重罪了。

从这几段圣训上我们可以看出来,穆思临很早就被告诫,不要在公共场所乱说话,不要高声喧哗。今天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不管哪个国家,高声喧哗都代表着缺乏教养、没礼貌、素质低。凡是在公场合不注重别人的感受,大声说话者,都是被人们所厌恶的,这样的人也是人们所看不起的,被认为是自私而浅薄的下等人。

有修养的人,说话语气柔缓而从容,声调平实而又清晰,逻辑思维严谨、态度谦和有礼,虽然话说得少,但能够以理服人。听他说话,让人感觉如沐春风。这样的人,就算只听他的声音,也能知道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个人涵养方面不存在明显缺陷。反之,就算他平时包装得再到位,一张口就把自己的层次完全暴露出来了。

近年来,我国的游客在海外频频遭受非议,都与“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有关,这已成为中国人不受待见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所以,今天我们看穆圣的教诲,的确意义深远。但是,我们中的有些人却理解得狭隘了,认为只是在寺里不能高声说话,机场就可以,会场就可以,所以在别的场合依然高声喧哗,这是很遗憾的。

作为一名有正确信仰的人,我们的形象就代表着信仰理念,是高贵还是庸俗,全凭自己的言行展示给大家。所以,学会做一名具有道德素养的人,非常重要,甚至比礼拜都重要。我们不能不说话,但说话时应该注意内容、场合、音量,在公共场所说话不要发出很大的声音。那些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对个人形象而言,无疑是加了分的。

那些不顾周围环境,肆意大声喧哗的人,等于是自己在骂自己。因为他的行为导致人们在心里鄙视他。公众场合是大家的活动空间,每个人要自觉地维护。我们被真主称为“大地上的代治者”,是天然维护秩序的优秀之人,不是制造混乱的,更不是给别人添麻烦的。那些干扰公众场合秩序,影响别人正常生活的行为,是缺乏教养的表现,也是违背真主告诫的犯罪行径。

由此可见,说话难,不说更难,不与人争辩,是难上加难。有人说,人类最大的愚蠢是,总想通过争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总想通过语言来改变某个与自己作对的人,其实,都是徒劳的。在弱者面前不说话,是善良;在强者面前不说话,是忍耐;在自己陌生的领域不说话,是尊重;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不说话,是谦虚。

有时候,越是内行,越轻易不开口说话。凡是大谈政治的,基本上都是没有从政经历的人,真正在衙门爬仕途的人,根本不会轻易与人谈论什么为政之道。我本人从小写阿文书法,算起来也有将近四十年的功夫了,但我很少谈起这方面的话题,也不让朋友们在咱们群里分享阿文书法作品。

因为阿文书法在我国是最混乱的,是个典型的“三不管”行业。有些人写的东西,阿拉伯人不认识,认为那是中国人的书法;中国人不认识,认为那是教门里的经字杜瓦;阿訇不认识,认为那是美术字。其实,那东西什么都不是。

所谓的“阿文书法”,其实是字不像字,画不像画,笔画混乱,次序颠倒,毫无逻辑可言,美名曰“经字画”,其实随心所欲的乱画。他自己说是什么就是什么,而老百姓出于对教门的尊敬,既不敢问,也不敢说,结果就成了宗教与艺术两边跑,两边都不沾边的一个怪胎。

我曾多次说过,艺术有高低,但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任何书法,首先要把文字写正确,其次才是写得好看。尤其阿文书法,写的可不是一般的名人名言,唐诗宋词,而是伟大真主的经典,或者尊贵的圣训,真的是错不得,玩不得。一旦这样的作品发在我们群里,我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说吧,显得我容不下同行;不说吧,人家发在你眼前了,不说就等于认可。

所以我认为,现在的艺术群多了去了,其实大家也都在不同的群里,可以发在别的群里,我们这里就算了,以我目前的能力和水平,还不足以处理好这件事。由此可见,一个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事业的执着与倔强,都藏在他的沉默里。不说,不是懦弱,不是漠视,恰恰相反,它所反应的是一个心如磐石的另一个侧面。

有人以硬币的两面比喻人与人的心灵距离,可以很近也可以很远。硬币的两面永远也不会出现重合,但是这两面永远也不会分离得太远。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一方净土,那是容不得别人污染的,阿文书法对于我,就是那样一方净土。所以,我可以和朋友说很多事情,唯独不说阿文书法。

很多时候,我们不说,不是不懂,更不是不会说。而是那里面埋藏着许多自己的至爱,很难为他人所理解。当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当自己无法驾驭场景的时候,最好不要轻易地将这方净土暴露于人前,否则你容易受到伤害,这个行业也会受到伤害,甚至自己的生命都会受到威胁。

说话,是一门技术含量颇高的艺术。该说的时候不说,是失职;不该说的时候乱说,是惹事。也就是说,没有把握的时候,宁可装哑巴,也不要充英雄。你不说话,没有人逼你,但你若说错了,那就不一样了,是个人都可以指责你。因为你做不到让别人完全地、正确地理解你所说的每一句话。

有人说,因为沉默是金,所以不怕火炼。其实,不是所有的场合都适合沉默。但是,这个世界上却真的没有那么多所谓的感同身受,你的看法只是你一个人的认识。对与错,爱与恨、痛与苦,美与丑,都只是你一个人的观点,如果总期待别人也和你一样地理解,有一样的感受,往往事与愿违。

所以,经历得越多的人越明白,沉默也许并不是金,但一定是我们人生的必经之路。《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写道:薛蝌、薛宝琴等一众亲戚投奔贾府,贾母知道后非常高兴,立即召集贾府的上上下下,到自己房间里见过久别的亲戚,一起畅叙旧情。

就在众人聊得热火朝天的时候,黛玉却因为看到别人一家人团团圆圆的,而自己却是孤身一人有些伤感,便躲到角落里垂泪。此时,贾母屋中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她的情绪。只有宝玉看到垂泪的黛玉,走上前去将手放在黛玉的肩上,给她以安慰,全程没有说一句话。

书中写到宝玉没有说一句话,但我们读到此处却感觉却似乎他说了很多。什么叫懂得?懂得就是你在我身边,连呼吸都沉默,我却懂得你的每一个表情。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我懂得,所以即便我们相顾无言,也是一种深刻的交流。

那些真心对你好的人,不会因为你没有说什么而猜忌,也不会因为你的不主动说话而疏远,更不会因为你没有及时回复他的消息而怒火中烧。当你需要的时候,他便立马出现在你的眼前。不说话,其实是在静静地守候。相反,那些把什么都说了的人,也许说完了就真的完了,之后你也很少再会见到他的踪影。

说,是一种表达;不说,是一种表态。真正的强者都是不善言谈的,他们往往习惯了用事实证明自己的实力。到是那些咄咄逼人的人,没有什么真本事。因为在漫长的光阴里,光靠语言永远也改变不了某些事实,唯有自己的行为和事业,才是证明自己尊严的最好途径。

那些总喜欢说话的人,或许自我感觉良好,但那种快感是暂时的,绝不会长久。当一个人习惯用自作聪明的方式来说话时,他给大家的印象一定是肤浅且没有教养的。话少的人则恰恰相反,无论什么场合,把自己的意见表达清楚就可以了,绝不多说一句废话。他既节省了自己的时间,也没有浪费别人的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凡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给别人说。有些人自己不做礼拜,自己的家人从不进寺,却喋喋不休地给别人讲教门。等于自己说的话自己都不信,却希望别人信。真主说:“信仰的人们啊!你们为什么说你们所不做的事呢?”(61:2)这段经文有不同的翻译,有人译为:“你们为什么只说而不做呢?”相当于古人所说的“只说不练假把式”。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人们不愿意听“瓦尔兹”的原因之一。个别人在正式场合中说一套,背地里又做一套,而群众又不傻,看得清清楚楚地,但又没有地方说理去,那怎么办?办法就是再也不听了。可见,公众场合每讲一句话,背后要有十分的威信。凡是没有个人魅作为基础的演讲,其实就是一场没有化妆的表演,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

子禽曾经向墨子请教:“多言有好处吗?”墨子回答:“青蛙日夜都在鸣叫,弄得口干舌倦,却不为人们所爱听;而晨鸡黎明按时啼,天下人不都被叫醒了。”有句古语说的更直白:“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众”。喋喋不休的人,没有人会喜欢,更不用说,多说者多错,自然让人心生反感。

今年初,我对我们群里和我私人关系比较好的某个朋友私下建议,评论别人作品时尽量少打字,因为过分地恭维一个人,其实是在害他,等于你逼着别人对他产生反感心理。想想也是啊,几百人在一起,视角和阶层完全不一样,你感觉好的不得了的作品,在别人看来也不过如此。所以,评价任何人的作品,点到为止,不宜过分。

同样的话,由不同的人说,效果完全不一样。我有个书法家朋友,他写字时最忌讳旁边有人说话,如果他写上句,旁边有人抢着读出了下句,那他就故意写成别的句子,当然,这么以来很容易写错,要不断地撕掉重新再写。所以,每次搞笔会,我就给大家“打预防针”,书法家们写字的时候,大家只可以观看,但不能随便说话。要知道,不是该你说的场合,你说得越正确越糟糕。

经历得多了,就明白自己在什么场合可以说话,什么场合只能做个听众。有些场合,尽管自己的口才很好,知道的也很多,但却不能说。有些知识,只有在你的课堂上讲;有些心事,只能给你的某个知己讲;有些秘密,只能自己独自把守。一旦场合选错了,说得再好也没有意义,反而会给别人添麻烦,惹人讨厌你。

适时沉默之于交流,就像空白之于音乐;留白之与国画。唯有如此,才能奏出动听的乐章;画出深远意境的画作。人与人之间也是,少说,友情才能历久弥新。朱自清说:“你的话应该像黑夜的星星,不应该像除夕的爆竹——谁稀罕那彻宵的爆竹呢?而沉默有时更有诗意。”

美国加州大学的古德曼教授曾经提出过一个理论:“沉默在谈话中的作用,就相当于零在数学中的作用。尽管是零,却非常关键。没有沉默,一切交流都无法进行。”这就是著名的古德曼定律,也叫沉默定律。

跟一个话少的朋友交谈,或许体验不到那种你一言我一语的热闹;但跟一个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人聊天,相信过不了一会你就想离开了。比起慷慨激昂地说话,静静地聆听更能让人感到自己被理解、被重视。所以,有时候,不说比说强,不说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更是对朋友最大的信任。

我们每个人都在说话,但不一定都会说话。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学习说话。学习说话,是我们一生的功课。有一个阿拉伯寓言故事说:有一天,嘴巴对头说:我长在你上面,你安全吗?头说:你若安全,我就安全。这个故事很短,但细思会发现,很有哲理。从古至今,因言获罪的人还少吗?而且这些遭殃的人多半是因为说了“真话”。

有魅力的说话技术(技术含量颇高的艺术)(2)

真正会说话的人,用词不多,但很到位。他们不轻易发表意见,说话之前必定深思熟虑,张口就很有分量。所以,不要说那些不疼不痒的废话,与其说那些废话,还不如沉下心来做好手头工作,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

有句名言说得好:智者说话,是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愚者说话,则是他们只想说话。那些废话连篇、言之无物的高谈空论,既消耗了自己的精力,又浪费了别人的时间。所以,少说废话,是一种美德。

即便是私人聊天,我们也要少说自己的事,多听听别人的故事。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当一个人和朋友聊天时,如果三分钟之内“我”字出现五次以上,就会引来对方的反感,甚至厌恶。所以,任何场合不要只说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也要说说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才不会惹人讨厌。

切记,任何时候都不要说刻薄的话,挖苦别人的话,这是一种修养。有些人口无遮拦,出口伤人,还以为自己是“性子直”。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刻薄的话,有时会比刀子更凶狠,轻则扫人兴致,重则直伤人心。所以,毒舌不是幽默,也不是耿直,而是没有教养的体现。

尤其与别人有厉害关系的话,要特别慎重,不要轻易给人许诺。《史记》中记载:“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说古时候有个人叫季布,为人言而有信,只要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如何也要兑现。所以,他的承诺比金子还值钱。我们今天经常听到有说,有什么帮忙的事尽管说。可当你真的遇到困难时,就找不见他了。其实,这样的许诺,就等于是自己在黑自己。

在合适的场合我们可以说话,但不要与人争论。因为争论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白白地浪费时间和精力。争辩的结果是让魔鬼钻空子,有些后果是自己难以承担得起的。夏虫不可以语冰,井蛙不可以语海。永远不要和不同层次的人争辩,因为那么做只会消耗自己的精力,再没有任何好处。

总而言之,说话是一项技术,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聪明的人用脑子说话,智慧的人用心说话。话多不如话少,再好的话说多了,也会引起别人的厌恶。这时你不要怪人家,只能反省自己,都是自己“巧言偏辞”引起的。愿我们用好嘴巴,做一个会说话的人。

文/马石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