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文化之城的历史(城市历史之福建泉州篇)

泉州历史悠久,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唐宋以来,泉州地位日益重要,宋元时是海外交通贸易巨埠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也是我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祖家”之一,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闽越族开发古代泉州

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沿海,西北戴云山脉绵恒,中部丘陵平原交错,晋江横贯其中,东南海岸曲折,水深湾多,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泉州先民凭借有利的自然条件,战胜困难,在此劳动生息。

远在新石器时代,泉州就有闽越族居民,他们散处山林海滨,过着从渔猎到种植水稻的农耕定居生活,善造舟楫,涉江环海,原始手工业发展,纺织和制陶具有一定的水平,织物有葛,陶器坚硬美观,在漫长岁月中,闽越族率先开发古代泉州。

泉州文化之城的历史(城市历史之福建泉州篇)(1)

古代泉州经济的发展

唐朝时,泉州进入兴盛时期。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两宋末,金,元先后入主中原,北方多次陷于战乱,南方较为安定,政治,经济中心南移。中原人民几次大批进入泉州,传播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推动泉州经济的发展。五代闽国开创者王审知,泉州统治者留从效,陈洪进,南宋寓泉赵宋宗室,都对泉州经济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盛唐至清初,泉州经济发展情况:

农田水利。与山海争地,扩大耕种面积。山区开辟梯田,沿海围垦海棣,有府城东南郊的下围,大围,晋江海滨的陈棣等。水利工程有府城东郊的东湖,东南郊的天水准和北郊的扑叶塘,留公坡(俗称陈三坝),晋江的六里坡,伏田塘,西棣,安溪的陈塘等。粮食作物有稻,麦,北宋时引种印度的吉贝(棉花),明代时引种美洲的花生,烟草等。

泉州文化之城的历史(城市历史之福建泉州篇)(2)

古代农田水利建设

手工业。以纺织,制瓷,造船,治铁,培茶为主,前三项称为泉州“三大特产”。纺织方面,分为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古代泉州商品经济和海外交通贸易发展的物质基础。

海外贸易

南朝至五代泉州海外交通的兴起

泉州具有优越的政治,经济,地理条件,是外挂古代东南的主要海港。

公元520-527年(南朝梁普通元年至大通元年)间,天竺(今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到南安九日山建造寺翻译梵文佛经,是迄今已知泉州最早的海外交通例证。8世纪后期,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兴起,注重从海上经天竺和我国进行贸易。

唐朝政府重视发展海外交通贸易。中唐至晚唐,泉州海外交通贸易进一步发展,出现“市井十洲人”盛况。为管理对外贸易,唐政府在泉州设置“参军事”,“掌出使导赞”。

五代时闽王王审知和泉州统治者王延彬、留从效、陈洪进等人重视”招徕海中蛮夷商贾“,用铜铁,陶瓷交换金贝、珠宝、香料,因而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继续发展,奠定宋元时期繁盛的基础。

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繁盛

宋代,泉州造船业和航海业发达,海泊列为泉州土产,要同外国交易,自泉州港乘船便可出海洋。计算各国与我国的海上距离,也都以泉州港为起点。

宋代泉州与日本、高丽、占城、渤泥、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麻六甲(今马来西亚)、蒲甘(今缅甸)、天竺、细兰、波斯、大食(今阿拉伯)、弻巴罗、层拔等57个国家和地区有海上贸易关系。泉州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蕃商大都居住在泉州东南隅的”蕃人巷“。他们舶来犀角、象牙、珠玑、玻璃、玛瑙、香料、胡椒,运去丝绸、瓷器、茶叶。1974年泉州湾后渚巷出土的南宋古船,反映了宋代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

宋代,大食、波斯、天竺等蕃商常趁每年农历四月南太平洋上刮西南季风时,从三佛齐顺风扬帆来泉州贸易,泉州”异货禁物如山“港口有当翻译的”舌人“,负责疏通双方的贸易。1087年(北宋元祐二年),泉州正式设立市舶司.

泉州文化之城的历史(城市历史之福建泉州篇)(3)

公元前3世纪以前,--------闽越族在泉州劳作生息。

公元前221年-前207年-------泉州隶属秦朝闽中郡。

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泉州先后隶属西汉的闽越国和会稽郡。

2-6世纪-------泉州先后隶属三国东吴,两晋,和南朝。中原汉人不断南迁,开发泉州。

260-700年------在今南,安丰州镇建立泉州县郡州治,名称先后是东安县,晋安县,南安郡,南安县,丰州,武荣州。

520-527年------天竺僧人拘那罗陀到南安九日山建造寺翻译梵文佛经,是迄今所知泉州最早海外交通记载。

700年-------迁武荣州治于今鲤城区。

711年-------改荣州为泉州。

718年------划南安县东南部置晋江县。

8-10世纪-------中原汉人再次南迁。统治者实行招福蕃商政策,在泉州设置管理海外交通贸易的“参军事”泉州成为“市井州人”的大都市。

10世纪-------德化、永春、同安、安溪、惠安县等建立。

1087年-------泉州正式设立管理海外交通贸易市舶司。宋代经常在南安丰州九日山延福寺举行迎送蕃舶的祈风“典礼。

泉州文化之城的历史(城市历史之福建泉州篇)(4)

1171年------泉州知州事汪大猷在澎湖建造营房,派兵防守,这个政府正式改下澎湖与台湾。

1228年------泉州知州事真德秀改革泉州外贸弊政,恢复发展泉州海外交通贸易。

13世纪70年代-90年代-------蒲寿庚招福蕃商。发展泉州的海外交通贸易。阿拉伯,波斯人。大量定居在泉州。元代时泉州成为世界最大的商港之一。

13世纪70-90年代--------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管理澎湖、台湾,隶属晋江县。

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到泉州。

1347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到泉州。

1357-1366年------泉州陷入10年战乱,泉州港城逐渐衰落。

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经过泉州,以后泉州籍华侨大量出国,开发东南亚。

17世纪20年代------郑芝龙开始发展安海海上私商贸易,并组织泉、漳人民开发泉州。

1661年4月至1662年2月---------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683年6月6-9月---------施琅率军统一台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行政上隶属福建省厦台道,军事上隶属泉州海防官署管辖。

1840年前后--------泉州军民进行禁烟抗英斗争。

1853年-1857年--------泉州爆发林俊、邱二娘、小刀会反清起义。

1911年11月-------辛亥革命,泉属各县推翻清朝统治。

1913年-1916年-------泉州各县响应反袁运动。

1919年5-6月-----------泉州学生、市民多次示威游行,响应”五四”运动和福州学生的反日运动。

1926年11月-----------东路北伐军进入泉州。

1927年1月-----------中共泉州特别支部成立。

1927年4月----------国民党泉州当局进行“清党”。

1929年8月----------朱德率领红军第二、三纵队进驻永春福鼎村。

1934年-1935年--------南安永德游击根据地和晋安游击队先后建立。

1938年3月---------国民党当局制造“泉州事件”。

1940年4月---------中共泉州地方组织领导泉州“抢米”斗争。

1940年7月---------日寇侵犯永宁,崇武。

1947年5月---------中共泉州地方组织领导游击队攻打安海,南安永、晋南同游击根据地。泉州学生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1948年6月28日---------中共泉州地方组织领导泉州劫狱斗争。

1949年8月31日---------泉州解放。

1958年8月----------同安划归厦门。

1978年12月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泉州进入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新时期。

1985年-----省辖地级市泉州市正式成立。

泉州文化之城的历史(城市历史之福建泉州篇)(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